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要闻动态 > 阳江要闻

阳江山水滋养的故宫文物修复师黄齐成在雕塑界闯出新天地——

汲取传统养分“塑”筑东方意蕴
作者:许倩 来源:阳江新闻网
时间:2023-05-16

  “雕塑是空间的艺术、是凝固的旋律,是精神与情感外溢之物。我想通过雕塑的艺术形式,给大家展现凝固艺术之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阳江籍故宫文物修复师黄齐成看来,自己个人的成长与艺术的探索离不开故乡水土的浸染,他的作品也脱离不了阳江山水之影响。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也是从来都离不开山与水的滋养,山水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也是人们精神心灵寄托之处。他希望通过雕塑的形式,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用有现代美感的“凝固的旋律”,来表达东方文化意蕴。

  山里野孩子学画画变沉稳了

  黄齐成是土生土长的山里娃,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家乡位于阳东区新洲镇平田村王屋寨自然村。“阳江依山傍水,我老家的房子四面八方都是绿水青山。”作为家里最年幼的孩子,黄齐成天性活泼、好动,比较调皮捣蛋,小时候每天就是在地里弹玻珠、爬树玩乐。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处捡各种泡沫、铁钉等废弃材料,还有一些其他小朋友不要的玩具,然后自己动手改造成有趣的“新”物件。“我从小就喜欢画画。”黄齐成说,他的三姐学习成绩好,在家还会经常作画、剪纸,耳濡目染下自己对艺术的兴趣日渐浓厚。

  从平田小学毕业、进入新洲中学后,他利用寒暑假,参加学校兴趣班,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美术的阶段。从素描、水彩到速写、创作,黄齐成都轻松驾驭,慢慢地,整个人性子也变得沉稳、安静,其美术天分也获得了启蒙老师苏国伟的肯定。苏老师还教他学摄影、刻印章,让他拓宽了对艺术更广阔的理解。

  “虽然当时家庭比较困难,但父母都支持我做喜欢的事情。”黄齐成从初二开始“奋发图强”,文化课成绩越来越好。由于从小爱动手、动脑,攻克数理化得心应手。

  在上初三的第一个晚自习时,当时老师的一句话:“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对你们目前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出路。”言浅意深,黄齐成听了顿感浑身是劲,“就像鸡蛋孵化成小鸡,身体由内而外迸发出能量,更想拼命学习”。

  曾经不敢想的清华梦成真了

  凭借661分、全年级第11名的中考成绩,黄齐成考上艺术教育有特色的广东两阳中学。在兼顾好普通班文化课的同时,他主动上美术班学生的课程。

  “之前只听过广州美术学院很好,上高二时老师鼓励我考清华美院。当时我觉得最高学府离得太远,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黄齐成说,自己的心态从“自不量力”到“自信能上”,转变的背后是老师的持续鼓励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上高三时,老师鼓励他去北京参加特训,用半年时间集中备战艺考。可费用要两三万元,黄齐成的家庭负担不起。于是,学校领导为他找了校友赞助支持。“感觉没有后路、只能硬上了,不能辜负老师的信任。”彼时的黄齐成承受重压,学习更加发奋刻苦。曾一起在北京特训的上下铺兄弟谭永乐回忆:“我早上6点起床时他在学习,我晚上12点睡觉前他还在学习,齐成真的很勤奋、很有毅力。”

  2009年夏天,黄齐成终于圆梦清华美院,进入雕塑系学习。大一大二时,学校课程主要是头像雕塑、人体基础课程,到了大三大四,他进入更自由的艺术创作阶段。因为幼时长期生活在自然山水间,他对山水形象有着如同血液般的情怀。黄齐成平时特别喜欢看山水画,认为山水意境是空灵通透、宁静致远的,其中有许多文化内涵值得探索。

  黄齐成的艺术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雕塑和当代雕塑创作转化。经过清华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专业系统培训后,他开始将对山水的深情厚爱投注到雕塑创作中。他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先贤将山水与人的性灵相比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接地气的表现。

  “看过的山水实景、山水画多了,它们就像绵延起伏的无线电波一样涌现在我的脑海里。”相比传统的实体山水雕塑,黄齐成出于自己的理解,决定用不锈钢管、不锈钢线为原料,创作一系列空灵通透的线形山水雕塑作品。

  文物修复无形“滋养”雕塑创作

  “黄齐成怀揣艺术梦想,从南国偏僻故乡经过无数艰辛走进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以常人少有的坚毅和勤奋,一步一脚印地走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成为十分有为的青年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生导师胥建国这样评价自己的得意门生,也为他回乡办展写序——“黄齐成将中国传统文化空灵宁静意境融入到雕塑艺术创作中,为中国当代雕塑探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中国雕塑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黄齐成的雕塑作品众多,曾多次亮相国内外艺术展览,毕业作品《乐山乐水》系列一经面世便斩获多项大奖,包括2014年中国·芜湖第四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金奖、日本第34届国际泷富士美术奖、第七届全国雕塑专业毕业生作品大赛一等奖等。毕业论文《从<乐山乐水>谈山水雕塑的创作》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论文。

  “成为一名雕塑艺术家不易。”正如黄齐成的挚友梁道鼎所言,雕塑属于美术类的“重工业”,在“国、油、版、雕、壁”五种传统艺术创作形式中,雕塑是最复杂、工序最多的,要经过泥塑、翻模、铸造等加工,成本较高、过程艰苦,也需要社会支持。

  赴京闯荡十年,黄齐成创作的一批艺术成果崭露头角。其作品《灵境》被中国雕塑博物馆收藏,作品《观·象》被国家大剧院收藏。今年“五四”青年节,他回到家乡举办“索象臻境”个人雕塑艺术展,黄齐成雕塑馆同日在阳东文化创意街揭幕启用。

  经过层层选拔,黄齐成如今已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一名文物修复师。业余时间,他的雕塑创作之路从未停止。他说:“文物修复工作讲究修旧如旧,与崇尚自由的雕塑创作有所不同,但它能让我从中学习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就像从一棵大树的根部提供有益养分,让我的雕塑创作更加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