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东区: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
城乡产业齐头并进 全方位打造深度融湾先行区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许 倩   邱钰婷   陈运恩 时间:2023-12-27 14:53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闻令而动,乘风破浪。

  癸卯年初,广东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战鼓擂响,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新的开局。

  阳东属阳江主城区,同时无缝衔接乡镇,起联城带村的重要枢纽作用。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优化,是时代赋予阳东的使命,更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一年来,阳东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头号力度,推进省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争先进位、培育典型、带动全域,力推区镇村一步步强起来、富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一幅幅乡村振兴蓝图化为实景,一幕幕农业农村现代化理想照进现实。“百千万工程”大道上,“阳东样板”加速成型……

  数读

  ●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力争2023年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8个,总投资188亿元以上。

  ●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

  建设6个美丽圩镇(北惯、合山、那龙、东平、塘坪、大八),2个美丽圩镇样板(省级美丽圩镇样板雅韶镇,市级美丽圩镇样板大沟镇);

  建强3个中心镇、3个专业镇、3个特色镇。

  ●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谋划打造“一港六园一基地”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格局;

  2023年底全区157个行政村实现集体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成立3家基础教育集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推进2家公立医院、1家健康驿站、11个乡镇卫生院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 深化城乡综合改革

  扎实推进10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包括: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镇级财政管理制度、国资国企、基层网格化治理、乡村公共服务综合改革等。

  做厚工业“家底”

  深度“融湾”  一线“入圈”

  12月20日,省政府网站发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阳江全域纳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其余三名“圈友”为珠海、中山、江门。

  凭借区位优势,阳东成为阳江融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首发站”,为市委八届五次全会赋予的打造深度融湾先行区的使命再“加码”。

  阳东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自贸港的几何中心,有着“天生不凡”的底气,发展潜能巨大。工业立区、制造业当家,撑起阳东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融湾”“入圈”,是阳东近年来产业发展的重头戏,也是区委、区政府工作全局的主心骨。

  2021-2023年,阳东区“融湾先行”十大攻坚行动方案实施。历经强基开拓、加速发展、质量提升三大阶段,全区按时序完成项目130个,从发展理念、工作机制、改革创新、产业提升、基建配套、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全方位引进和对接湾区元素。

  从实干中取经,以巧干谋发展。平台、产业、交通、机制、环境,“深度融湾五大工程”齐头并进。“智造”“绿色”能量迸发,激活阳东现代化产业创新引擎。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金辉、美珑美利等本土刀剪品牌持续壮大。“十八子作”品牌全网电商年成交额超2亿元。拓必拓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喜之郎果冻获评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木森智能工厂项目建成投产。王麻子智造基地投资5亿元,预计2025年投产。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以超千亿绿色能源产业集群为牵引的“1+3+3”产业集群加快成型。“核、风、光、储、蓄、装”,全区绿色能源投产和新开工项目总装机容量超1000万千瓦,居全省前列。编制《阳东区绿色能源项目及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举办苏州新能源产业招商推介会,签下268亿元新型储能“大单”。电子电器、机械装备、高品质紧固件等三大超百亿产业集群加快打造。

  ——园区平台持续扩容。中国(阳江)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落户广东阳东经济开发区。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纳入阳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重要片区。阳东经开区、东平、大沟3个片区纳入珠阳合作共建园区范围。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全面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寄递办、预约办”。新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阳东经开区内设企业绿色通道,提供便利政务服务等。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工业园区一期标准厂房和消防站、阳东区第二人民医院、智慧物流城、人才园等项目稳步推进,一期标准厂房进入招商阶段,工业园区消防站建成启用,金湾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产业强,城市兴,全盘活。11月,阳东区召开深度融湾暨“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冬季攻坚行动工作会议,掀起了新一轮融湾攻坚热潮。

  以“阳东所能”对接“湾区所需”。阳东正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做厚工业“家底”,为阳东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筑牢强大根基。

  做深结对共建

  巧借外力  勤修内功

  “百千万工程”是关乎广东全局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塑造优势、调整结构、增强动力、实现价值,四位一体,是出发点,更是目的地。  

  对阳东而言,这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秀”,而是群策群力的“团体战”。

  今年7月,阳东区委、区政府联合省民政厅,开展“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通过强化统筹协调,成立工作专班,多维度主动对接合作,阳东各镇、村与全省各地近百个社会组织成功“牵线”,在乡村治理、公益慈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

  截至目前,已有58家社会组织到阳东区开展调研,与镇村或区直单位签署了意向性合作协议25份,已开展产业发展项目73个,涉及项目资金逾2.3亿元。

  “百千万工程”东风正盛,“百社联百村”如同星星之火,燎燃了广大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热情。其在阳东的先行试点,恰恰印证了它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经过供需两侧适配,目前,阳东区确定了36个发展基础好、特色资源优的行政村,43家综合实力强、参与意愿高的社会组织作为首批结对单位。

  11月,省民政厅印发《“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要求组织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及所属会员企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发达、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提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百社联百村”的成功实践,与阳东区善于“巧借外力、勤修内功”的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结对共建谋振兴,在阳东区创新开展“三共建”行动时,早已埋下伏笔。

  2021年12月,《阳江市阳东区乡村振兴“机关·两新·农村”党组织三共建活动工作方案(试行)》出台。两年来,阳东区91个机关党组织、198个两新组织党组织、157个行政村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

  搭建“议事、服务、发展”三大平台,调动更多资源下沉农村,激励基层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方向转变。“三共建”,就是为了组织更多外部资源、力量、智慧,注入乡村振兴一线。

  “机关·两新·农村”三类党组织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在建立村集体企业、电商直播带货、农产品购销、解决村民就业、扶持产业项目发展等领域有效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优秀经验做法。迄今,共开展700余次共建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4年一季度,省民政厅将于阳东区召开现场推进会议,在全省启动“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

  “三共建”“书记面对面”、党群积分超市、“网治大小事”“百社联百村”等行动落地见效,共同促成了阳东深化党建引领、发展内外兼修的良性格局,更为攻关阳东区“百千万工程”十大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做强乡村产业

  注重品牌  培优争先

  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矛盾,必须直面城乡之间的差异,化短板为潜力板。

  阳东区下辖11个镇、179个行政村(社区)。对比城区,乡村的各方面短板更为突出。而短板的根源,就在于乡村产业缺、体量小、品牌弱。

  12月21日,第二届阳江新洲腊味文化节暨腊味大宴在阳东区燕山湖广场盛大开幕。一站式优惠展销,让城里街坊和乡下农户实现供需双赢。

  当晚,燕山湖畔热闹非凡,千人闻香而来,共品腊味盛宴。舞台从镇到区,活动持续四天,助推新洲腊味和一众阳东乡味再“出圈”。

  以“节”为名,一大批“阳东产”农业品牌迈向更大舞台。今年以来,首届雅韶特色美食文化节、首届东平镇荷花节、首届红丰菠萝蜜文化节、第二届北惯牛大力节、第八届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峰会暨“百社百电商·助力百千万”电商消费节相继举办。提人气、聚智慧、引资源,穿插其中的各类论坛、比赛,为阳东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添砖加瓦。

  农业强,自然农民富、农村美。阳东区想方设法,鼓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荷包”,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集体受益。

  自2020年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以来,阳东实践凝练出乡村产业发展的六串“金钥匙”。

  ——发展资源发包型经济。盘活和利用村集体留用地、鱼塘等资源,加快开发建设,促进增收。

  ——发展物业出租型经济。引导村集体利用闲置房产发展物业租赁,改造旧仓库、农贸市场,兴建商铺、物流仓储等。

  ——发展助农服务型经济。鼓励国企与村集体组建服务公司,通过劳务事项及劳务输出,增加村集体收入。

  ——发展资产参股型经济。鼓励村集体利用资源优势,折股量化,实施资产参股。

  ——发展特色产业型经济。支持村集体围绕当地特色产业、资源,发展差异化小众项目。

  ——发展乡村数字型经济。引导和帮助村集体采取合资合作、联农带农等方式,发展电商产业。

  11月初,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召开,阳东11个特色鲜明的行政村入选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走进11条典型村,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挂图作战表统一上墙。村内项目名称、内容、进度、目标完成时间,全部一目了然。

  新洲镇表竹村精心雕琢红色文化,项目年年上、村貌隔月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防教育训练基地。

  东平镇允泊村放大“近邻”核电优势,引进多个农文旅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首破百万元。

  大沟镇寿长村用心做靓寿长蚝一味菜,高标准打造寿长蚝交易中心码头营地……

  阳东“百千万工程”一批示范点涌现,是全区紧扣产业、创先培优的高质量发展硕果。

  截至目前,阳东区15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逾6153.66万元,比2020年增加59.02%;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157个,比2020年增加72个,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30个 、100万元以上的村13个。

  创新案例

  首批“长者饭堂”试点

  农村留守老人从“养老”到“享老”

  走进塘坪镇北甘村长者饭堂,目之所及,宽敞明亮,桌椅、地面干净整洁。临近中午,陆陆续续有老人进入饭堂。趁着午饭前夕,驻点社工和长者们或闲聊家常,或打牌下棋,其乐融融。

  到了午餐时分,热气腾腾的饭菜准备就绪。志愿者忙着整理餐桌,老人们排队打好饭菜,围坐桌前,细嚼慢咽,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里环境好,每天菜式不一样,吃得也好。”“菜品很适合老年人口味,个个吃得好开心”……提起“长者饭堂”,村里留守老人赞不绝口。北甘村委会干部杨东介绍,食堂制作的饭菜口感偏软烂、油盐适度,会根据老年人口味、身体状况灵活调整,让老人们吃得舒心。

  “由于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的日常照护、饮食起居等不太便利。”省民政厅驻塘坪镇北甘村第一书记罗许平说,省民政厅为此特拨付专项帮扶资金,为村内建设了北甘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暨“北甘长者饭堂”,并协调市、区民政部门,配备“双百社工”为老人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广东省慈善总会资源力量,成立“北甘村幸福家园慈善互助基金”,用于项目运营启动。

  今年3月底,北甘“长者饭堂”试运行。迄今,共为村内70岁以上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残疾长者提供爱心午餐5200余人次,组织了200多场次爱国、国学传承、孝道文化、认知训练、适老运动及心理咨询等常规服务。

  “长者饭堂”从为民服务“小场所”,变成传承孝道文化、培植乡土情怀、提升邻里情感、村民参与自治的“大阵地”,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北甘“长者饭堂”的实践,探索出一条“以政府为主导、村级集体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路径。阳东区在做好北甘试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各乡镇实际,开展充分调研,做好“长者饭堂”的扩面增量工作。

  目前,已确定东平、新洲、大沟、红丰、大八和北惯等乡镇的6间敬老院,作为阳东区首批“长者饭堂”建设试点。12月20日、22日、24日,大沟镇、北惯镇、红丰镇的“长者饭堂”正式开放运营。下一步,将加大投入,加强规划,侧重对其他3间敬老院的厨房和饭厅等硬件升级改造。根据实际情况,力争早日实现全区11个镇“长者饭堂”全覆盖。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