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满平安宅 财源富贵家”“黄金新岁月 锦绣好前程”“竹报平安日 花开富贵春”……
每逢新春时节,阳西县的大街小巷、大宅小院都会张贴喜庆的春联,与阳江市区人家喜欢四言格式春联不同,阳西人更钟爱五言或七言格式、诗词韵味浓郁的春联。甚至,有心人还会自己创作应景的新联。
寄情于“楹”,借“联”抒情。一年到头,每逢婚丧嫁娶、新居入伙、店铺开张,阳西楹联从不缺位,记录着万家灯火的时代变迁,承载着当地人与楹联文化的不舍情缘。
先后摘得省级国家级楹联文化荣誉
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楹联。
阳西,古为南蛮百越偏远之地,历史上曾为“宋康郡”“宋康县”,地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宋代起,许多中原优秀文化名人到访阳西定居,教孩子读诗词、写对联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逢年过节还喜欢撰写对联、组织家庭竞赛。这种爱吟诗作对的浓厚氛围深深影响了当地人。
清代康熙年间,阳西首富、织篢苏村的王志宾20岁中秀才,出资建学堂,向后辈教学诗词楹联。王志宾孙女、岭南才女王若霞延续办学堂,写下600多首诗和一批楹联,“日落山门净,云封半寺闲”,便是她基于大垌寺写下的联作之一。后来,阳西人逐渐形成了过节、办大事要贴对联的文化习俗。
2021年,阳西县获评“广东省楹联文化之乡”。2022年10月,阳西县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县”称号;同年,阳西楹联入选阳江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项目名录。
七贤书院成为楹联文化传承重要载体
阳西县文广旅体局局长张文秀介绍,阳西自古便是粤西走廊交通大门口,古驿道主体分北、南两段通过阳西。唐宋时期,李德裕、寇准、赵鼎、苏轼、苏辙、秦观、胡铨等七位贤臣因故被贬谪海南地区,相传先后路过或留宿地处阳西县织篢镇的太平驿站(即如今的太平小学)。当地乡绅为纪念先贤而建七贤书院,为阳西楹联文化传承留下珍贵遗产。
2021年,阳西县重新修缮七贤书院,将昔日雅士遗风、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两棵古树更好地保护起来,并于2022年5月正式开放。阳西县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许多楹联家围绕七贤书院开展创作、传为佳话。
1月19日,记者走访与太平小学一墙之隔的七贤书院,看到院前的诗联碑廊上镌刻着一幅幅名家联墨,院内白梅花开、香飘四溢,以视频、图文作品向访客“诉说”着关于阳西楹联和文人墨客的故事。
中国楹联学会顾委会副主任、广东楹联学会顾委会主任、原广东楹联学会会长邹继海寄语七贤书院诗联碑廊写道:“在阳西之庙宇、宗祠、城堡和古村落、古书院,遗留有不少传承传统文化之古诗古联;在风景名胜、村庄牌坊、文化广场、校园社区和喜庆场所,创作有大量包含新时代气息之诗联;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贴春联,联红万户。”
楹联文化家喻户晓新春氛围浓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楹联文化在阳西口耳相传、遍地开花、深入人心。
楹联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阳西县楹联家协会约有100名会员,范围涵盖县直机关单位、各乡镇干部、企业、学校职工和普通群众,亦有海陵、阳春、电白等兄弟县区人士。
楹联活动蓬勃开展,每年,县楹联家协会组织6至8次楹联知识培训班,每年约400人次受益,参与群体以中老年人群体为主。2022年,阳西县文联到15所乡村公益文艺学校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180多场,参与学生达上万人次。
楹联品牌建设逐年升级,打造了阳西二中、方正小学、丹江小学、大垌山风景区、七贤书院等诗联教育基地,以及鸡乸㙟楹联文化村、陇石楹联文化村、 双鱼城楹联文化村、豪光楹联文化村、沙扒海燕楹联文化社区等楹联文化教育基地。
喜逢新春佳节,阳西楹联文化氛围更浓。日前,阳西县东湖广场举办楹联文化展,邀请了全国各地楹联家围绕阳西特色,创作了一批优秀楹联作品进行展出。同时,阳西县文联举办楹联书法展,为群众提供另一个假期出游、感受楹联独特魅力的好去处。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