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一门三进士 四代两乡贤
阳春三甲“刘氏家塾”尚文重教薪火相传守护三百年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汉 清 时间:2021-08-01 09:57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 祠校合一,薪火相传守护三百年

  始建于300多年前的阳春市三甲镇“刘氏宗祠”,坐落在石咀村的三甲中心小学校园内,是国内目前鲜有的“祠校合一”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范例之一。

  据相关资料查证,1472年,刘万一从福建省汀洲府(市)上杭县迁徙至今天的阳春市三甲镇定居(当时辖区的名称为“阳春县三甲乡”),立其父刘念三为始祖。

  为纪念祖先及办学育人,刘氏裔孙兴建始祖祠堂,在祠中为族人办学,起始时期名为“刘氏家塾”,即目前的“刘氏宗祠”。宗祠由八世孙裔烗(号绮园)遵照族中长老意见,于1689年筹资兴建, 1693年竣工落成,距今已有328年历史。

  刘氏宗祠占地面积6545平方米,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是一座三进(上、中、下厅)三开(间)两廊(厢、两边横屋)风字山墙式古建筑。青砖墙体,青瓦盖顶,中间立柱由材质坚硬结实的岗松木支撑。梁、桁、角均为质地坚硬的杂木。厅与厅之间分别设置天井两个,天井两边有走廊,两边横屋建有房间和天井。

  古朴的刘氏宗祠,不仅风水布局考究,通风采光充裕;屋檐之上的彩绘灰雕以及屋檐下纹理清晰,栩栩如生的精刻木雕,同样令今人叹为观止,深为刘氏先祖们的智慧所折服。

  据统计,从三甲刘氏宗祠走出考取功名的,有举人23人、贡生40人,由庠入贡34人。

  据当地刘姓老人讲述,刘氏子孙考取功名后,一直沿袭挂功名牌匾之习,意为敬拜祖先,鼓励后裔。目前,宗祠内挂着的文魁、武魁、岁贡、恩贡、副贡、进士等50多个牌匾,仍保护良好,清晰可辨。这50多个牌匾涵盖了清朝时期各个年代。其中,刘氏“一门三进士”分别出自清朝嘉庆、道光、同治年代。

  ◎ 抗战时期,成为“阳春县立中学”办学点

  在对刘氏宗祠的探访过程中,当地老人讲述了一个至今鲜为人知的故事:刘氏宗祠曾是抗日战争时期“阳春县立中学”的办学点。

  1939年,日机轰炸阳春城,在春城上空“下了两个蛋”(炸弹)。阳春当局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师生安全的负责,果断决定将“阳春县立中学”(即目前阳春市第一中学的前身)经水路迁到了三甲石咀“刘氏宗祠”上课,直至1942年才迁回春城原址。

  三甲镇有关负责人介绍,1992年8月9日,当时的阳春县人民政府发文,将“刘氏学堂”(家塾)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刘氏宗亲集资重修宗祠。2002年7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把“刘氏家塾”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门三进士,四代两乡贤。刘氏宗祠于1693年落成后,举人刘裔烗捐资置学田租谷50石,在宗祠创办“刘氏家塾”,设有教室、礼堂、操场、饭堂和师生宿舍,教授《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

  1726年,举人刘宗湘捐稻谷300石给刘氏家塾作为办学开支。1828年,进士刘荣玠捐白银千两,在刘氏家塾办“文会”,奖励勤奋学生。1883年,举人刘显桢集族中长老捐钱4600贯,将“刘氏家塾”改名为“刘氏昌后义学”,免费招收刘姓子弟读书。

  1908年,按照清政府颁布的“小学堂章程”改名为“刘氏家族高等小学堂”,是全县最早的八所小学之一;1926年,遵照当时政府的指示,“刘氏家族高等小学堂”改为公办、民助,名称为“阳春县第四区高等小学校”,面向三甲、八甲、双滘乡村招生,培养人才。

  1940年,再次更名为“三甲下乡中心小学”。这一阶段的校园充满活力,师生都熟唱抗战时期的革命歌曲。

  从初始的“刘氏家塾”到目前的“三甲中心小学”,历时300多年风雨洗礼的刘氏宗祠,尽管8次更其名,但初心不变,一如既往地坚持办校于祠,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了解,300多年来,“刘氏家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和社会栋梁。故此,刘氏家族素有“一门三进士”、“四代两乡贤”及“春州望族”之称。三进士是刘荣玠、刘荣琪、刘承辇;两乡贤是刘启铭、刘荣玠。除进士3人外,那些考取功名的人,有的被封为知县、知府,有的受任刑部主事、朝政大夫等职,还有近代的大学生、硕士、博士等,重教之风代代相传,栋梁之才遍及各地,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阳春三甲刘氏名人录

  三甲刘氏宗祠后裔众多,重文尚读耕读传家,薪火相传。明成化八年迁至阳春三甲后直至清朝,人才辈出,计有进士4名(含迁信宜达洞武进士1名)、举人17名、贡生28名,其中优贡1名,政府授匾的乡贤2名。

  ● 刘庭亮,号枕岗,巨波公六世孙,幼时除习诗文外,喜习武,力大常人。明成化八年,因原土著瑶人恨汉人占席,常以械斗,扰乱社会,庭亮公到广西招收六百狼兵,作战骁勇,善于用兵,将三甲及周边的暴乱剿平,民得平安,平瑶有功,朝廷封其为“骁骑都尉”而世袭,后代裔孙在双龙村建“枕岗庙”。

  ● 刘裔烗(1627-1698年),字嗣昭,号绮园,三甲新楼村人,清顺治十七年广东乡试第19名举人。当时吴三桂攻陷广东闻其名,授以官职,其拒绝,被投入狱,康熙二十八年授山东济阳县令,职间其廉洁滋爱,安定社会,以民食和兴学为己任。兴修水利,政绩卓著,当地建“刘公水车庙”作颂。晚年兴学与著作,有《赏奇轩集》《绮园诗抄》等传世。

  ● 刘啟铭,三甲东岸垌村人,进士荣玠公的高祖,生平嗜好儒术不喜浮屠,惟设立乡塾,廷名师以为子弟。资贫者,束修膏火之费,皆代给之,与人,仁礼备致,见客虽少贱了,必具衣冠。梓里间,饥则赈以粟,寒则授以衣,修桥、修路、施棺不求回报,未仕,卒于家。人思其德,阖邑联名签请上闻,康熙六十三年奉旨崇祀文庙乡贤祠。

  ● 刘宗湘(1700-1759年),字亦广,号曲水,旧院村人,雍正四年广东乡试,中丙年科举,年方26岁,恪守庭训,不求仕进,居家侍奉高堂。双亲殡后,出任刑部湖广司主事。钦命为秋审总办,升任江苏员外郎,兼管漕运机防官,特授朝仪大夫,诰譄中宪大夫。在京任职七年,奉命出巡,重视阅案卷,不符刑律或过重、过轻,都重审或平反。颇得同僚敬重。

  ● 谢方端(1724-1813年),号称小楼,清雍正二年生于岗美轮水村,解元谢仲坃之女,刘裔烗的曾孙媳妇,自小受其父影响,随之习文,聪明善读,过目不忘,同时习以声韵学,喜填词工诗,出口成章,人称阳春才女。而立之年,夫逝,子方三岁,且二代遗孀,赖其持家,亱坊昼授经于儿,四时不绝,晚年随儿世馨居于官署,慕其名拜访者众多,闲时与儿孙谈古论今,教孙儿习诗文,80高龄归故里,时任翰林院编修冯敏昌追送30余里,后为方端太写传。方端作有《小楼吟稿》《小楼诗抄》留于世,广东督学李调元为其作序刊行。

  ● 刘世馨(1752-1837年),号芗谷,字德培,方端之子,三甲新楼人,裔烗公玄孙,乾隆四十五年优贡,授长宁训导,调钦州训导,升番禺教谕,历任龙门,和平,西宁,清远……于陆丰任教谕时,署雷州府教授。陆丰任教谕时,通过传教士引进荷兰豆至阳春种植,《广东通志》49卷有载。芗谷自幼聪颖好学,随母习诗文,著有《粤屑集》,卒于道光十七年,终年86岁。

  ● 刘荣玠(1773-1836年),字介佩,三甲东岸人,嘉庆十二年广东乡试第18名举人,十六年(1817年)京都会试二甲第66名进士。授浙江孝知县,又调任乐清知县,因整治白沙河抗旱灌良田而丰收,民称为“刘公河”。居官时,捐千金,归故里在祠内创办“存著堂”,文会和阳春“宾兴局偿产”。为官清廉正气,政绩卓著,帝召,赠奉政大夫,朝义大夫。晚年著有《以约堂文稿》重订《左传记事本末》。卒后邑人怀思旧德,录其事迹于县志,并奉旨崇祀于邑文庙乡贤祠。

  ● 刘荣琪(1817-1868年),字昆甫,三甲龙阁村人。道光二十四年广东第8名举人;嘉兴二十五年京都会试第134名进士,授工部主事。

  ● 刘承辇(1821-1893年),字鸣驺,三甲东岸村人,道光26年广东乡试第12名举人,同治元年会试第170名进士。官授刑部主事,后任江西候补同知,加知府衔。归故里后,主讲“瑞云书院”“罗阳书院”。

  ● 刘荣敬,三甲六房人(后迁信宜达垌),清咸丰年间,在广西随营征剿有功,随队官及上司历保举,并尽先补为忝将,由蓝翎赏换花翎,历署广西郁林营游击宾州参将,昭授“武翼都蔚”(属武进士级)。

  ● 刘光(1881-1912年),原名刘显准,生于三甲曲江,光绪末年,广东陆军小学学习,后赴香港参加同盟会,1911年10月参加革命光复广州,后回乡组织队伍光复阳春,当时阳春民军萧士计已逐走清朝县令邹兆夔,先占春城,刘光与潭水刘铁戎在三甲潭水共招队伍,领兵驱走萧士计进春城安民,赴阳江开军事会议返途中船至中朗,遭萧士计伏击牺牲。

  ● 刘显沂(1891-1938年),潭水中堂(念三公后裔),民国17-28年先后当选为国民党阳春县党部执行委员,民国22年当选县参议第二届议长。

  ● 刘显廉,字筱园,三甲西岸村人,曾在阳春中学任校长,1946年任国民党阳春县党部书记长,1950年到台湾定居。去台湾后,曾赋诗赞“刘氏宗祠”。

  ● 刘传鼎(1889-1930年),字佩书,东岸村人。民国二年二月被推选为广东省参议员,任满赴北平任国会秘书。

  ● 刘传斅(1908-1951年),字程迈,三甲曲江人。1930年往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获法学硕士学位,民国24年回国,民国38年配合共产党员章沛、刘文昭等发起成立“广东青年群众文化研究阳春分社”,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兼任《阳春日报社》社长。1942年11月阳春国民党第九次代表会上被选为县党部书记长。1948年12月被选为广东省参议员。

  ● 刘经画(1887-1952年),号豫州,三甲东门人,民国元年,赴广州加入同盟会。民国初年,刘经画任三甲联团局副局长。民国8年被推选为广东省参议会第二届参议员。刘经画奉义勇军总司令邹鲁的命令从穗返乡,召集春南、西山民军建立义勇军支队,刘经画为司令。民国11年初夏,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师第三路军副司令兼第二队司令。民国13至26年间,历任两广盐运使公署雷州乌石场知事。抗日战争爆发回原籍,任三甲联防办事处主任。民国28-33年,任阳春县立中学校舍筹建委员会主任。民国35年,刘经画再度当选为省参议员,兼驻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三甲刘氏后人尚文重教,培养出一大批大中专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栋梁之才遍及各地,重教之风、敬老爱老之风代代相传,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