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山里的天气变化莫测,前一刻还是晴朗的好天气,下一刻豆大的雨就哗哗地落了下来。近日,位于阳春市三甲镇西岸村阳地岗自然村的紫苏种植基地里,成片的紫苏在风雨中轻轻摇曳,空气里弥漫着紫苏特有的芳香,沁人心脾。村民们早已赶在下雨前收工回家,剩下一束束捆扎好的紫苏梗堆放在田埂上。
看着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紫苏田,谁能想到大半年前这里却是杂草丛生,连灌溉用的沟渠都被泥土和杂草覆盖得难觅踪影。西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雄生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缺失,加上这片水田取水不便,久而久之就成了撂荒地。
去年,村委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上述撂荒地以每年每亩300元的价格,租赁给一家种植合作社发展紫苏种植,才让这片160多亩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此外,由于紫苏机械化种植难度较大,需要较多劳动力,采摘期间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每天基本需要30名工人,用工高峰期甚至更多。”梁雄生表示,村里不少家庭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到种植基地务工,每人每日可获得工钱80元,加班另算。
据了解,紫苏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拥有特有的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可作药用、食用、油用、香料用等,经济价值较高,是一种多用途植物。《本草汇言》中记载,紫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等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呕吐、胎动不安等症状。紫苏全株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叶、梗、果(苏子)均可入药。
上述紫苏种植基地负责人孙明业告诉记者,近年来紫苏市场行情较好,紫苏叶市场收购均价为每公斤40元,紫苏梗每公斤3至4元。紫苏一般在每年春分前后开始种植,生长约50天后可以开始采摘紫苏叶,之后每隔15至20天采摘一次,采摘期可以持续至七八月。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种植紫苏,还处在探索阶段,春节过后就试种了第一批,由于雨水多气温低,紫苏叶的采摘期缩短了不少,现在有不少紫苏已经开花,开花即意味着不能继续采摘紫苏叶。”孙明业说,对于已经开花的紫苏,他们将从根部整株割下,人工进行叶梗分离后再分开出售,而收割后的紫苏田则紧接着种上新的紫苏苗。
孙明业介绍,紫苏每亩种植成本约4000元,平均每亩可采摘紫苏叶350公斤,收获紫苏梗3000公斤左右。按照当前的市场收购价,亩产值可达2万多元。“我们种植紫苏,不仅因为其经济效益好,还考虑到紫苏生命力顽强,种植难度较低,对土壤要求不高。”孙明业说,三甲镇大部分土地均适合种植紫苏,他们除了在西岸村种植以外,在新坡村还有约100亩种植基地。
记者了解到,上述种植合作社已规划租用新坡村的扶贫车间修建加工场地,预计投入100万元采购设备进行切割、烘干工序,可满足约3000亩紫苏种植基地进行加工。下一步,种植合作社将在三甲镇修建占地约4亩的深加工场所,延长紫苏产业链。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