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革命传统教育正在不断推进,众多革命故事被重新提起或挖掘出来。据知情人报料,当年有一对茂名籍的年轻革命伉俪李嘉、梁之模在阳江地区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他们坚贞不屈、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值得阳江人民永远铭记。由于李嘉、梁之模辗转多地开展革命活动,目前阳江有关他们的史料记载仍未详尽。连日来,阳江日报记者一行,奔走茂名市电白区和阳江市江城区、阳西县城等地,沿着当年他们战斗过的地方开展调查采访,还原他们的革命事迹,告慰烈士英灵,并进一步丰富阳江人民的历史记忆。
夫妻在茂南携手投身革命
在茂名市电白区坡心镇高圳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图文并茂地展出包括李嘉和梁之模烈士在内的原电白县革命斗争的一系列资料。在电白区党史地志办的安排下,该教育基地讲解员蔡晓霞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李嘉和梁之模烈士生前的革命故事。
李嘉是现电白区坡心镇高圳车村人,1918年1月生,她出生仅40天就被送给原茂名县飞马村的姑妈抚养。李嘉16岁时在飞马小学高小毕业,由养母作主,与同是1918年出生的吴川县兰石镇人梁之模结婚。1935年,出身书香门第的梁之模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山大学外语系。同年,李嘉考入茂南中学。
两人婚后第三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李嘉给丈夫信中写了这样一首诗:“欲乘浪里破长风,投笔从戎壮志同。愿教青山染碧血,他年化作杜鹃红。”表达了与丈夫志同道合、投笔从戎、献身救国的革命壮志。
1938年春,李嘉参加爱国将领张炎将军夫人郑坤廉主办的“战时妇女服务队”。同年秋,李嘉加入“乡村工作团”等抗日救亡团体。次年3月,李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在妇女和统战工作表现出色,为周边村庄发展抗日游击小组打下良好群众基础。
在妻子的感召下,1939年秋,梁之模在中大毕业后,也回到家乡投身革命。李嘉介绍他参加了张炎将军组织的由“乡村工作团”改编的“学生队干部训练班”,担任政治教官主讲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年底,李嘉的继兄郑奎(地下党员),通过张炎的关系,打入飞马乡担任乡长。党组织安排李嘉返回飞马,协助郑奎开辟以飞马为中心的茂南抗日游击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
同年秋季,张炎因坚持国共合作抗日,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猜忌打压,被迫下台,南路各抗日团体被解散,反共逆流猖獗一时。党组织为此而先后安排李嘉到茂名、电白、吴川、化州等地以教师身份掩护从事党的工作。
李嘉的三姐李惠秀、弟弟李灏(原深圳市委书记)在她引导下也走上革命道路,她的婆家、娘家相继成为党组织的重要地下交通站。
1942年,为了开展学生运动,党组织鼓励李嘉考进了高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这期间,她任该校地下党支部书记,通过选择可靠对象,秘密发动,发展了几十人的地下游击小组。与此同时,李嘉通过与高州警备区指挥官兼155师长邓鄂的亲戚关系,安排梁之模进入《高州民国日报》担任总编辑,同时在邓鄂家任家庭教师。梁之模利用这个机会,将从邓家获取的重要情报传送给地下党。梁之模还用多个笔名在该报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期间,梁之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建议他暂不入党,民主人士的身份更有利于做好上层社会人士的统战工作。
1945年初,为了配合张炎在吴川起义,南路特委决定发动南路举行武装起义。李嘉和梁之模将两个小孩送回家里,时有身孕的李嘉将自己发展的数十名学生带出,一起参加了茂南抗日武装起义。由于敌人过于强大,起义受挫,李嘉与梁之模身份暴露,党组织安排他们转移到阳江县隐蔽并开展地下工作。
转移阳江继续开展地下工作
1945年2月,李嘉和梁之模来到阳江县北惯乡,找到了在高州“乡村工作团”战友谭葆英。谭葆英在张炎下台后返回北惯乡端本小学任校长,从事地下工作。谭葆英将他们安排在自己老家雅韶村居住。不久,李嘉又生下一个女孩。
日本投降后的一天,已在雅韶村隐居半年的李嘉与梁之模在阳江城街上碰到了中大同学、省立两阳中学校长曾纪伦。曾纪伦随即邀请他到两中任教。同年9月,梁之模到两中任职,将雅韶村的家搬到了阳江城北门街。
时隔75年,记者一行在家住北门街、今年76岁的文史工作者邓格伟的帮助下,找到了李嘉、梁之模伉俪当年在北门街(今64号)租住的房子。
“这栋房子1949年以前是一层的砖瓦房,门口比现在缩入一米,房子右边是醮坛地。”邓格伟说,2017年4月18日,李嘉、梁之模伉俪的大儿子梁崇真携夫人何太行及儿子,从黑龙江省大庆市回到阳江,寻找以前住的地方。同年8月17日,梁崇真从大庆寄信回答了邓格伟的咨询。
梁崇真在回信中说:“我们住在北门街74号,对面屋何运猷是阳江盐场职工,他夫人叫翟树圣。”
“当年北门街74号就是现在北门街64号的房子。”邓格伟介绍说。
梁崇真在信中还说:“母亲在阳江城中当小学教员,从中山公园出来沿南恩路向东走不远,有一座改作或部分改作小学类似于文庙的古建筑(作者注:即现在的江城一小)。母亲就在这所小学当教员。她多次把我带到学校,安排我坐在教室后一排描红写大字,她则在讲台上正常上课。”
“母亲只去过一次两阳中学,她带着我一起去,参加学校的一次聚餐。当时我只有7岁,日常要有人照料,有一个才出生的妹妹时刻不能离人。我母亲除了在小学有教职外,还要接待南来北往路过阳江的同志,工作上的事也很多,不能离城里的家太远。平日里我父亲在学校里教授高中国文和英文,家里和学校里两头跑,朝出晚归。”
梁之模的英语教学很有特色,同时教学生很多做人道理。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团结师生员工,深得师生信任和爱戴。每逢礼拜天,师生常登门拜访和请教,受到梁之模、李嘉如同亲人般的热情接待。
行踪泄露双双在家中被捕
国共“双十协定”签订后,梁之模认为国家进入了“和平民主新阶段,言论自由了”。因此,他在两中常常抨击国民党腐败无能。这些言论引起了一些反动分子的注意,加上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国民党特务侦查到了李嘉、梁之模在阳江的行踪。
当时阳江地下党感到梁之模的言论太“红”了,同时内线也获悉阳江国民党特务机关暗查李嘉、梁之模行踪的情报,曾派人紧急通知他们:“处境危险,请速转移阳春或香港!”李嘉、梁之模当时虽做了转移准备,却未能及时撤离。
李嘉、梁之模秘密转移到阳江后,邓鄂要求茂名附近各县“协查”,仍找不到他俩的下落。邓鄂曾几次叫亲戚转告,让李嘉两人回来“悔过自新”,称“只要签个字,可以保证无事”。但是,李嘉坚决拒绝诱捕。
1946年1月,阳江县长肖仲明到高州参加战区会议,向邓鄂报告了李嘉、梁之模的行踪。邓鄂向肖仲明下达了命令:“请你们立即将两人逮捕,押回高州惩办。”
1946年2月20日早晨,肖仲明派出敌刑警队10多人,突然将北门街74号包围起来。此时李嘉抱着出生几个月的女儿出街买菜去了,梁之模在家里辅导儿子梁崇真学习。两名敌警官走上前,递上一张名片称:“肖县长请梁先生和李女士过府一叙。” 梁之模说:“我内人不在家,改天一定拜访。” 敌警官说:“我们等一会儿。”敌人将整座房子控制起来。几十分钟后,李嘉买菜回来,对面屋的翟树圣女士悄悄向李嘉示警,但李嘉没有留意到,夫妻俩因此落入敌人魔掌。
“……李嘉、梁之模被捕后被敌人押在南恩路的警察局,何运猷和翟树圣带领我拿着毛巾牙刷去探过亲,他们两个都带着脚镣在铺着稻草的地上坐着。”梁崇真在信中这样写道。
李嘉、梁之模在家中被捕的消息传出,轰动阳江城。省立两阳中学师生群情激愤,罢课3天表示抗议,并准备游行、请愿。梁之模的中大同学、两阳中学校长曾纪伦,奋兴中学校长陈天奋等社会名流直接闯入阳江县政府,找肖仲明评理,要求他放人。阳江最大的绅士沙云卿(国民党少将)亲笔写信给肖仲明,指责他违反“双十协定”,要他尽快放人。
何运猷从阳江给李嘉、梁之模的亲属打电报,李嘉的三姐李惠秀、梁之模弟弟梁之楷邀请当地社会贤达向当局请愿,茂名、电白地下党组织全力派人出面营救。面对声势浩大的社会舆论,肖仲明打电话请示邓鄂怎么办。
反动派不敢公开审判,为了掩人耳目,邓鄂密令肖仲明授意敌军警在押解路上借口“犯人”逃跑,秘密处决“犯人”。
忠贞不屈血染织篢烟墩岭
1946年2月24日早上,反动派谎称将李嘉、梁之模押解回高州,从江城经水路到织篢上岸。
近日,记者在阳西县织篢镇采访时,看到织篢河码头停着不少休渔的渔船。阳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甘景标说:“当时反动派将李嘉、梁之模从船上押解上岸,不走大路,却走小路到织篢太平乡一个叫烟墩岭的地方。”
站在阳西一小后面的Y753乡道上,甘景标向记者指认,乡道左边是大坎岭,右边是烟墩岭(早些年已推平建设阳西一小),当年两处中间是条小路。反动派将两人押上并不高的烟墩岭,捆绑在两棵大树上,继续逼他俩说出阳江、茂名地下党领导人名单。面对威逼利诱、严刑拷问,李嘉、梁之模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保守党的机密。敌人见再也无法获取有用信息,便下令处决两人。
李嘉、梁之模伉俪英勇无畏,昂然挺立,仰天齐声高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随着敌人的枪响,李嘉、梁之模的鲜血染红了青山上的野草。两人牺牲时,均年方28岁。
“行刑时,因李嘉不绝口地痛骂刽子手,他们就首先向她动手,是用柴刀砍的,左上肢完全分离,收尸时从远处捡回。”梁崇真在信中讲述当时的情景。
“当时阳江和电白两地的地下党组织均计划在押解途中展开武装营救行动,却因敌人改变时间和线路而导致计划落空。”甘景标说。
“李嘉、梁之模牺牲后,以学界为主的社会各界介入,在阳江城发动了示威游行,声讨反动派罪恶。”梁崇真在信中说。
“1950年,李嘉、梁之模同时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1962年,电白县人民政府将李嘉、梁之模烈士的忠骨从织篢烟墩岭迁回水东镇的望海岭安葬。1984年4月迁建到铁厂岭,2006年3月重修。”蔡晓霞说。
2005年11月25日,广东省委组织部追认梁之模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记者一行在电白区水东街道铁厂岭看到,重修后的“李嘉梁之模革命烈士之墓”在苍翠松柏掩映下庄严肃穆,墓碑上镌刻着两人英勇斗争的事迹。电白区党史地志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经常有团体单位组织各界前来拜祭英烈,追思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