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我市农技专家讲述他与阳江的不解之缘——稻花香里忆袁老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林显军 植兰裕 时间:2021-05-23 08:25 【字体: 】 浏览量:-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巨星陨落,举国同悲。和全国各地一道,阳江人民也在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在81岁高龄时,袁隆平院士曾来到阳江,深入田间地头亲自指导我市农科人员开展试验。在去年,他的团队培育的超级水稻在阳春市测试取得高产,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表示祝贺。

  带着缅怀之情,铭记袁老对阳江农业的关心和支持,记者采访了曾和他面对面交流的农业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

  来到田头指导水稻区域试验

  “2011年,袁隆平院士曾来过我们这个点,和他的团队走在田埂上。”今年“五一”前夕,在阳江市(白沙)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面对“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采访团的记者们,市农科所所长黄显良自豪地介绍。

  那年的6月24日,正是稻花香时,袁隆平院士专程来察看自己主持研发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情况。

  袁隆平院士当时到访的情景,《阳江日报》作了详细的报道:从珠海到阳江,虽经两个多小时乘车的颠簸,但年过八十的袁隆平精神矍铄。下得车来,他大步流星,走向田畴深处; 从鱼米之乡的湖南,来到南海之滨的阳江,目睹早造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袁隆平赞叹不已:“阳江是个好地方,地势平坦,稻田又多又好。种水稻的条件比我们湖南的一些地方还好。”……

  作为一位老农业科技工作者,黄显良对袁隆平院士非常崇拜,回忆起当时陪同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黄显良说,袁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慈祥的老人,和他交流没有任何拘束感,在田间地头他是该挪脚就挪脚、该动手就动手。对于鉴定试验开展的情况,袁老问得很细,遇到农科人员不懂的地方他都会很详细地解答。

  “袁老对市农科所的技术水平很认可,从那以后,他的团队每年都有品种在白沙基地进行抗性鉴定。”黄显良介绍,袁老到访后,市农科所的稻瘟病鉴定水平在业界的知名度大幅提高,逐渐成为全省最重要的试验基地,在推广良种良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袁隆平院士的亲切关怀下,我市的水稻科研技术水平不断走向新的高度。2018年,水稻国际合作研究阳江试验站在我市(白沙)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挂牌成立,这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的首个水稻试验站。

  关心超级稻在阳春种植情况

  在阳春市春湾镇高村,有一片袁隆平院士阳春有机水稻示范基地,这里肩负着在阳春市示范推广超级水稻“超优千号”和绿色种植技术的重要使命。

  2020年11月11日,在超级水稻试验田测产和基地验收的仪式上,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连线祝贺“超优千号”在阳春获得丰收。

  基地验收次日,市政协副主席陈平(当时兼任阳春市委书记)率队到湖南省长沙市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程拜访了袁隆平院士,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超级杂交有机水稻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与中心团队进行了磋商。

  “袁老对示范基地的情况非常关心,我跟他汇报了超级水稻在阳春种植取得了成功,他很高兴。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对水稻对农业的那份浓厚的感情。”陈平向记者回忆道。对于袁隆平院士的逝世,陈平表示深切的哀悼。

  陈平还跟记者回忆起,1981年他从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阳江县农委工作,当时阳江正开展杂交水稻的示范推广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民主要种植常规品种,产量也就四五百斤,一般在300斤左右,到了80年代末期,杂交水稻推广开了,产量翻了一倍,有些种得好的产量更高。”陈平说,杂交水稻推广对阳江农业发展的推动,对农民生活的改善,他有着深切的体会。

  高村基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2021年春季,“超优千号”在阳春市已经推广了1200亩,全部以有机或绿色方式种植,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这一新品种又将带动阳春农民增收致富。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