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实地走访闸坡革命烈士纪念碑,感悟烈士精神
功绩卓著垂青史 高风亮节励后人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张影 时间:2021-06-15 09:24 【字体: 】 浏览量:-

  坐落于海陵试验区闸坡镇牛塘山的闸坡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矗立在苍松翠柏间,注视着宁静祥和的闸坡渔港,守望着面前的万顷碧波,随着历史变迁,也无声地承载着革命先烈傲骨凌霜、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爸爸,我又来探望您了。虽未曾谋面,但您一直是我的骄傲。”笔挺的纪念碑旁,71岁的林立元和妻子俯下身,轻轻抚摸墓碑上“林道基”三个字,与父亲“话起了家常”。与林道基的墓碑并排而立的,还有14座庄严墓碑。

  伴着碑廊上隽永的文字,在海陵试验区社会事务管理局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林成伟的讲解下,在林立元夫妇的回忆里,冯尚廷、黄思明、陈志昭、启瑞、梁广亨、邓少新、陈德和、李利、林道基、林其卓、林来兴、杨保、戴建茂、李振兴、解放军×××等15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和解放初期发生在海陵章蒲乡石牌外海面的剿匪往事,抖落历史的尘埃,变得愈发清晰。

  1“海上剿匪”7位同志牺牲

  1949年10月,南下广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在阳江围歼战中歼灭国民党反动派4万余人,取得了阳江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并成立了阳江人民政府。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分子却组织盘踞在南鹏岛上的武装残匪,伺机卷土重来,经常在海面上搞破坏,抢劫海上的生产渔船,一些渔民惨遭杀害,严重威胁着海陵岛的安全。

  为了捍卫人民政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党和人民政府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区独立第19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区第七军分区阳江县大队,加强了驻岛部队的力量,并决心对这些国民党残匪进行清剿。

  1950年1月16日,海上匪徒驾驶四艘船在海陵章蒲乡石牌外海面活动。阳江第五区(今属海陵试验区)人民政府和驻岛人民武装立即派出机动武装船“海雄号”出海剿匪。在区长陈修励、副区长黄思明、县武装大队参谋陈志昭的率领下,“海雄号”从闸坡港口出发,直达石牌外海面。部队一到达,立即以猛烈火力扫向敌人,这股匪徒被打得驾船逃跑。

  在逃跑过程中,两艘匪船触砂搁浅,匪徒弃船在石井村登陆逃跑。“海雄号”即派部队20余人登陆追击,与章蒲乡正副乡长率领的自卫队一起围歼敌人,击毙匪首,俘获匪徒11人。陈修励、黄思明等则驾驶“海雄号”继续追歼另外两艘匪船。当部队正乘胜追击时,突然机动武装船发生了故障,被迫停在海面上。

  敌人见状,乘机反扑。在武装船失去动力的危急关头,“海雄号”全体指战员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敌人展开了一场海上浴血激战。战斗中,机枪手不幸中弹牺牲,副区长黄思明马上接过机枪,扫向敌人。后来,我方增援赶到,击退残敌。此次战斗,黄思明、陈志昭、梁广亨(梁广成)、邓少新、陈德和、李利等7位同志的忠魂长眠于守卫的南海之滨。

  2“父亲牺牲时我还没出生”

  “那时南鹏岛上聚集了很多土匪,是人人避之不及的土匪窝。1950年,我的父亲被土匪盯上,最后被活活打死。”林立元站在墓碑旁,向记者讲述着他从家人和乡亲们口中得知的有关父亲的事迹。

  “林道基(1923—1950)阳江县闸坡人,中共党员,第五区闸坡镇政府干部,1950年3月在南鹏岛被土匪杀害。”在闸坡革命烈士纪念碑一侧的碑廊上,镌刻着《革命烈士英名录》,上面介绍了林道基的生平。

  “我的父亲是一名交通员,负责驾船收发、运输、传递密件和情报工作。”林立元告诉记者,解放初期,海陵大堤尚未修建,海陵人民与外界联系都是靠船。一次,林道基像往常一样,驾船将一份文件秘密送至阳江。不料,在返回闸坡途中却被土匪跟踪,被绑到了南鹏岛上。

  在岛上,土匪对林道基搜了身,却一无所获。为了获取情报,土匪对林道基进行严刑拷打。因为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林道基依然未透漏半点党的秘密。“人们都说,父亲是被土匪活生生打死的。后来,我的叔叔上岛将父亲的遗骸接回,父亲的两颗门牙被打掉了。”

  林道基牺牲时,年仅27岁。当时,林立元还在母亲腹中,五六个月后才出生。他对父亲的记忆,便是奶奶视若珍宝的唯一一张父亲的黑白照片。“父亲的勇敢深刻影响了我和哥哥。”林立元告诉记者,他的哥哥曾是闸坡五金厂的干部。后来,哥哥与同事去大角湾游玩,同事不慎落水,哥哥立即入水英勇施救,最后不幸离世。

  “我俩结婚后,奶奶便把父亲唯一的照片交给了我。我将照片和烈士证书一起装裱,一直挂在墙上。这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林立元的妻子卢二妹说,子孙后辈都知道父亲的事迹,也被父亲的精神深刻影响。“我的小孙女总是说,长大要像曾祖父一样,做一个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3 纪念碑成为红色精神高地

  “海岛人民在阳江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海陵试验区社会事务管理局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林成伟介绍,海陵人冯尚廷是“阳江17烈士”之一。

  大革命时期,冯尚廷是1926年成立共青团阳江支部时的5个团员之一,是阳江县中学学生会主席、阳江县学生联合会主席,在阳江反帝反封建的工农革命运动中负责学运工作。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继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又在广州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同时在阳江进行“清党”,包括冯尚廷在内的30多名革命同志被捕。

  同年5月3日,冯尚廷等16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志士被解往广州,1928年9月5日,16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们和同时被捕并死于狱中的张乐华,被尊称为“阳江17烈士”。抗美援朝期间,海陵好儿女,奔赴保家卫国战场,其中刚刚20岁出头的林其卓、林来兴两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纪念革命英烈,阳江县第五区人民政府先把1950年牺牲的烈士遗体安葬于白蒲附近,后于1957年迁往闸坡青年公园,1977年迁至今址,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闸坡籍烈士一并立碑纪念,让后人瞻仰祭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15年,中共海陵试验区委、海陵试验区管委会对烈士纪念碑进行重建,增加左右两边碑廊,墓碑上刻着15位烈士的英名。

  作为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党员教育基地,除了烈士亲人,每年闸坡革命烈士纪念碑都会迎来一批批有着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客人”。他们面对烈士纪念碑,缅怀先烈忆初心,重温誓词担使命,再次整装出发。

  (注:烈士墓碑的解放军×××是指1950年有4名战士守卫白蒲办公楼,国民党残余夜袭办公楼时牺牲1人,具体姓名不详。)


  采访感言

  奋斗不止 梦想终变现实

  立碑纪念,是对革命先烈的一种缅怀,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硝烟弥漫的日子虽已远去,但革命精神的薪火却代代相传。

  记者走进闸坡革命烈士纪念碑,发现安息于此的革命先烈,大多都20岁出头,牺牲于大革命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的时期。正值大好年华的他们,因为共同的信仰,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高歌前行,捍卫了民族尊严,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迈入新时代,新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在先辈的激励下,一代代青年勇担使命,接过接力棒,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时代的潮流中激流勇进,续写伟大事业新篇章。“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相信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变为现实。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