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阳东区:那龙镇牛根村举行“开灯”仪式
活态传承让传统习俗历久弥新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任明皓 时间:2023-02-02 11:20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一大早,各家各户的村民抬扁担挑箩筐,急急忙忙地往村里的牌楼赶,小朋友穿着一身新衣,一脸好奇不停张望,门前地上10米长的红鞭炮正“蓄势待发”……1月31日,正月初十,这天对于阳东区那龙镇两安村牛根自然村钟氏家族来说,可比过年还热闹,因为,他们要集体办件 “大事”——“开灯”。

  “开灯”祈福庆新生

  “开灯”习俗亦称“点灯”“添灯”,每年的正月初十,牛根村会为上一年出生的男孩、女孩和婚嫁的家庭悬挂一盏灯,以此庇祐孩子健康成长,家族繁衍代代传承。牛根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该村的“开灯”仪式也是在建村时就形成的传统习俗。2022年,这项习俗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上午9点,记者来到牛根村的北门牌楼,门前的大红灯笼和橘红色的崭新对联前后相映,把青砖灰瓦的古村装点得喜庆祥和。牌楼正前方有一条长120米的石板巷道,直贯南门,牛根村的“开灯”仪式就在这举行。

  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村民们可不敢怠慢,他们早早就来到巷道做准备,10多张圆桌在巷道上分成两列一字排开,桌上摆着煎糍、鹅、鸡、猪肉、慈菇、米酒等祭品,满满当当,过节的氛围感一下就拉满了。

  “咚咚锵,咚咚锵……”上午10点整,舞狮庆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牛根村“开灯”仪式正式开始。两头狮子在巷道里跟随鼓声节奏,每经过一户人家的桌前都要舞动一番,寓意家族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挂灯、开灯,是整个仪式的重头戏。负责活动的主持人钟文东首先来到巷道门前,烧香“敬祖谢天地”,随后取出一盏用竹篾、纸扎做成的彩色花灯,约0.8米长、0.4米宽,将其点亮后,挂到巷道口旁边一个叫灯棚的房子的梁上。

  接着,钟文东返回巷道里,为今天“开灯”的家庭念吉言,然后众人移步到钟氏祠堂祭拜祖先,整个“开灯”仪式到此才算结束。

  花灯会在灯棚挂5天,以示向祖宗传达添新生儿的喜讯,祈望祖先保佑孩子安康,直至过了元宵节才会把花灯取下来。

  邻里团聚话乡情

  “开灯”习俗是新人进入本宗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人生礼俗,在牛根村人的眼里,也是与旧乡邻团聚的好日子。

  “我今早5点多就开车赶回来,好在没错过吉时。”“六婶,你家添孙子啦?恭喜恭喜!”“军叔,好久不见,你家孙女都长这么高了。”当天上午,村里村外人头攒动,参加活动的既有本村的亲朋好友,也不乏从外地赶回来的乡亲,一家添丁,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都前来贺喜。

  “我今早6点多就起来炊鹅,煮猪肉,还帮儿媳带孩子,可忙了。”岑奶奶今年69岁,从一走进巷道开始,她就与许久未见的老邻居乐聊个不停。岑奶奶的二儿媳去年生了二胎,是个大胖小子,和第一胎生的女儿刚好凑成一个好字,难怪她笑得合不拢嘴。

  “酒杯要排成一列、茶水倒半杯、筷子头往外摆……”今年30岁的钟良科在母亲的指导下,按老祖宗的规矩,虔诚地把祭品摆得整整齐齐。钟良科是土生土长的牛根村人,他在前年娶了老婆,同年又生了个儿子,双喜临门,可以开双灯。“‘开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觉得很庄重很有仪式感,来参加的小孩和大人都可以‘涨福气’。” 钟良科说

  牛根村村民小组长钟仕掌告诉记者,受之前疫情影响,“开灯”仪式停办了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今年再次举办。“今天‘开灯’的家庭有 18户,而前来帮忙和送祝福的村民则有400多人,钟氏族人有着强烈的宗源意识和对祖辈荣光的自豪感,只要村里举办大的节庆活动或需要捐资助村,他们都会义不容辞。” 钟仕掌说。

  良好家风代代传

  “繁衍后代是一个家庭、村落和宗族的头等大事,我们从不敢马虎,一直沿承祖辈的做法,将‘开灯’习俗完整地保留下来。”当天负责主持活动的钟文东今年72岁,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是“开灯”习俗的第三代传承人,他为村里操持举办仪式10多年,对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

  钟文东介绍,“开灯”习俗主要通过请灯、挂灯、开灯、贺灯、结灯、祭祖、宴乐等流程,祈求祖先庇祐孩子,关怀后代,同时也祝愿村落新年开泰、人丁兴旺、福寿绵长。

  据了解,阳江各个乡镇乃至广东省其他地方,都有类似“开灯”“上灯”“点灯”的习俗。钟文东说,在一些地方,只有添男丁的家庭才能 “开灯”,而牛根村自古以来,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资格“开灯”。“男孩女孩一样很重要,这是我们村世代传承的良好家风。” 钟文东说。

  钟仕掌表示,“开灯”习俗是牛根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增强村落宗族凝聚力,推进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牛根村以“活态传承”的方式,通过师傅传授徒弟的形式,不断激发传统习俗的新活力,目前已传到了第五代,接下来,该村会不断丰富传承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人的行列,做到代代相传,让非遗历久弥新。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