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连片种植的火龙果、淮山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各类瓜果蔬菜于田地间升腾起蓬勃的生命力,农用三轮车“突突突”地穿梭在纵横交错的机耕路上……
八月盛夏,从空中俯瞰阳春市陂面镇,入眼就是一幅秀丽的乡村水墨画卷。地势平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田连片,这是陂面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近年来,陂面镇在培育农业优势产业上持续发力,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广生产托管
现代机械化耕作省时省力
“大家让开一下,我们要喷药了。”8月13日上午,陂面镇三丆村的田野上,一台农用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顺利升空,它灵活地穿梭在稻田上空,均匀喷洒下药物,仅用了2分29秒便完成了4.34亩农田的杀虫封草作业。无人机完成飞防作业后,插秧机随即“登场”,只见其所过之处,一株株秧苗整齐有序地插播在水田里。
这是阳春市石尾绿动种养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水稻生产托管服务作业现场,在中山经商的一名种植大户将位于三丆村的200余亩稻田托管给合作社。何谓生产托管?合作社负责人陈大宏介绍,合作社相当于“田保姆”,为种植户提供整地、播种、育秧、插秧、施肥、浇灌、植保、收获、烘干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种植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全托或半托,安心当“甩手掌柜”。
今年晚造,该合作社共承接了6000亩水稻的生产托管服务。合作社还在石尾村流转了640多亩连片耕地用于发展优质丝苗米产业。2023年,石尾村现有耕地提质改造项目被评为广东省第二届垦造水田十大典型案例。
陂面镇镇长陈宾意表示,数年前陂面镇已开始尝试粮食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种植成本、加快土地流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水稻生产是陂面镇最基础的农业产业,该镇通过鼓励土地流转,扶持粮食种植大户,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积极推进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并以点带面推进全镇丝苗米产业向着绿色、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播种孕育希望,丰收让人喜悦。陂面镇大同村的火龙果正是丰收时。村民陈创潮经营的家庭农场内,今年第11批火龙果迎来了成熟期。一筐筐娇艳的果实被工人从地头采摘运回,在分拣区堆积成山,旁边是一台火龙果清洗分拣一体机。“夏季高温致使火龙果生长周期缩短,所以这批果实个头较小,就近销往珠三角地区。”农场负责人陈创潮介绍,冬、春两季的果实个头大,一般走北方高端市场路线。农场共种植了105亩火龙果,品种全部为“金都一号”,每年亩产量超4000公斤,保守估计亩产值为2万元。
陈创潮是陂面镇众多火龙果种植大户的其中一员。近年来,陂面镇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扶持,不断引进优质火龙果品种,建设田头冷库,引进仓储物流,稳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大大解决了储存保鲜和销售的后顾之忧。该镇还通过联农带农方式,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效应,带动越来越多农户投身于火龙果产业,形成“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格局。目前,全镇火龙果种植面积达9100亩,年总产量2.82万吨,产值达1.86亿元,带动村民增收2.07万元/亩,成为陂面镇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镇政府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培训学习交流活动,也总是第一时间为我们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水利灌溉、种植技术等难题。”陈创潮告诉记者,他经营的火龙果种植基地旁有一口池塘,池塘经营者曾因生产需要不慎将灌溉火龙果用的水渠损坏,村委会、镇政府获知情况后当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协商,最终快速解决了此事。
陂面镇河流纵横,土质松软肥沃,出产的白玉淮山口感好、产量高、品质优良,历来是陂面镇一张亮丽的名片。眼下,淮山收获步入尾声,新一轮种植已经开始。淮山地里,农民们将一节节淮山埋下,正用锄头往上覆盖泥土。“今年我一共种植100多亩淮山,全部由阳春市三朗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目前已基本完成种植。”蔡在飞既是上述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也是一名种植经验丰富的淮山种植大户。
蔡在飞告诉记者,淮山的亩产量一般为2500公斤左右,高产的可达3500公斤,普通农户每亩淮山的种植成本约为6000元,合作社由于机械和人工投入较大,其种植成本大约为每亩8000元。今年淮山的收购价平均为每公斤4.6元,而往年售价几乎是今年的两倍。不过,即便今年淮山售价偏低,每亩淮山仍有数千元的纯利润。
在阳春市三朗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成堆的新鲜淮山随处可见,几名工人正忙着给淮山打包装、称重。“不管农户有多少淮山,我们都能收购。”蔡在飞表示,除了购销新鲜淮山,合作社还在陂面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添置了烘干设备,根据市场需求将新鲜淮山初加工为干片。陂面镇还尝试对淮山进行深加工,已在联民村建立淮山面加工厂,同时聘请专业团队,通过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手段,推介包括淮山在内的农特优产品。
一项项特色农业的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是陂面镇统筹全镇生产力布局,对各村优势产业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加大优势产业扶持力度,深耕农业专业镇的生动实践。陈宾意表示,陂面镇正依托现有农业基础,全面落实耕地资源保护制度,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挖掘新的优势产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过程中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