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东区:依托“扬帆计划”,深入实施金属制品产业人才集聚行动
补强人才链激活创新链 打造产业强区“金”字招牌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许倩 时间:2025-05-08 09:41 【字体: 】 浏览量:-

  于产业而言,人才是攸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要素,更深深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据调查,五金产业是阳东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显著的区域特色,形成了五金刀剪、紧固件和电子电器等细分产业链条。乘着“百万英才汇南粤”的揽才东风,阳东这一工业强区正锚定核心关键产业,铆足劲、深调研、广施策,科学锻造一支强有力的“金”字招牌人才队伍。

  2024年,阳东区申报的金属制品产业人才集聚项目成功入选省2024-2026年“扬帆计划”,获得省市专项资金支持。以落实“扬帆计划”为契机,阳东金属行业创新链生态更显活跃,产业人才链有望进一步升级……

  ■ 文/图 阳江日报记者 许倩

  创新引领企业提订单增效益

  阳江市广海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广海机械”)坐落于阳江阳东产业园区,是一家20多年来深耕机械装备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记者日前探访其位于北惯镇的5000多平方米厂房,看到成品车间摆满了准备出口到泰国、柬埔寨、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地的数控设备。每年,该公司可售出数百台机器,涵盖双面磨刀机、单面磨刀机、立体磨刀机、开牙机、砂带机等类型。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数控双面磨刀机,相比第一代,新增了防水功能,升级为联网远程控制。去年年初投产至今,创造了400多万元的销售规模。”在一台正在做最后调试、准备发往江苏客户的新款磨刀机前,广海机械总经理黄大海告诉记者,随着液压双面磨刀机无法满足行业生产需求,数控双面磨刀机逐渐占领市场,他们公司也顺应潮流,朝高端产品转型升级,在做完最后一台出口印度的液压机后,将停止生产该类设备。

  去年12月,广海机械凭借《服务“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新型双面研磨智能装备产业化项目》,斩获由阳东区委组织部、阳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首届阳江市金属制品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黄大海介绍,新型双面磨刀机可对刀具两面批量磨削,使刀具两侧线条均匀、宽度一致,磨出刀具刃口厚度一致,有效解决传统设备加工效率与精度稳定性问题。如今,这款研发了三年多的新型双面磨刀机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包括安佳乐、星月、星道等阳江本土刀剪企业都在使用。

  “依托产品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份额增多,我们去年产值同比增长30%多,今年一季度订单充足。”黄大海说,公司通过与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院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弥补了软件人才不足的短板,成功攻克了第二代双面磨刀机的技术难题。同时,团队在参加金属制品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后,经过与行业高手的专业比拼,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金属制品行业创新氛围活跃

  阳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阳江市金属制品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共决出14个奖项,给予创新创业补助共19万元。其中,阳东区6家企业的6个项目获奖,获补助资金共6.5万元。记者获悉,预计今年6月,阳东区有望举办第二届赛事,为广大金属制品生产企业提供展示创新创业最新成果的专业舞台。

  创新的“红利”不止于参赛者的崭露头角,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透过赛事窗口,探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广东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携手中国科学院及安徽工业大学,成功研发具有优异性能马氏体不锈钢刀具生产工艺,该类产品具有优异抗菌性能以及马氏体不锈钢的高强度、高硬度特性,满足了刀剪锋利度及锋利度持久性对不锈钢材料的要求,项目斩获大赛二等奖。“这一研发成果可增强我国在高端刀具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调整刀具行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金辉刀剪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46%。

  广东省星之际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优化金属密封结构设计,研发出一款高性能耐压调焦潜水手电筒,实现水下150米耐压等级,远超行业常规标准(普通潜水手电筒约50米),可覆盖深海作业、专业救援等场景。同时,该款新品引入模块化调焦技术,支持聚光与泛光模式一键切换,光照范围提升30%,可满足水下勘探、摄影等多样化需求。该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已经与多家潜水俱乐部合作并完成多次实测,产品在强流环境下的稳定性获好评,今年已达成意向订单10笔,预计年销售额300万元。”

  阳江市键恒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光炎表示,去年,其公司研发的智能化无人激光焊接工作站获评大赛优胜奖。该设备可利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无序工件三维数据,通过算法识别位置和角度坐标,引导机械手自动抓取,并生成运动路径。同时,结合激光扫描与图像数据及AI算法,实现焊接表面缺陷快速检测和程序自动调整,解决了多系统协同运行及通信问题,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五金刀剪、家电、新能源等行业,预计设备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

  产业人才引育留用有待破题

  “通过选拔区管拔尖人才、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为全区挖掘和培育了一批金属制品行业的创新领军企业,体现了阳东注重激励创新人才,始终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圈的坚定决心。”阳东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组织部部长谢友娣表示,随着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阳东五金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但通过座谈和走访调研不同规模、不同产品线和不同市场定位的五金企业后发现,阳东金属制品产业面临人才结构不合理、供给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人才留存难等多重难题。

  五金版块可谓阳东乃至阳江市金属制品行业的“领头羊”。据悉,阳东区拥有700多家日用五金刀剪生产企业,其中89家为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49.72%。行业集聚了十八子、张小泉、王麻子等著名品牌,全国刀剪企业30强中有15家落户阳东区,形成了包括刀剪机械制造、模具制造、配件铸造、配件加工、热处理、木制品、包装、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标准制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谢友娣表示,通过调研发现,阳东区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五金产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人才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的统一量化评定标准,使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贡献难以准确评估。这不仅影响了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激励,也制约了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相较珠三角地区,不少本土企业反馈,直接从外部招聘合适的人才颇具挑战,往往依赖于本地人才的留存或通过员工及同行的引荐。金辉刀剪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前他们从深圳高薪招聘一位跨境电商总监,但由于阳江跨境电商人才较为匮乏,所以半年都没有招到合适的队伍,之后搬到深圳,半个月就组建起跨境电商部门。

  为破解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种种“拦路虎”,去年以来,阳东区聚焦“1+3+3+N”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扬帆计划”,启动金属制品产业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争取为全区金属制品产业引进一批创业和管理人才,培育一批优秀技工和技能型人才,建设一批大师工作室,为推动全市五金刀剪和金属制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另外,阳东区联合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团队开展产业人才评价体系课题研究,探索建立五金产业人才评价体系,计划引入更加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满足企业对员工职业资格认定和研发工程设计评价的需求,提高人才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支撑。

  记者获悉,酝酿已久的《阳江市阳东区五金产业人才评价体系研究(试点方案)》已出炉。当前,阳东区委组织部正联合十八子、星道工贸、锐意国际贸易等辖区企业进行评价体系测评,并对有关体系指标作进一步优化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阳东区委组织部去年联合阳东一职开展金属制品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开设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五金产业课程,参加培训学生人数超400名。谢友娣表示,今年,阳东区将用好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结对帮扶资源,根据阳东产业需求,与阳江一职、阳东一职等本地职校,打造本土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育一批传统五金刀剪产业发展所需技能人才和新兴产业海洋牧场建设所需技术人才。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