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成立初期掀起的“扫盲”学习潮,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再到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引入校园,到目前“互联网+”智慧教育形式普及,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在70年的教育事业发展中,教师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50后、60后、70后和90后教师代表,听他们讲述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时代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地位变化
从“臭老九”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上世纪50年代,人们认为做老师又穷又累,而且社会地位不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教师社会地位越发低下,甚至有“臭老九”的说法;到了80年代,教师的政治地位得到恢复,“春蚕”“蜡炬”再度被提起,教师从社会底层被救起,完成了“臭老九”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蜕变。
1954年出生的李孔山几乎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从1972年入职到2014年退休,李孔山见证了双捷中心小学40多年来的变化:70年代的课室是漏水的砖瓦房,80年代是预制板房,2012年建成了宿舍、球场、多栋教学楼,校园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
1972年,李孔山刚参加工作,在学校当文书,每月工资是13元,1988年通过考试转为正式语文老师,每月工资是68.5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被称作‘臭老九’,当时的女性大多不愿嫁男教师,不少男教师都转行了。”李孔山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的工资慢慢涨至400元每月,但当时建筑行业工人的月收入达到1000元,因为经济拮据,他和妻子需要每天计划好吃饭的花费,今天花多了,明天就要少花点。“后来有了住房公积金,工资待遇也在稳步提高,现在我每月能领到5500多元退休工资。”前几个月李孔山搬离了居住13年的旧房,搬进市区一花园小区的新房居住,配有电梯的新房子宽敞舒服,过上了幸福的退休生活。
“恢复高考,对教师地位提升有很大的帮助。”60后的程江平认为自己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1977年恢复高考,他于1979年参加高考上大学,1983年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阳江一中任教,现任阳江一中副校长,是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他深有感触地说,如今教师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教师越来越受到社会尊重。
教学变化
从“手写试卷”到“互联网+”
程江平在阳江一中从教37年。他表示,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学科的变化是显著的。比如:上世纪70年代的物理课被称为“农业机械”,没有生物课只有农业课;英语课从无到有,到与语数并重,再到近几年多次被提出要求改革,可见英语教育地位显著提升。
说起教学手段的发展,程江平感受颇深:“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老师们出试卷大都是手写或者剪贴的题目,上世纪90年代虽然用上了电脑,但工作量依旧巨大。现在有题库、优秀课例,上课用多媒体平台,先进地区还有交互式的智慧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课方式,而是转变为双向的互动交流,变被动为主动。”
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接收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程江平举了一个例子,在他上学的时候导数、积分都属于大学数学内容,现在已经“降级”为高中知识。“现在学科的边缘不断扩大,每个阶段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提高了。”程江平说。
李孔山对此同样深有感触。和城区学校不同,以前乡镇学校开设“劳动课”,作为教学课程之一。老师要带着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山间田地劳作,种树、除草、松土、施肥。“当时学校大约有20多亩地,除了劳动课,老师另外还要负责一部分水田的水稻种植,这些都属于学校财产。”李孔山回忆,经过劳动课锻炼的学生动手能力都很强,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需求和教育手段,大概在十几年前,乡镇学校取消了劳动课。
“上世纪60年代还是用留声机放国歌升国旗,到了80年代上课用录音机和“双机一幕”(幻灯机、放映机和屏幕),再到2010年发展为多媒体教学,老师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优秀的课例课件。”随着“互联网+”智慧教育模式的出现,更多新鲜生动的教学形式也逐渐被探索创新出来。李孔山表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要去到村里家访,现在有了“家校通”,和家长的沟通也更方便了。
理念变化
从“重视双基”到“素质教育”
程江平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教学理念还是“传授知识、重视双基”,现在已经转变为“素质教育”。如今,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包括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
随着民众对教育需求的多元化,民办教育开始兴起,并已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筹办的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如今是我市民办学校的大热门。“建校初学生仅560人、教师不足50人,今年学生数量增加到2613人,教师160多人。”70后校长曾广明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生源越来越广。
“培养具有幸福感的人”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的教学理念。曾广明表示,民办学校在提高本身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教师上作出各种努力,从待遇、培训机会,生活环境到员工关怀,多方面调动教师积极性。“民办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和待遇,使他们能拥有优厚的成长潜力。”曾广明说。
去年刚入职的95后年轻教师雷晓薇,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一名语文老师。她表示,她们这一代人对所谓的“铁饭碗”“工作稳定”并没有那么看重,她们更看重的是工作氛围和成长空间。“民办校园环境不错,设备完善,工资也能达到预期,不比公办教师差。”雷晓薇说。
“阳江的民办学校刚办起来的时候,家长们大多数还是抱着观望的心态。而现在,很多经济条件不错的家长会优先选择让孩子到民办学校就读。”对于家长的观念转变,曾广明分析,一方面,学校采取的激励机制吸引了不少优秀教师的加入,师资水平上升,教学质量有保证;另一方面,民办学校具备舒适的环境和较完备的硬件设施,家长对民办学校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数说阳江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教育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模式到现代教育模式、从普及型教育到提高型教育的历史性转变。今日的阳江教育,已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优质的发展格局,基本建立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880所,在校生524071人,专任教师33881人。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73.7%、98.9%,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88.5%、100%、94.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6.66%,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8.72%,小学毛入学率102.76%、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11.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53%。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80%。
1988年,刚刚建市的阳江学前教育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全市仅有幼儿园32所。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幼儿园603所,数量增长了近19倍,在园幼儿10.6万人,毛入园率96.66%,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1993年,全市教育完成“两基”目标。2001年起,按照“先困难家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后城市”的原则,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秋,我市城乡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2007年以来,我市全面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校舍,实施改造薄弱学校、布局调整和改造老区山区小学等工程,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条件,持续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逐步解决群众子女读好书问题。近年来,各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逐年增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义务教育学位的要求。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