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船东责任险参保率100%,渔船救生消防通导等设施设备配备率100%,“插卡式 AIS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设备安装率88%,辖区内大中型渔船安全生产检查率100%……这是记者日前从阳东区水上安全治理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阳东区水安办”)了解到的最新数据。
今年以来,阳东区坚持把牢“人、船、水、港、岸”五大领域安全舵,稳步推进水上安全治理,为阳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安全保障。
阳东区水安办专职副主任陈章晓表示,水上安全治理大行动开展以来,各镇、各部门按照“党政领导、综合治理、部门协同、条块结合、海岸联动、联管联控”的工作机制,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区水上安全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安全教育让操心事变安心事
船主、船员对水上安全认识不足、技能掌握不牢,一直是政府部门的操心事。从事水上生产活动对船舶和人员都有严格要求,但在乡镇从事渔业的人员多为中老年人,对水上安全的把握一般是“凭经验”。
阳东区水安办深入走访调研,认真听取各部门一线干部、船主和船员的意见,结合区域实际切实抓好水上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船主林广盛在雅韶镇北津渔港一带作业。他说:“区水安办组织船主和船员参加知识技能和安全教育培训,还为渔船安装定位系统,使外出水上作业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今年以来,阳东区开展阳江市水上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推广应用及系统功能等培训,进一步增强船员海上应急救援能力、海上安全生产能力、渔民水上自救和救援能力。截至目前,阳东区水安办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7期,参训船员1527人,参训网格长、网格员70人。陈章晓感慨道:“从被动接受安排到主动参加培训,有时还主动询问救生消防设备是否合格、正规。群众的这个转变,说明我们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盯紧船和水形成治理合力
水上安全治理不仅得管“人”,还得盯紧船和水。
盯紧船的关键就在于“底数清、情况明”。经过前期摸排统计,阳东区有涉渔“三无”渔船1537艘,沿海镇1436艘已全部纳入监管,内陆镇101艘未纳管;国库渔船644艘;证件齐全有效的修造船厂10间;辖区内外籍风电项目工程船及运维船24艘。
根据阳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阳东区明确了相关水域的功能规划,将渔港水域和南鹏列岛附近海域作为重点管控水域。区农业农村局、区海洋综合执法大队等部门协同各镇政府、相关渔(村)委会等,多批次、多领域开展巡航执法检查。同时成立了海上搜救中心,统筹全区海上救援力量,切实提高海上应急救援能力。
今年以来,阳东区共计开展渔船安全检查166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013人次,登船检查593艘次,基本实现辖区内大中型渔船安全生产检查全覆盖。
经检查,存在安全隐患的渔船整改率达98%,查获“三无”船舶36艘,没收自制泡沫小艇26个,违规网具1.2万米;协调省渔业互保机构开通了乡镇船舶购买保险渠道,乡镇船舶参保率70%。
升级港与岸科学化管理
从事渔业的专业化人群逐年稀缺,依靠人力和经验的传统渔业管理模式变得愈发困难。如何夯实港口的安全保障?阳江市阳东区数字渔船管理系统给水上安全治理提供好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在东平镇码头党群驿站,记者通过大屏幕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每艘渔船的实时动态。陈章晓说:“网格化管理制度,打通了涉渔船舶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东平镇渔业服务部陈仕权介绍,坐在操作指挥台,动动手指就可以通过系统对渔船进行远程监测、轨迹查询、预警发布等,在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情况下,还可高效指挥调度渔船有序回港。
水上安全事故的源头在陆上。“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管住岸的同时也管住了海。”陈章晓表示,阳东区通过建立岸线联防联控机制及网格化定人联村联船制度,对岸线近海开展常态化巡查管理,劝阻游客下海游泳和赶海,制止涉渔船舶载客出海观光旅游,有效遏制了水上安全事故发生。
阳东区进一步加大对渔港基础设施投入,目前东平渔港南堤维修工程维护项目已竣工验收,投入建设资金2600万元;白沙堤护岸三期工程已完工,总投入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另外将规划在雅韶镇和大沟镇各建设一个公益性避风塘。
陈章晓表示,水上安全治理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要“求稳、求质、不求快”。下一步,阳东区将加快建立水上(渔业)第三方劳务机构,制定乡镇船舶管理办法,努力形成“船员持证上岗、船舶合格完备、水域划分清晰、港口功能完善、岸线联管联控”的水上安全治理秩序。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