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省优秀共产党员叶均盛发挥余热勤挖史料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杨辉南 时间:2021-07-20 09:11 【字体: 】 浏览量:-

  编写阳春革命老区发展史、保护修缮革命遗址、资助革命烈士后裔……2007年,老党员叶均盛退休后,担任阳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2021年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发挥余热发掘阳春的革命历史,保护革命遗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深挖老区史料,传承革命精神

  2020年7月,叶均盛担任主编,带领成员查阅文献、遍访阳春革命老区收集素材,耗时两年完成了30多万字的《阳春市革命老区发展史》,记录了阳春老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时期的发展情况。

  “编写这本书的过程,可以说艰辛备尝。”叶均盛说,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现存的说法存在矛盾,这时就要小心求证。有时为了考证一件事,叶均盛要去到当地的村庄,听取村民的说法,遍访事件的相关人员,记录他们的回忆,还要收集关于此事的资料,这样心里才有底。

  “这只是编写的第一步,下一步是给事件理清头绪。”叶均盛说,这需要足够的学识和勇气。很多历史事件过去了很久,有了比较固定的说法,但是固定不一定代表准确。叶均盛就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调研考证的结果与现在的说法不相符,这时该怎么做?“要对历史负责,还原事件真相。”叶均盛说,“没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事情哪能办成?”

  遍寻先烈足迹,保护革命遗址

  有一次,叶均盛下乡走访革命遗址的时候,看到中共广南分委、广南军分委成立遗址破败不堪,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者,根本不知道这里曾发生过轰轰烈烈的革命往事。看到这番情景,叶均盛不禁感慨:“如果再不修缮革命遗址,这么重要的一段历史,可能很快就会被人们淡忘。”

  在梳理史实的时候,叶均盛发现还有不少革命遗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他带领团队走村访民,把阳春市重要的、有价值的革命遗址梳理出来,并小心求证,确定好遗址的准确位置,以便日后及时修缮保护。

  2014年,叶均盛向阳春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建设蟠龙阳春县委、广南分委和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遗址、河口烈士纪念碑、阳春革命历史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的建议。在各方的关心支持下,共筹集到270多万元,在春城街道蟠龙村建设占地面积4690平方米的“中共广南分委、广南军分委,中共阳春县委、阳春县人民民主政府纪念园”;投入27万元修缮七星村沙塘岗“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成立旧址”;筹集1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的河口革命烈士纪念园。同时,叶均盛积极参与建设岗美镇潭簕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村、岗美马鞍岗烈士墓、圭岗韩望生烈士墓、蟠龙薛贻普烈士墓、春湾镇山中间村烈士墓等工程。

  革命遗址修缮或重建后,叶均盛经常会去参观。他说:“经过风雨沧桑,它们重新走进人民群众的视野。”

  讲好老区故事,助力老区发展

  为了宣传好老区,带动老区的发展,叶均盛先后组织了“讲好老区扶贫故事”“讴歌老区征文、书画、摄影创作活动”“让阳春人了解阳春”大型历史、党史展览等活动,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讴歌阳春老区发展,展现革命老区风貌,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从2008年至2020年,叶均盛还带领团队为阳春全市726名革命烈士后裔发放了助学金94万元。

  在省老促会举办的《关于举办广东革命老区图片展》活动中,叶均盛向省老促会提交25幅阳春在革命战争时期、建设发展时期的照片,向全省展现了阳春悠久、真实的革命历史。同时,叶均盛积极向《中国老区建设》《源流》等刊物投稿,宣传阳春老区的发展情况。2014年以来,共有189篇稿件被上级刊物使用,为向外宣传阳春革命老区风采起到了积极作用。

  10多年来,叶均盛成为老区建设的倡导者,积极为老区建设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359万元、政府拨款856.8万元、向相关单位筹集245.8万元,全部用于改善或解决老区行路难、用电难、入学难、饮水难等问题。据统计,叶均盛争取到的资金帮助老区修建硬底化村道262.8公里,桥梁24座,饮水工程7宗,电网改造4公里,维修学校2间,学校改厕10间,大大提升了老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