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东区:雅韶乡农会旧址完成重新修缮及新展陈列工作
锚定文化强区,阳东红色血脉传承启新篇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许倩 陈运恩 时间:2023-06-26 10:28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阳东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阳江的革命老区,最厚重的还数饱经岁月洗涤仍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

  新洲镇表竹村的恩阳台独立大队活动旧址、东城镇丹载村的中共阳江县委旧址(许氏宗祠)、大八镇革命烈士纪念碑、雅韶镇的中共阳江县委旧址(平岚村福祥社)、中共平岚支部旧址(林氏祖祠)、雅韶乡农民协会(下称“雅韶乡农会”)旧址……阳东区的一个个革命旧址远近闻名,“红色故事”俯拾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红色血脉在修缮保护中得以代代传承。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今年4月以来,在阳东区委、区政府坚定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的推动下,雅韶镇对雅韶乡农会旧址进行重新修缮保护。目前,雅韶乡农会新展陈列工作已基本完成,6月27日将举行新展揭幕仪式。27日晚,将于雅韶镇镇标广场举办“百年传薪火 奋进新征程”红色主题晚会。

  “红色印记”时光长廊——

  启蒙

  谭作舟等革命青年返雅韶乡,播撒阳江县农运“火种”

  雅韶乡农民协会毗邻阳东区雅韶镇雅韶村谭氏宗祠,是阳江县第一个农民协会,也是广东南路地区建立起来的早期农会之一,曾对阳江农民运动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阳江早期革命活动的一面鲜红旗帜。

  1925年7月至1927年7月,中共阳江县支部遵照上级指示,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把阳江县革命斗争运动推向高潮。

  阳江早期农民运动主要领导谭作舟是成立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雅韶乡农会的发起人。谭作舟烈士于1903年9月出生于雅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目睹了广大农民的困苦。读书期间,他勤奋好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接受社会进步思想,立志改变阳江农村旧面貌。

  广东农民运动最初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负责组织和发动。当农民运动逐步兴起后,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农民运动直接由党领导,尽量吸收从事农运的青年团员和积极分子入党。1924年12月,在全国革命高潮影响下,为寻找革命真理,谭作舟只身负笈广州,投身革命。1925年8月,谭作舟与同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的阳江籍进步青年敖华衮、黄贞恒在暑假期间返回阳江,到二区雅韶乡开展农运工作。

  谭作舟他们以雅韶为基地,深入农村,在田间地头、荔枝树下、祠堂前,与群众广交朋友,讲革命道理,为雅韶农会成立打下思想基础、群众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参与农民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

  经深入发动,当地农民纷纷组织起来,在雅韶村谭氏宗祠建立起雅韶农民协会,点燃了阳江农民运动之火。至1926年夏,全县已建立乡农会60个、会员3000人。

  燎原

  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兴起,工会农会减租减息斗争取得胜利

  20世纪初期,阳江城乡民众常遭军阀拉丁派饷、被土匪杀人越货、受地主豪绅高利盘剥,不少人家被迫背井离乡甚至卖儿卖女,各种矛盾尖锐而复杂。五四运动给阳江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以极大震撼和鼓舞。学校学生纷纷罢课,走上街头开展宣传,揭露帝国主义霸占中国领土的罪恶阴谋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

  阳江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就是在全国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中共阳江县支部的领导下,阳江农民运动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掀起阳江农民运动高潮,谱写了阳江革命斗争的光辉篇章。

  1926年秋冬,农协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各区乡农会先后领导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二五”减租减息斗争运动,一些地区还取消了农民向地主缴交的“田信鸡”“田信谷”一类额外剥削,有的乡农会还对一些吞占公款的土豪进行斗争。

  附城工农联合起来,开展反对县民团总局控制经费的斗争。工会、农会组织扩大后,为筹集县总工会、县农协筹备会经费,要求县民团总局将牛圩(集市)的“牛印费”拨为经费,但把持县民团总局的反动势力敌视工会、农会,蛮横拒绝,于是县总工会和县农民协会遂决定在牛圩日(集日)派员直接收取“牛印费”,并派了工纠和农军警戒,控制牛圩。后经调解,“牛印费”各收一半,工会、农会斗争取得胜利。

  奉献

  农运遭反动派镇压,“阳江十七革命烈士”英勇就义

  1926年12月初,阳江县农民协会成立,这时,阳江共有乡农会80余个、会员12000余人,农军有枪800余支。各区、乡农民协会、农军派代表参加,各工会分别组织代表和动员广大工人参加,是农工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巡行,工农群众意气昂扬,工农联盟威震江城。

  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对革命活动进行血腥镇压。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阳江进行反革命“清党”,分头逮捕革命人士。在国民党阳江县党部逮捕了中共阳江县支部书记敖昌骙、国民党阳江县党部执委梁济亨(国民党左派)、党务视察员梁本荣、党部事务员梁介年;在农运特派处逮捕了中共阳江县支部委员、农运特派员谭作舟,中共阳江县支部委员黄贞恒、共产党员谭启沃;在国民党一区党部逮捕了国民党一区党部常委陈必灿和佘仕灿;在阳江县立中学逮捕了县立中学学生会常委、共青团员冯尚廷;在四区逮捕了中共阳江县支部委员关崇懋和国民党四区党部执委兼农运委员敖华日、四区党部常委梁洸亨、农民自卫军队长梁泮亨等。

  “清党”期间,国民党反动派还在各区、乡进行“清乡”,追捕农会、农军主要成员。几天内,便逮捕了二三十人。5月3日,共产党员敖昌骙、谭作舟、黄贞恒、陈必灿、吴铎民、关崇懋、谭启沃、王德符、梁本荣、陈鸿业、张乐华、共青团员冯尚廷和革命同志梁济亨、敖华日、梁洸亨、梁泮亨16位同志被解往广州,初押在中山公园前的明星影剧院,旋即拘禁于广州市公安局、后又解往南石头惩戒场。一时阳江处于白色恐怖中,党的组织活动暂时中断。

  1928年8月,敖昌骙、谭作舟等人在广州南石头惩戒场,面对酷刑,坚持真理,坚贞不屈。敖昌骙在监狱中先后写诗四首;陈必灿在狱中用毛笔在白格布底衣写下家书;谭作舟则在一条短裤上写家书给其弟:“弟弟,我今为革命死矣,死得其所,望弟继吾志愿”。这些诗文深刻体现了革命者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舍生取义的精神、大义凛然的气概。

  9月5日,敖昌骙、谭作舟等16志士被国民党反动派处决。他们赴刑场途中,大义凛然,一路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蒋介石!”“打倒帝国主义!”。在刑场上,他们视死如归,从容就义,被枪杀的16志士和被判无期徒刑、后病死于狱中的张乐华,在阳江被合称为著名的“阳江十七革命烈士”。

  传承

  谭作舟烈士一门四代28名军人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激励后人

  1924年12月,谭作舟在广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至12月,参加了彭湃任所长的广州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班。当时毛泽东是授课老师,在农讲所的大教室里,毛泽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地慕名而来的工人、农民讲解《中国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这样的课程如同黑夜里燃起的火把,照亮了谭作舟的心灵。

  毕业后,谭作舟以农运特派员身份回到南路地区开展农民运动,组织成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驻两阳办事处并任主任。1926年3月间,中共阳江县党支部成立,谭作舟任农运委员。在其领导下,阳江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从艰苦卓绝的大革命时期到朝气蓬勃的新时代,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谭作舟烈士家族的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家国情怀刻进血脉。

  那位曾与毛主席胞弟同窗的红色带头人,那位跟随毛主席学习革命理想的农民干部,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献出了年轻又宝贵的生命。谭作舟牺牲时才26岁,没有留下子女,但他的家国情怀却在家族中无声地传承,激励了一门28人参军报国。

  在谭家后辈眼中,谭作舟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家国情怀,既是这个家族传承的家风,也是这个家族的“魂”。1950年至2022年8月,谭作舟烈士一门四代共28人参军报国。这28名军人遍及陆军、海军、空军、武警及地方公安民警。他们兵种齐全、英姿飒爽,是每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谭美云、谭枫等4人为追求理想,投身革命,她们是巾帼英雄,是战地之花,她们是阳江的光荣,也是阳东人民、雅韶人民的骄傲。

  谭中岳1970年12月参军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济南军区空军后勤部参谋长,2011年在师级岗位退休。谭中岳的女儿谭岱珠曾经从事空军通信研究工作。巾帼不让须眉的她,认为参军报国不只是男儿的事。“三爷爷把青春年华贡献给了革命事业,他面对反动派的屠刀毫无畏惧,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他希望后来人继承遗志,完成他的未竟事业,这是先辈们留给我们家族的巨大精神财富。这种家风的力量一直支撑着我、影响着我。”谭岱珠说。

  谭中莲是阳江解放后第一批应征入伍的青年学生。1950年冬,在阳江县立中学读初二时应征入伍,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后一直在部队。1978年在空军医院退休。谭中行是国家第二批培养的飞行员。1950年参军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9年转业。谭作健1956年参加海军。1958年11月12日,在海南三亚榆林港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

  谭中武的儿子谭仕锋从军15年,转业后在公安刑侦工作。他话语不多,但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军人的担当。虽已回到地方工作,但他经常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只要部队需要我,若有战,召必回”。

  谭作舟烈士的曾外孙李启慧是谭家第四代军人。“小时候外婆经常带着我们回雅韶,和我讲家族的红色故事。”李启慧说,谭作舟太爷爷为中国革命流血牺牲,同时,他也留给了家乡和家族一座革命丰碑。如今回到地方工作的李启慧,走路总是迈着正步,部队的痕迹早已深深刻在骨子里。她说:“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孩,每年会抽空带他回家乡,回到阳东雅韶故居,给他讲述家族光荣的传统。要是长大后他也想参军报国,我一定会像父辈鼓励我一样,义无反顾地支持他的决定。”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谭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年节假日聚会,都会集体重温谭作舟烈士的几封家书,并作为家风传承。谭家后人把那些家书谨记心底,牢记烈士遗嘱,刻苦读书,报效祖国,并把这些优良传统作为家风传承,激励家族后人砥砺前行。

  一线实践——

  “红色英雄帖”征集优秀摄影作品

  增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氛围感”

  以广大摄影爱好者的镜头为“媒”,去深入挖掘和及时记录阳东优秀的红色历史记忆,进而凝聚起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5月17日至6月20日,阳东区委宣传部联合阳东区文联,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文化”摄影作品展征集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

  征集期间,广大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其中,以纪实手法展示阳东优秀的红色历史记忆,追寻阳东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传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相关题材,形成了一批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主题鲜明、主体突出的优秀摄影作品。

  6月21日,由资深摄影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上百幅投稿作品进行评审,最终决出了一批获奖优秀作品。本次活动有效激励了市民群众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摄影艺术创作,助益全区进一步增强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的精神动力。

  记者手记

  一抔热土一抔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雅韶乡农会旧址的重新修缮和改陈布展,再现了大革命时期谭作舟烈士等一批革命者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他们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的浩然革命正气和红色精神,光耀日月,彪炳史册,将永远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从区委区政府到各镇各部门,阳东近年来对“红色记忆”的挖掘宣传值得肯定。不忘过去方能不畏将来。我们应当寻找更多元的方式,对现有红色文化遗产和革命旧址进行妥当修缮保护、宣传推荐。优秀的文化精髓代代传承,强大的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期待在“文化强区”的战略指引下,阳东高质量发展再谱新篇!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