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六月,天空蔚蓝如洗,林木郁郁葱葱,凤凰花盛开。在江城区北绣路6号、漠阳儿女熟知的北山山脚下,阳江烈士陵园弥漫着庄重肃穆的气息。站在烈士陵园门口放眼望去,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巍然耸立。纪念碑背后的墓室里,安放着119座烈士骨塔。而偌大的“烈士陵园”牌匾,左右前后分别刻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彰显着此地厚重深沉的历史韵味。
革命战争年代,这群革命烈士为了实现解放人民、建立新中国的理想信念,牺牲一切、奉献一切,哪怕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仍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他们倒下去的是身躯,树起来的是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丰碑
据史料记载,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阳江人民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先辈在这块土地上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贡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敖昌骙、谭作舟、梁济亨、黄贞恒、谭启沃、林元熙、李振之等364名同志壮烈牺牲。
为纪念各个革命时期阳江籍和在阳江牺牲的革命烈士,1957年,原阳江县人民政府在阳江县城东山(阳江人惯称“北山”)西侧半山腰兴建革命烈士纪念碑。同年,为了让全县人民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共阳江县委、阳江县人民政府又将该纪念碑扩建为烈士陵园,使其成为一个集纪念、教育、宣传、游览多功能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1957年12月15日竣工。
烈士陵园占地面积47000平方米,呈方形,东面系北山,南、北面系一道两米多高的护墙,西面为正门。陵园内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烈士纪念碑高10.10米,碑底平台面积99平方米,纪念碑后面建有方形烈士墓室,为水泥砖灰构筑。1984年6月,原阳江县人民政府重修墓室,把原墓室升高开窗,内设光管照明,墓室里安放着119座烈士骨塔。墓室前墙灰塑“烈士之墓”四个大字,左方镶有在大理石板上镌刻的《阳江革命烈士墓室记》,右方石板刻着119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其中有54位烈士“无名”。墓室和纪念碑间浑然一体,显得巍峨雄伟。
1986年,阳江烈士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由原阳江县人民政府定为阳江县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阳江市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将烈士纪念碑定为阳江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5月由中共阳江市委办公室、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为阳江市党史教育基地;2016年2月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总队定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随“十六烈士”后人游陵园忆往昔
5月27日,经过清晨一场骤雨后,又是艳阳高照。打牌、下棋、唱歌仔,北山公园一如往常。这一天上午9点半,记者特意邀请了烈士谭作舟的72岁亲侄谭中武、烈士陈必灿的78岁外孙女陈锦恒、烈士黄贞恒的72岁堂侄黄仁京、烈士谭启沃的56岁孙子谭忠光、烈士梁济亨的82岁外孙女许小莺等阳江“十六烈士”的后人,沿着烈士陵园的一砖一瓦,追溯起他们先辈的革命历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大革命时期,中共广东区委派遣阳江籍共产党员谭作舟、敖华衮、黄贞恒等返回阳江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接应革命军和发展南路地区共产党组织。1925年7月,在农运特派员两阳县办事处主任谭作舟的领导下,阳江雅韶乡建立了阳江县最早乡一级农会。各乡农会相继成立,减租减息等农民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阳江“清党”,共产党员敖昌骙、谭作舟、黄贞恒、陈必灿、吴铎民、关崇懋、谭启沃、王德符、梁本荣、陈鸿业、张乐华、共青团员冯尚廷及其他革命志士梁济亨、梁洸亨、梁泮亨、敖华日等16人相继被捕,被关在广州河南南石头监狱。1928年9月5日,国民党反动派用两辆囚车把阳江的敖昌骙、谭作舟、黄贞恒、陈必灿、陈鸿业等15位(其中1人判无期徒刑后病死狱中)革命志士押到广州红花岗杀害。在狱中,16位革命志士与国民党反动派据理斗争,没有一个投降、叛变,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
回忆起外公陈必灿烈士,已是白发苍苍的陈锦恒流泪了。“当时地下党花好多精力,都无法营救这群烈士。外公是家里的独生子,被捕时才20岁,刚结婚不久,还不知道妻子当时已怀孕。”陈锦恒说,当时陈必灿烈士的妈妈,也就是她的太婆将岗美老家的几处家产变卖,带着一大笔钱去广州想探监。太婆在监狱附近租房住下,几经周折,终于在狱里见到了被国民党残忍逼供、打得面目全非、还被割下一只耳朵的陈必灿,当即大哭晕厥。
“外公被枪毙当天,地下党扮成卖菜、卖烟的群众想去营救,可是国民党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全面戒严,周围全是轻机枪冲锋枪。”陈锦恒回忆,“太婆一路跟去刑场,眼睁睁看着儿子赴死却无法营救。这些烈士真的非常英勇,我外公从监狱出来一直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一批批革命人士被枪毙,尸体成堆,突然天降雷雨,太婆说“天都流泪了”。随后,太婆从一堆遗体中认出缺一只耳朵的陈必灿烈士,雇船在船舱放遗体,上面铺满马蹄,运回阳江后看到儿子的血衣很厚实,用剪刀剪开才发现是许多烈士的亲笔遗书。后来,陈必灿烈士的遗书在外地找到被送回阳江。
陈锦恒还说起妈妈名字的缘由:“太婆去探监时告诉儿媳妇怀孕的事情,陈必灿烈士就说‘无论儿女,都是我的骨肉,就叫德兴吧,寓意解放全中国、德兴中华’。”后来,陈必灿的遗腹女被家人取同音字叫陈德馨。
传承烈士精神激励年轻一代
为正义而战、为革命献身,当年的“十六烈士”如今仅有敖昌骙、陈必灿、关崇懋的骨灰被安放于阳江烈士陵园。每逢清明时分,各家后人都会来烈士陵园缅怀祖辈,寄托思念,也借机将革命烈士的光辉历史讲给年轻一代人听,抚今忆昔,充满感恩。站在烈士之墓前,陈锦恒说:“从前先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该纪念他们。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烈士的奋斗。”
“我第一次来烈士陵园还是小学生,1957年这里刚建好。”谭中武说,1927年4月5日正值清明节扫墓,当时谭作舟烈士、即其三伯父骑匹白马在下午四五点才回到家,亲自为五弟、即其父亲量脚围,准备过几日去广州给五弟买鞋。怎知4月15日被抓,在监狱收押了一年零3个月,年仅26岁就英勇牺牲。“三伯父在狱中共写五封家信,其中两封给五弟,望家里人无论怎样困难都要维持五弟的中学学业,叮嘱五弟读书勤加勉励。”谭中武说:“现在的孩子生在甜水里、长在红旗下。三伯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毫无畏惧,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他的故事成了留给家族的巨大精神财富,将激发谭家后人爱国爱党热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2018年是阳江大革命时期“十六烈士”牺牲90周年。近年来,谭中武、黄仁京牵头联系各家烈士后人,走访东莞、信宜等地,目前已联系上15位烈士的后人。为纪念1927年4月15日烈士被捕、1928年9月5日烈士牺牲,众烈士后代专门组织在4月15日和9月5日聚会,希望通过分享革命故事,凝聚力量,教育后人。黄仁京写下诗词:“英魂不灭绕羊城,北山陵园永留名。亲属九十年首聚,不忘初心善作成。”
聚会的影响力立竿见影。“谭叔,我想入党!”一次聚会上,梁洸亨烈士的侄孙女、刚刚大学毕业的梁秋金在听到先辈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故事后,当即表示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向谭中武请教入党事宜。正如黄仁京所言:“传承革命精神,聚会就是对革命烈士最好的纪念。”
一家四代皆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
今年30岁的谭翱健是谭作舟烈士的后人,其爷爷谭中行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其父亲是海军、曾备战越南战争,从谭作舟烈士开始算起,一家四代都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经,他也想投身军队当兵,无奈视力没过关,后来成为阳江体育学校的一名排球教练。2019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要选派人员驻村扶贫,谭翱健积极响应报名,在“七一”建党日那天来到阳东区塘坪镇坪山村驻扎。从小在城里长大的90后,到农村一呆就近两年时间。在他和同仁、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坪山村建档立卡的48户贫困户全部于2020年顺利脱贫。
“以前我的太公为人民作斗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宁死不屈。现在我为了打赢扶贫攻坚战,到基层与贫困作斗争,也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吧!”谭翱健说,“扶贫先扶智”,现在坪山村的村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有劳动力的村民通过养猪、养牛、养鹅等方式脱贫致富,他们有了奔头和斗志,日子将会越过越好。
采访感言
北山为证
精神永存
“十六烈士”是阳江最早的一批革命烈士,是为建立新中国付出生命和鲜血的所有革命烈士的缩影。走近阳江烈士陵园,我们走进了一个个烈士背后的故事里,透过一个个刻在石碑上的名字,像是隔着时空能看到他们为革命鼓与呼、无惧严刑拷打、赤膊英勇就义的凛然模样。正是因为有无数像这群栖息在阳江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的奋斗和奉献,才有了我们今日安稳幸福、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生活。
阳江烈士陵园无声“提醒”着后人,要一心向党,心怀感恩,心系于民。谭中武、陈锦恒等烈士后代将一个个革命故事讲述,影响着家族后人和更多新生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这是烈士陵园的力量,是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力量。如果有机会,请带上年轻一辈到烈士陵园走走、看看,听听革命故事,追忆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