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教育竞争“内卷化”的现象被打破,非学科类兴趣班迅速成为“抢手货”。校外培训重心开始从学科类转向非学科类,不仅促使资本风向变化,同时也引起了家长们新一轮的“教育焦虑”。教育人士指出,孩子并非一定要参加培训班,所有培训都应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
校内兴趣班“吃不饱”
校外非学科类培训班成“香饽饽”
自“双减”政策出台,学科类培训班得以消停,但非学科类培训班却一跃成为家长们眼中的“香饽饽”。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许多培训机构推出了各类非学科培训班,形式多样,美术、音乐、舞蹈、篮球、跆拳道等非学科类培训班颇受欢迎。
校内减负,校外忙碌,为何课外非学科类培训班这般“吃香”?市民蔡女士表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给孩子报名参加了作文、阅读、奥数、英语等学科类的培训班。当“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科类培训被打压,她就把重点转移到非学科类培训班。“我的儿子正在就读五年级,尽管学校里开设了以兴趣课程为主的第二课堂,但是每个兴趣班的名额有限,太难抢了,我们经常‘排不上号’。因此,我在外面给他报了架子鼓和篮球的课外兴趣班。”蔡女士说。
而市民胡女士表示,她给正在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报名了舞蹈和钢琴校外兴趣班,可是,她说,为孩子报班实属是无奈之举。“我希望孩子能学有一技之长,但是学校提供的兴趣课程太少了,尤其是钢琴、古筝这一类兴趣课程需要配备昂贵的乐器,大多学校都不具备开设条件,让孩子没有什么选择空间,因而我只能给孩子报名校外兴趣班。”
黎女士则认为,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搞活校内兴趣班还处于薄弱环节,通常都是要求老师身兼多职,导致孩子在校内兴趣班只能学到“皮毛”。如果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学习,还是要求助校外培训机构。
开拓校内兴趣班遇阻力
记者从江城区教育局获悉,目前对开设校内兴趣班尚未设立明确规定,建议学校在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校内兴趣班。
但是,由于设备条件有限,当下开拓校内兴趣班仍面临着诸多难题。江城区双捷镇双捷中学校长张朝略告诉记者,因为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资源短缺等,所以该校暂时不具备开设校内兴趣班的条件。此外,该校的贫困生较多,家庭经济紧张,而购买乐器、画笔、宣纸等用具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难以支撑学生报名学习校内兴趣班,导致该校频频陷入“两难怪圈”。
而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同样面临着师资匮乏、场地有限、基础配套条件不足等问题。该校副校长关合想表示,为突破校内兴趣班发展瓶颈,该校正在计划引进“外包”服务,邀请第三方专家入校授课,并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机器人、编程、武术、陶艺等兴趣课程。“引进‘外包’服务,一是能丰富校内兴趣课程;二是能保证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的时间,让兴趣班变成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一部分;三是能实施有针对性教学,对有天赋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分层教育’或‘特训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四是能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兴趣班,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关合想说。
对于引进“外包”服务,市博雅实验学校校长冯保志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对第三方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缺乏了解以及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引入“外包”服务是否能助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建议,校内课后服务应以学校为主,若学校不能满足相关需求,可以适当引进第三方服务。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的课程,同样能起到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及丰富校内课后服务内容的作用。与此同时,该局鼓励学校结合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办学特色、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设置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家长应避免过度焦虑
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在“双减”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多学点东西”“技多不压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来自非学科类培训的社会焦虑仍在蔓延,导致不少家长把目光瞄向非学科类培训班的赛道上。
该如何避免非学科类培训班“内卷”?冯保志表示,家长首先要改变自我认知,避免盲目“扎堆”,为孩子报培训班要有需求、有目的、有原因,一切以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成长体验为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孩子参与非学科类培训是收获快乐和陶冶身心的过程,只要孩子学得开心、玩得快乐,家长就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此外,相对于校外兴趣班,学生在学校里能更系统、更科学地学习兴趣课程。”冯保志说。
关合想建议,在孩子的学业负担不重时,家长可以为孩子报名1至2科的非学科类培训课程。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也有不一样的报班方法,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以培养兴趣爱好和想象力为主,家长可以让孩子尝试参与不同的兴趣班,多样化拓展课后培训,并通过“广撒网”的方式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而小学五年级或六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仍然对某个兴趣课程抱有浓厚兴趣,家长可以考虑支持孩子继续深造。初中则是“定型”的阶段,孩子若能坚持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情,并持续取得进步,家长应及时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兴趣方向,引导孩子向专业化拓展。“如今艺术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我校也要求学生必须有一技之长,但并不是要求家长给孩子制造压力。‘家校’应联动起来,按部就班地开展各种形式家校互动,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关合想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