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刘晓乐——
把阳江渔船厂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
阳江渔船厂成立于1954年3月,其旧址作为我市近代造船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时代特征明显,文化内涵丰富,是工业文明的文化积淀和物质记忆。
目前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发旧城旧区,打造“网红”消费热点。建议按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标准规划建设,把阳江渔船厂旧址培育打造成为集产业发展、城市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观光旅游、娱乐休闲、青年艺术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以“阳江船厂”等具有阳江乡土气息的名称作为品牌。
扩大格局,将周边街区囊括到建设规划内,建造若干带有街区特色、背景介绍的“打卡点”。增强“非遗传承人”“我为阳江代言”等方面的展示及策划,将产业园打造为传承阳江乡土文化的平台。
积极对接海陵岛旅游产业链,快速推广产业园,将产业园打造为海洋延伸旅游点,提供一系列仅在产业园能体验的服务、能购买的产品,为阳江创造本地消费“新极点”。
市政协委员梁宇燕——
尽快解决民营企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
民营企业是我市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现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民营企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不能合法拥有企业发展融资的抵押资产,已严重影响到企业自身发展的质和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
强化契约精神,想方设法合法合规为企业补办用地手续。严格界定时间,有序解决工业用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国家出台公开招拍挂政策前(即2006年8月31日前)取得的用地,建议按当时的政策规定,采取协议出让方式补办用地出让手续。在国家出台工业用地公开招拍挂政策规定后购地的,建议以公开招拍挂的方式补办出让手续。
坚持协商、自愿的原则。历史遗留问题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但决不能成为尾大不掉、拖而不决的理由。民营企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要多从历史的角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合法合规依理依情,耐心、细心、用心做好相关工作,把好事办好。
市政协委员杜菁锋——
改善我市中小微企业金融供给政策
经历疫情全面冲击后,我市中小微企业由于原材料涨价、招工难、订单不稳定、物流不畅等情况,造成经营成本增加、资金链断裂等困境,对企业生存造成很大的影响,解决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迫在眉睫。
建议我市辖内金融机构用好央行政策,积极主动与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等事宜。在适当时候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有效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还要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加大窗口指导和信贷导向激励,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市场调研和产品分析,了解地方中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方式的变化,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特点,做好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整合与推广。
建立标准透明的风险披露和信息共享机制。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信息的横向、纵向分享有利于三方更快、更准、更稳地找到风险点,使金融供给困境在点、线、面、体获得全方位的共享与分担。
市政协委员范晓红——
整合成立省级阳江经济开发区
近几年,浙江、江苏等先进省份纷纷对开发区进行优化整合,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升。着眼阳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议学习借鉴先进省份先进经验,将阳东经济开发区和江城区银岭工业园、奕垌工业园整合为阳江经济开发区。
整合后,阳江经济开发区主要指标将跃居全省经济开发区中上游,将获得外商投资、土地开发、财税金融、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支持,有利于促进经济集聚发展和争取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建议整合的阳江经济开发区实行“一个平台、一个机构、一套班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组建相应的市级派出运营管理工作机构,形成“一区两属地”各司其职的管理工作格局。
同时,要探索多元化重构开发建设模式。支持独立的开发运营市场主体承担开发建设、产业培育、投资运营等专业化服务职能,与阳江经济开发区管理机构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瞄准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固链的重点领域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增强阳江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市政协委员潘本兴——
全力打造国际风电城
近年来,阳江抢抓海上风电发展机遇,在海上风电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建议从四个方面打造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
打造世界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做全产业链,大力推动“一港四中心”建设;壮大企业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动国际化,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建设国际化风电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和引进世界创新人才。
构建全产业链的风电生态体系。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海洋牧场产业和绿色金融产业。
扩大国际风电城知名度、影响力。在“宜业”“宜居”“宜游”上下功夫,促进地方和企业双赢发展,营造国际品质的公共服务、住房配套与完善的社区生活圈,设立宣传场地普及风电知识,提供品质化国际化旅游休闲服务。
市政协委员李爱娜——
建好大河水库引水工程保障城市供水
城市用水安全事关阳江的永续发展和长治久安,在江城、春城两地城市需水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推进阳江市大河水库引水工程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当前大河水库引水工程进展缓慢,建议调整大河水库引水工程远期取水规模,按近期取水规模每日60万立方米控制,加强用水管理。落实城市供水水资源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调控措施,谋划和建设由大河水库、漠阳江、龙门水库组成的多源互补城市供水设施,努力提升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能力,实现城市多元化供水、高质量供水。
通过建立大河水库与春城、江城供水现有水源的引水(汲水)供水互补调剂机制,提升漠阳江的水质,保障远期(2035年)满足两城的供水安全。适时启动龙门水库建设相关工作,以期同步互补大河水库远期取水规模调整后的不足。坚持节水优先的方针,从供水管理方式向需水管理方式转变,减少对大河水库取水的需求。考虑采用PPP模式建设大河水库引水工程项目,并成立项目推进工作专班,严格落实责任。
市政协委员陈德元——
加快构建畅通快捷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但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如对外快速通道不完善,城区、城镇道路网络不够通畅等问题,还存在重要建设项目进展缓慢、资金缺口较大等短板。
建议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和机场为重点,按照“市内快速化、县际半小时、融湾1小时”的目标,做好现代交通体系的规划。加快广湛高铁阳江段、深茂铁路阳江段、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段的建设,着力推动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向茂名、湛江延伸,加快推进深圳至南宁高速公路阳江段的建设,全面建成东融粤港澳大湾区、西联北部湾区、海南自贸港的快速通道。
加快推进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阳江港新建泊位,推进阳西丰头港码头建设,增加建设5万吨级以上深水多用途泊位和港口大型国际物流中心。推动阳江机场项目早日落地建设,尽快补齐我市航空交通短板。
加快推进各县(市、区)快速路网建设,规划快速主干道,谋划城市公共交通快线,规划建设海陵岛环岛观光旅游线路,推进中心城区和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公交配套建设。
市政协委员陈茂珠——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阳江山海兼优,水果、蔬菜、水产等农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农产品在常温下不易贮存、流通损耗大,且当前我市冷链物流发展较为滞后,存在冷库容量小、冷链物流运营低效、相关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进而导致阳江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建议以省供销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我市区域性大型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提高相对高温冷库的比例,并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产地预冷设施、冷库建设。
积极推进我市与珠三角大城市的对接,推行“订单农业”模式,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一体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保障体系。利用电商主播带货形式,通过抖音等流量平台,提升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同时,携手京东、顺丰等第三方物流,积极打通冷链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冷链物流新技术运用,为农产品保鲜提供技术保障;利用5G技术开发农产品溯源管理系统、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并通过加强对冷链物流一线操作人员培训,对仓储、运输、配送各环节交接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