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文昌宫 阳江第一个党组织在这里诞生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林显军 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 谭文强 时间:2021-03-19 09:20 【字体: 】 浏览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和市委宣传部工作要求,阳江日报社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组织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派出全媒体采访团队,以蹲点调研采访的方式,深入阳江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遗址,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报道阳江地区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大决策等,系统展示中国共产党为国家、为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挖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推动阳江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从今日起,本报陆续推出“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初春三月,被称为英雄花的木棉花绽放在高高的枝头;车水马龙的南恩路商业街,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附近生活的居民,闲适地聚坐在公园里谈笑风生……

  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巷,再经过几栋民宅,就看到了被楼房包围的白墙红檐的楼阁,木质牌匾写着“文昌宫”三字。在95年前的春天,1926年3月,正是在这里,一群热血青年创立了中共阳江县支部。

  “这个革命遗址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在阳江的第一个革命遗址。我觉得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展示了我们阳江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他们的追求、他们的信仰。”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宝德说。

  

  鼍山起风云

  进步青年回乡播撒革命火种

  阳江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建立,源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一批阳江的先进知识青年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组织的派遣返回阳江组建而成。

  为了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经共产党提议,国民党中央执委于1924年7月至1926年10月在广州开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

  1924—1925年间,受到革命风暴和共产主义的教育,阳江在广州就学的青年学生谭作舟、敖华衮、黄贞恒等从穗回到阳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从事工农革命活动。

  1925年12月,共青团阳江支部成立,团员5人,欧赤为书记。1926年3月,中共阳江支部成立,敖昌骙任支部书记,敖华衮任组织委员,关崇懋、吴铎民、黄贞恒任委员。其后谭作舟、冯军光回阳江亦任委员。

  党、团支部均设于鼍山南麓的文昌宫,当时这里是一座庙宇。1926年3月,共青团外围组织新学生社也在这里成立。以中共为核心的各组织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工农革命的领导,使其更大规模发展。

  文昌宫也见证了国共合作的全过程。当时国民党县党部设于尊经阁,即现江城区第一小学,两个机构一墙之隔。共产党员罗扬清、敖华衮、敖昌骙、冯尚廷等人,在国民党阳江县党部任职员。国民党各区党部的常委执委中,也有共产党员当选。

  

  工农闹革命

  阳江爱国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1924年至1927年,一场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似洪流席卷中国。在全省革命形势的影响下,有组织、有领导的阳江工运、农运、青运浪潮也随着波澜起伏。

  1925年夏天,阳江第一个农会——雅韶农会成立,这也是当时南路地区较早的两个农会之一。1925年12月,阳江成立了第一个工会——理发工会。此后,酒米、民船、铁器工会相继成立。

  这一时期,阳江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声势浩大,蓬勃发展。到1926年秋季,全县共有工会会员4000多人,建立了县总工会,织乑、平冈也成立了工会分会。全县共建立乡农会80多个,会员1.2万人。

  在文昌宫的橱窗,展示着一段“反对租赁海陵岛”的史料记载。1925年春,地方军阀邓本殷向英国人借款300万元,阴谋租赁海陵岛给英帝国主义。对此阳江人民无不义愤填膺。各界联合举行了盛大的反帝集会和示威大游行,当事者慑于群众威力,阴谋未能得逞。

  中共阳江支部成立后,组织起来的农民协会、工人协会,在向地主土豪劣绅及军阀的斗争中,愈来愈显示出革命性。工人在斗争中得到了教育和锻炼,工会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就在中共阳江支部成立的当月,阳江各界50多个团体万余人,在游府衙(现中山公园)召开援助省港大罢工运动,并举行反帝示威游行,后还推派代表携带捐款前往广州慰问罢工工友。

  各区、乡农会先后领导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斗争,获得了胜利成果,取消了地主向农民收取的“田信鸡”“田信谷”一类的额外剥削。有些乡农会还对侵吞小学公物的地主进行斗争。

  

  英雄勇就义

  革命星火从这里燎遍漠阳大地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实行“清党”,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和群众。

  文昌宫展示的史料记载了当时阳江的反革命“白色恐怖”:1927年4月15日凌晨,国民党反动派在阳江城封锁街道,包围工农会址和一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左派人士的住处,开展大搜捕。几天内逮捕了3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左派和工运、农运骨干成员。

  1928年9月5日,敖昌骙、谭作舟、罗济奇等16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志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在刑场上,他们视死如归,从容就义。他们和同时被捕并死于狱中的张乐华,在史学界被称为“阳江17烈士”。

  阳江的革命骨干,大多难逃这场浩劫,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阳江的革命者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投入到战斗中。

  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冬,经冯宝铭、许高倬、廖绍琏等人的组织活动,重建阳江党组织,成立了中共阳江县委,至1928年10月,中共党员又发展至二三十人,并成立了四个支部。

  虽然由于后来在反动派不断搜捕的高压下,阳江党组织最终与省委领导中断了联系,而被迫停止组织活动,但革命同志仍在各个岗位上以不同形式开展革命活动,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迎来阳江的解放。

  “文昌宫完整见证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阳江的一段光辉历史。”陈宝德说,阳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留下了革命的火种,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在阳江的广泛传播,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再次燃遍各地。

  

  精神传不息

  红色精神永续传承激励后人

  进入文昌宫,墙壁上栩栩如生的连环画就像革命战争片的分镜头,一幕幕还原着当年先烈从事革命战争的壮烈场面。

  在二楼,橱窗内的资料展示着烈士的生平事迹。直到今天,这些名字仍为阳江人民铭记,他们的英雄故事仍在漠阳大地传颂。他们是敖昌骙、谭作舟、黄贞恒、陈必灿、吴铎民、关崇懋、谭启沃、王德符、梁本荣、陈鸿业、张乐华、冯尚廷、梁济亨、梁洸亨、梁泮亨、敖华日、罗济奇。

  烈士临终前留下的诗句、书信,参观者观之无不为之震撼。敖昌骙被枪决前在狱中的墙壁上写下诗句:“白色呈恐怖,珠江激怒鸣;英魂长不灭,夜夜绕羊城。”谭作舟把遗书写在一条内衣中:“弟弟,我会为革命死,死得其所,望弟继吾志愿。”陈必灿咬破手指用血在白格布的底衣写上:“……先天下之忧而忧,且为谋多数人之幸福而死……虽死实为不死。”

  “如果你们在天上有灵,能够看到你们为之奋斗献身的祖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你们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3月18日,在文昌宫,谭作舟烈士的侄子谭中武说,他们一家都不忘伯父的遗愿,听党话跟党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报效祖国和人民。他的大哥、大姐、堂哥,去年都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受伯父的影响,他在读书时期就是班里第一个入团、第一个入党的学生。

  2001年完成重建后,文昌宫被列为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阳江市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阳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阳江市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每个工作日9:00——17:00免费向公众开放。

  与文昌宫一墙之隔的江城区第一小学,学生们把这里当成“第二课堂”。副校长蔡晓静说,去年,作为一堂主题班会课,每个班的师生都前往文昌宫,在红色遗址直接触摸历史,向怀抱理想、不怕牺牲的革命先烈致敬。在每年的清明节、“五一”节、“七一”和国庆等纪念性节日,学校会组织师生到文昌宫、北山烈士陵园、阳春潭簕红色展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汲取信仰的力量。

  3月16日,城东消防站党支部书记张状带着纸笔来到文昌宫,仔仔细细阅读着展示的史料和烈士事迹,边看边拍边记录下自己的感想,他要以中共阳江县支部这段历史和烈士的事迹为题材,给支部的党员准备一堂微党课。张状说,置身于红色遗址,学习党的历史,聆听革命故事,感悟先烈的精神与斗志,心灵上受到强烈震撼和洗礼。

  

  采访感言

  在我市第一个党组织的所在地感悟初心

  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站在文昌宫,移步其中,观看先烈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连环画,瞻仰烈士的遗容,敬读他们就义前写下的诗句、家书,仿佛回到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他们就义的时候,大多数人仅有20余岁。但他们所做事情、所著文章、所作诗词,无不饱含着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无不饱含着对人民的深情,体现着共产党人为信仰而献身的赤诚之心、为民造福的无私情怀、以身许国的责任担当。

  在文昌宫,在我们出发的地方,我们会非常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