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育秧盘沿着生产线流动,先铺一层营养土基质,然后均匀地播下稻种,再覆盖上一层营养土基质,最后运输到生产线末端,整个过程皆是机械自动化操作。农民将播种完成的育秧盘搬到一旁,整齐叠放起来存芽两天,然后再摆盘下田。
近日,记者来到阳西县儒洞镇,在阳西县强农粮油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边海丝苗米加工基地看到,农民们正积极播种育秧,一旁的空地上垒起了一层层的育秧盘,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在与基地隔路相望的田间地头,农民们正驾驶着拖拉机,拉着犁具穿梭其中,趁着雨后给田地松土,为即将到来的插秧作准备。
“在2021年引进这条自动化水稻育秧生产线之前,都只能靠人力进行播种育秧。”合作社负责人易志强介绍,此前靠人工播种时,20多人一天只能播种几十亩;现在只需5名农民,一天便可完成播种200亩,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流水线播种更为均匀,出芽率也有显著提高。
“等种苗长到12-15公分高,有三四片叶子时,就可以插秧了。”易志强说,育秧阶段共需完成三批种子的播种工作,这次春耕计划种植1100亩水稻。当下温度较为适宜种芽生长,因此加班加点推进播种进度。从播种到出芽插秧,大概需要28-30天,与天气紧密相关,20多摄氏度的气温最适宜稻芽生长。
“近年来,我们合作社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从播种育秧、加工成米到包装,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易志强介绍,目前合作社拥有农机20多台、水稻育秧生产线1条、吸式环保多功能组合碾米机生产线1条、农产品加工场地1500平方米。记者注意到,基地内还引入了数字农业系统,包含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视化溯源系统和智慧农业云平台,在基地里的数字屏幕上就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土壤EC值等数据,从而实现精准管理。
“我们基地加工的稻米,优先供给国家储备粮库,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一点力量。”易志强说,合作社还拥有自己的品牌,真正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边海香粘丝苗米在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的优质环境中孕育,采用天然河水灌溉,米粒细长苗条,口感弹滑细腻,别具岭南风味。2019年合作社聘请了专业工程师进行新产品研发,先后加工了优质精米、品牌稻米等种类,市场不断拓展,产品销往粤西周边城市以及全国各地。
合作社不仅进一步健全丝苗米全产业链发展,同时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拓展水稻种植规模,为合作社成员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服务,解决农户卖粮难的问题,大大提高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增产增收。
完成播种育秧和泡田松土等春耕备耕工作后,接下来就是等待芽苗成长,预计清明前可以开始插秧。易志强说:“合作社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已经很成熟,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让我们在辛勤劳作后,能够迎来一个丰收年。”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