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艺术情结漆艺缘——记阳江漆画家黎安乐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李宗君 时间:2022-02-22 09:09 【字体: 】 浏览量:-

  缘起:花鸟伴少年  追梦求艺路

  1974年出生的黎安乐,谈起小时候的快乐源泉,离不开画画、养鱼、种花。当年家住阳江老城区南恩路文化宫对面,家里有一个铸铁的大面盆,别人送的几条小金鱼就养在盆里,这让童年的黎安乐十分着迷。“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蹲守观赏金鱼,怎么看也看不腻。”

  周围小朋友都出去玩耍的时候,黎安乐喜欢一个人呆在家中静静画画。那时他5岁,没有老师,对着墙上贴的年画,每天临摹,渐渐画得像模像样。“那阵子附近邻里老老少少都来看我画画,大家纷纷称赞我画得真像。” 有花鸟鱼虫陪伴,黎安乐用童真的眼睛注视着自然调制的色彩,并用自己的方式快乐地把它们记录下来,艺术的种子在他心里悄悄萌芽了。

  转眼步入少年,父亲因为工作调动从电城粮管所调到平冈,黎安乐也跟随父母从城里到了乡镇。“当时家住宿舍楼,楼下空地很多,我就种了许多花花草草,从我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就是一道风景。所以,同学们都喜欢来我家玩。”少年的黎安乐沉迷于田野、天空、日光、微风,甚至一棵树、一朵花,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美丽而可爱。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对自然万物汹涌强烈的喜爱,唯有画画,不停地画,通宵达旦地画,让少年炙热的情感转化为画纸中的笔触与色彩,似乎只有这样,渴望艺术的躁动的心才能稍微平静下来。

  那时黎安乐就读于漠南中学,是学校公认画画最好的学生。高考时他满怀壮志报考了广州美术学院。在艺术专科考试中他名列前茅,110分满分的素描获得107分,80分满分的创作获得78分。然而,由于文化课分数不够,他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

  尽管高考失利,但黎安乐并没有放下对艺术的执念。经朋友介绍,1995年,黎安乐前往广州,跟随时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的袁浩做学徒。

  “印象最深的,是跟随老师做白云机场航务培训中心的壁画,一个项目做了大半年,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袁老师认为,搞艺术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深入生活,体会生活,才能创作紧随时代的作品。这对我很有启发。”

  几年的学徒生涯,黎安乐不仅接触到了更多油画创作技法,还从老师身上学会了很多人生道理。“有一次晚饭后陪老师散步,我问老师,为什么英语这么好。老师说,当年读书时日本鬼子的飞机在上空轰炸,我们在下面学习英语,不为所动。我听后很惭愧,更加深切感受到了老师身上那股韧劲。”

  在广州求学的日子,虽然一个人在外打拼倍感孤独,但黎安乐在艺术路上步履更加坚定了。他领悟到,思想上必须心无旁骛,刻苦钻研,才会豁然开朗,打开更加开阔的创作空间。

  缘聚: 一见漆器面  “私自定终身”

  后来,恩师袁浩退休出国,黎安乐回到家乡阳江进入一家玻璃厂做工艺设计。1998年前后,阳江人普遍喜欢在家里摆放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画花玻璃,黎安乐顺应市场需求,设计了一款锦鲤荷花的图案,产品大受欢迎。从那时候起,黎安乐有意识地积累了大量锦鲤素材。为了把锦鲤画好画活,他特意养了几尾锦鲤来观察,常常在鱼池边一蹲就是大半小时。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从观察中发现,锦鲤的胡须是两长两短的,而且非常有力量,并不像传统鲤鱼一样只有一对长长软软的胡须。锦鲤的鳍和尾巴也是非常阳刚的,所以有力量的锦鲤是我作品的一个鲜明符号。”黎安乐说。

  黎安乐第一次接触漆画,是回到阳江后的第七年。在2005年阳江的一次大型画展上,兼具天然与人工之美的阳江漆画,极大地震撼了黎安乐。漆艺最大的特点就是“包罗万象”,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又可以附着金、银、铅、锡、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多种材料,再经过打磨,形成不同光泽肌理的美丽表面。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如此契合内心的想法,黎安乐一下子抓住了艺术世界的一束光,认定漆艺之路就是自己一直在寻觅的道路。

  看完画展,黎安乐一头扑进书海查阅资料,他发现漆艺在中国已经存留8000多年,阳江漆器也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且作为阳江三宝之首的漆器,具有特殊的岭南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田汉同志还曾赋诗赞美阳江漆器:“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在为漆器的美惊叹折服的同时,黎安乐也感到深深的遗憾。由于时代发展变迁,曾经辉煌一时的阳江漆艺厂名存实亡面临倒闭,阳江漆艺这样优秀的传统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幸好还有一批漆艺名家在不懈坚守,濒临失传的阳江漆工艺最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留和传承。“阳江漆艺是我们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之一。”黎安乐说。为了学好漆艺的制作流程,他踏破铁鞋,一一寻找漆器厂的老师傅,跟随陈奇积、傅以周等非遗传承人学习漆艺的基础语言。为了更好地理解漆和画之间的关系,他还辗转找到广州美院漆画教授李伦,向前辈请教艺术思想的表达方式。

  “一旦确定了漆艺是自己终身追求的艺术理想,就要义无反顾,不想退路。”为了更全心地学习漆画,黎安乐在2005年底辞去了设计工作。“我总是惦记着漆画。设计只能跟随市场需求走,做漆艺却可以寄托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理想。”

  然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做一个没有稳定收入的漆画家难上加难。“我想过走这条路会很难,但真正身处其中才发现,现实比想象中更难。”回想起那段日子,黎安乐说最难的不是画作卖不出去没有收入,而是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

  “原来一直支持我的父亲,终于忍不住担忧地劝说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时,我自己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刚开始的那段日子,黎安乐不愿多说,他一个人默默地扛下所有,无论多大的压力,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那段时间唯一的化解办法就是画画,不停地画画,不停地刷漆,只有拿起笔,钻到艺术的世界里,才能暂时忘掉生活的压力和寻梦路上的痛苦。”

  漆是一种特殊的有活力的材料,作品最后的呈现效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漆画创作的每个步骤又非常严谨,起稿、上漆、修涂、打磨、抛光、揩清……每一步都要按部就班,每一次创作都需要长时间的静心。孤独和寂寞,正好给了黎安乐这样一大段时光,静静地潜心漆画艺术世界。

  缘韵:传承中发展  精品见哲思

  从2006年到2021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黎安乐每天在碗碗碟碟中与漆画材料相伴,他拥树入怀、与花同眠,创造的激情点燃了他。常人眼中平淡而寻常的景物,在他看来却是绚丽的人间烟火。

  长年的潜心研究,让黎安乐的漆画技法日渐成熟。有业界人士评价,如果说北派漆艺具有山一样的情怀,那么黎安乐的漆艺则具有南方大海的胸怀,宽广而辽阔。他将镶嵌、磨显、雕花、填彩、泼漆、变涂……这些漆艺的装饰技法,色彩运用得随心应手。遵循传统却不守旧,每一次的创新和变革,都在考验着他的技艺和工匠精神,亦将他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跟现代生活拉开了距离,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不忘创造,才能让非遗新生。”守护非遗精神,探索新的创意,活化曾经丢失的传统文化,这一直是黎安乐在漆画创作道路上的艺术自觉。

  “材料上,我坚持使用最传统的、最原始的漆和瓦灰,但是在技法上,我会融汇创新,只要能更好展示内容表达主题,无论中西技法,我都会去尝试。”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语境下,漆画散发出迷人的魅力。黎安乐也终于在漆艺道路上找到了美学思想和工匠精神的最佳平衡点。

  荷与锦鲤依然是黎安乐多年来的漆画创作主题,只是表现手法上越来越融入各种艺术思潮和当代语境,画面更加梦幻开阔,意蕴悠长。受敦煌壁画影响,表现哲学思辨和中华宗教文化成为了黎安乐钟爱的题材。

  黎安乐坦言,自己最高的艺术理想是创作敦煌艺术般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作品。目前这类题材中他最满意的作品是《菩提》,用最朴素的大漆加上瓦粉,勾勒出半显清晰半模糊的佛陀头像,再用红漆点缀的嘴唇让画面达到完整统一。画中的背景是各种不同的手相,让画面既流动又空灵。《菩提》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得到时任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蔡克振的大力褒奖。《向日葵》《金土地》入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美术大展”,漆画《和》(与韩卓燕合作)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广东省展”。

  黎安乐深知,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在传统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这样文化瑰宝才能真正得以传承,然而这也是一条少有人选择、不好走的路。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与漆相伴,苦乐相随。

  每一天,当天边的晚霞渐渐被染红,黎安乐才会放下画笔,慢慢穿行在种满各种植物的花园里,静静欣赏园中鱼池的十几尾硕大的锦鲤。他指着其中最特别的一条三色锦鲤介绍:“它的头部有个花纹,恰如中国草书‘香’字。”也许旁人不懂犹如赤子的锦鲤之乐。其实,沉浸在漆画世界中的黎安乐,又何曾不是这锦鲤池中快乐游走的那尾三色锦鲤呢。

  采访结束时,天色渐暗。黎安乐抬头看了看天空闪烁的星星,缓缓地说:“不拿画笔的时候,我的手总觉得是无处安放的,心也是。只有在漆画的艺术世界里,我才能感受到特别的自由和快乐。只要艺术星空有一点光亮,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追上去,永不停步地追上去。”

  冬寒未尽春意早。初春的阳光柔和地穿过玻璃窗,照射在工作台上,盛着各种矿物原料和鸡蛋壳、贝壳等的碗碗碟碟,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如同一个童话世界。黎安乐是这里的主人,那些矿物原料与油漆在他灵巧的手中,经过刻漆、堆漆、 雕漆、嵌漆、彩绘、磨漆等工序,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漆画作品。

  黎安乐是首届“阳江工匠”,阳江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漆艺)传承人。在传统漆画上借鉴油画的肌理,利用雕塑的立体感,加上国画的写意泼彩,他的漆画在传统与当代的多元架构之中,别具崭新的造境意蕴。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