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全市上下正以头号力度推动“百千万工程”。本报记者以蹲点采访方式,深入典型村田间地头、产业现场、项目工地等,挖掘典型村新变化、好故事,展现典型村好经验、好做法,为全市各地推动“百千万工程”提供参考。今日起,本报推出“百千万工程·蹲点日记”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吴叔,这是您的土地租金,一共是4968元,请您核对一下。”“一百、二百……钱没问题,谢谢梁书记。”3月18日上午,阳东区大八镇周亨村党群服务中心十分热闹,办了土地流转手续的村民正在领取土地租金。
大厅内,桌子上摆放着一摞摞现金,村民们满心欢喜,一边排着队,一边谈论着自己流转了多少土地,能拿多少租金。此时,周亨村党总支书记梁启宗拿着签领表,让村民核对流转亩数和租金,信息无误后,即可签字、按手印,领取土地流转租金。
“村里发展禾虫产业需要土地,我就将自己的5亩多闲置地流转出去,不用再操心田地,这样不仅有租金,今后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务工增加收入。”吴叔对记者说,周亨村像他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田地丢荒很可惜,现在村子里能流转土地,对村民而言是一件好事。
临近中午时,梁启宗发放了最后一笔租金,紧接着,他向禾虫养殖基地走去,看看情况。在前往基地的路上,看着春意盈盈的田地,梁启宗对记者谈起了土地流转这件“好事”。他介绍,受村里青壮年外出、农村“空心化”等因素影响,周亨村出现不少撂荒土地,解决撂荒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事。
如何解决?周亨村结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工作,实行“土地流转中心”模式,把村民各自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起来,让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种植大户经营管理土地,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村民不仅可以收租金,若承租企业产生利润,农户还可以分红。这样,土地撂荒问题得以解决,村民和村集体收入都实现增长。“去年一年,周亨村集体收入为30万元,而2022年,村集体收入只有11万元。”梁启宗说。
流转土地后,利用好土地资源,发展壮大村产业是关键。记者跟随梁启宗走进禾虫养殖基地,几台农作机器正在翻地耙田施肥,到下月即可下苗,年底收获,预计亩产100公斤至200公斤。“这里的土壤、水质适合禾虫生长,今年2月我们流转了200亩田地建禾虫基地,请专业公司团队来经营,相信会有好收成。”梁启宗说,现在村里有200亩禾虫基地、1300亩香蕉、500亩百香果、100亩鱼塘……周亨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一幕幕“旧貌换新颜”“荒地结硕果”好戏,在周亨村持续上演。
除了基础的种植养殖之外,周亨村还不断延伸特色种养产业链条,打造大米和酵素等加工厂以及香蕉集散中心、科技示范农场等二三产链条,将土地优势最大化利用。此外,周亨村的种植养殖基地每天能吸纳300多人就业,农忙时,村里有些上年岁的妇女也乐意到果园里采摘百香果、香蕉,增加收入。
凭借做好土地文章和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周亨村被评为首批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如今,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周亨村正在建设香蕉北运中心二期、大米加工厂、农产品加工厂,发展水果饮料、美食蕉等特色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示范带动周边村发展。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