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城区城西街道阮西村田间机声隆隆,250亩“多年生稻+禾虫”综合种养示范田正式开耕。记者走进这片示范田中看到,经过冬季休耕的稻田里,深褐色的稻茬上正萌发新绿,一株株多年生稻秧苗随风摇曳;蹲下身子拨开稻丛,手指粗细的禾虫洞穴星罗棋布,一尾尾禾虫苗在泥土里欢快游弋。
这充满活力的场景,正是城西街道探索“稻虫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注脚。去年,城西街道与深圳华大云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基因”)合作,打造30亩“多年生稻+禾虫”试验田,水稻产量和禾虫质量实现了“双提升”。
在此基础上,位于城西街道的阳江市禾虫研究院建立了农业生态实验室,专门研究推广这项“黑科技”。随着250亩示范田在阮西村陆续开耕,该研究院在田间部署了智能监测系统,能实时采集墒情、肥力等数据,定期对农田土壤环境等进行检测分析,有助于农户及时掌握田间动态和调整种养策略。
有了“黑科技”支持,农户莫朝华今年经营了150亩“多年生稻+禾虫”综合种养示范田,投放禾虫苗9000万尾。“我们称多年生稻为‘韭菜水稻’,能实现‘一次播种、多年收获’,为禾虫提供了稳定的生长环境。”站在稻田间,莫朝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相较于传统稻作,多年生稻可减少水土流失四成。华大基因还会派驻专业技术人员驻点指导,其中田间生物防治技术能使病虫害发生率下降三成,有效降低了农户的种植和养殖成本。
谈话间,莫朝华捧起一把泥土,只见数条禾虫在泥土里蠕动,“这些小家伙才是真正的田管家。”他笑着介绍道,禾虫在稻田中穿梭钻穴,即可完成松土施肥工作,每亩可减少二成有机肥用量。其代谢产物形成的有机养分,还提升稻谷质量。
阳江市禾虫种业中心负责人介绍,这种“地上收稻、地下淘金”的立体种养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农业依赖化肥的生态瓶颈,开辟了“一田双收”的新路径。预计首季多年生稻亩产350公斤,而禾虫市场批发价每公斤约200元,每亩年产值有望突破3万元,较传统水稻种植效益提升5倍。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变成了智能化种植的“弄潮儿”。“今年春耕有些‘特别’,我干了半辈子农活,现在要学着看数据、懂设备。”村民阮叔告诉记者,他在今年年初参加了村委会组织的“新农人”培训班,驾驶播种机能实现快速插秧,操作无人植保机可以在空中精准施肥,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不仅降低了他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种植效率,也为他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让他更有干劲。
依托“多年生稻+禾虫”综合种养示范田,阮西村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20万元。“禾虫工厂化育苗基地和立体养殖基地也即将动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育种—种植—深加工—电商’产业链,预计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就业。”阮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阮钦文欣喜地说。
城西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阳江市禾虫产业研究院已落户城西街道,“多年生稻+禾虫”种养技术标准正在加速形成。该街道计划3年内将示范面积扩展至5000亩,并规划“农业+文旅”体验路线,打造禾虫捕捞、智慧农耕等农文旅项目,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城西样板”。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