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涨潮时,因被海水部分或全部淹没,红树林摇身变成奇妙的“海底森林”;退潮时,屹立于潮间带滩涂之上,红树林又成了威风凛凛的“海岸卫士”。
在阳江市阳东区东南部,蜿蜒的寿长河与浩瀚南海接壤处,便滋养孕育了这样一片特别的红树林。前不久,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定,广东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成功通过试点验收,正式跻身广东省“国字号”湿地公园行列,也标志着全省首个河流型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花落阳江。正值兔年春节假期即将到来之际,阳江人由此新添一个距离不远、质感却不俗的家门口“生态游”好去处。
乘船赏红树林
『绿色瑰宝』镶嵌于海洋河流交汇处
寿长河又名三合河,由新洲河、乌石河、东村河合并而得名,发源于紫罗山沙帽顶,流经新洲、东平、大沟三镇,由北向南经三丫港注入南海,为阳东境内发源的独流入海河流。其上游两岸山高林密,河床窄;中游为丘陵、平原地貌,土地肥沃;下游河面较为宽广,坡降平缓。
“寿长河红树林湿地位于寿长河中下游,这里遍布有机物丰富的淤泥滩涂,最适合大面积的天然红树林生长。”日前,在阳东区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管护中心主任罗永尚的引领下,记者一行乘坐渔船,自阳东区大沟镇顶头村的旧渔获交易码头出发,顺流而下,首次零距离、“面对面”地了解寿长河沿岸红树林,领略这广阔天地间未经雕琢的大自然美景。
红树林其实“心红表不红”,因其植株内富含单宁酸,单宁酸氧化后呈红色。无瓣海桑、白骨壤、秋茄、海漆、桐花树、红海榄……冬日暖阳,寿长河畔依旧“绿”意不减、生机盎然。据介绍,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内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品种便是老鼠簕,生长速度非常快、生命力强如陆上桉树。
身处近可戏咸淡水、远可观风车山的红树林丛中,船只沿着全长29.5公里、途经三镇11个行政村的寿长河航行。呈长条带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红树林绵延18公里,面积逾2100亩。眼见红树林种类丰富,长相良好,郁闭度高,稳稳当当地发挥着“海岸卫士”防风消浪、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等显著生态功能。
眺望远方,不时可观测到自由翱翔的白鹭、白鹤、红嘴鸥等。鸟儿无惧镜头,或自在飞翔,或歇脚到村里的太阳能发电板下觅食,数位渔民坐着小船、悠闲垂钓,各色美景点“靓”人心。罗永尚介绍,许多候鸟自韩国、俄罗斯等地飞来这里过冬。据悉,大雁、苍鹭、凤头麦鸡等野生鸟类都纷纷迁徙至此停留、觅食,近年有越来越多的各地摄影“发烧友”来捕捉野生鸟类的倩影。
俯看林下,大量的鱼、虾、蟹、贝类等海洋生物在此生长、繁衍、栖息,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也孕育了独特的底栖动物。滩涂间,肆意舞爪的招潮蟹掘洞穴居,活蹦乱跳的弹涂鱼既能栖息在树根间营水生生活,以鳃呼吸,又能爬上树干营气生生活,以皮肤呼吸。
自2016年底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开展试点建设工作以来,公园湿地形状、保育区水体形状均未发生变化,湿地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基本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公园周边海水质量稳定在II—III类海水类型,园内总面积为423.91公顷,湿地率超过98%。其中,红树林面积140.45公顷,已形成连片分布、入海口水面广阔、河流蜿蜒、滩涂交织、河心洲点缀的格局。
五百多种生物『安家』
寿长河红树林三叶鱼藤治理卓有成效
步行至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内,崭新的科普宣教馆通过宣传片播放、图文、样本展示和VR设备体验服务,为参观游客提供了解红树林前世今生的丰富渠道。日前,馆内新建成了100多平方米的“粤书吧”,藏书量超过3000册。
走在景观栈道、景观码头、疍家文化科普长廊等地,还可近距离观察到近两年新种植的、约一米多高的红树。目前,园内正在联合阳东区科协筹建科普馆,为大众提供更加多元、愉悦的游玩体验。
创建六年来,湿地公园共投入建设资金逾5000万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林长制落地、科普宣教“有温度”、执法打击“讲力度”、修复种植500多亩红树林等举措,该公园已升级为550多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20多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常年“安家”或过冬“旅游”的好去处。2022年,通过“天空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和管理系统,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黑嘴鸥、黑脸琵鹭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画眉鸟、大雁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身影。
广东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红树林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阳江原生红树林总面积逾960公顷,规模居全省第三,保存相对完好。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湿地监测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张春霞说:“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亮点,一是在三叶鱼藤的防治与防控成效明显;二是红树林保护宣传与当地渔家文化的高度融合,在宣教设施的建设、宣教活动的开展上得到充分体现。”
据悉,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创建试点以前,寿长河区域的原生红树林因缺乏有序管护、人为养护,三叶鱼藤等攀爬植物侵入红树林植物区,造成不少红树死亡,原生的白骨壤也受到病虫害影响,部分区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及整体的生态景观较差。三叶鱼藤是近年在我省粤西红树林区域大量扩散的一种本地红树林伴生藤本植物,因其大量扩散在原生红树林顶端形成覆盖层,已逐步形成对原生红树林的威胁,甚至造成本地红树林树种死亡。
张春霞表示,寿长河因其地理区位和三叶鱼藤的扩散较为典型,被选为开展广东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广东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中的攀爬植物控制示范林建设点。经过两年多的防控工作,寿长河的三叶鱼藤防控成效明显,在中部区域的三叶鱼藤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原有的本地红树林得以健康生长,三叶鱼藤治理区域内新种植的红树林也得以恢复。
生产生态『两不误』
寿长河蚝排养殖从乱侵乱占到规范有序
咸淡水交汇处富含丰富的微生物,是养殖生蚝的好地方。乘船游河之时,记者看到寿长河主航道上宽敞无阻,合理利用区内外,渔民们维持生计的蚝排显得整齐有序,彰显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谐之美。然而,这一幕其实来之不易。
2020年初,阳东区人民检察院走访了解到,在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范围外,养殖蚝排大量、无序增长,侵占河道、河床淤积现象普遍,违法养殖问题已对河流水体质量和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侵害。
主办案件检察官穆莉萍介绍,秉承“分阶段、分步骤、执法温情”的工作原则,在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履职和群众积极配合下,当地蚝排养殖由“乱”而“治”,群众保护意识由弱渐强,既使红树林湿地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又促进全国“一村一品”寿长蚝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账”和“生态账”互惠共赢。
“寿长河养蚝历史悠久,养出来的蚝质地优良。多年来,寿长村发展成寿长蚝的养殖基地,每年为村里创造了100到200个就业岗位,帮助本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也为蚝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寿长村党支部副书记雷绍防表示,寿长蚝在2020年获得国家农业部门颁发的“一村一品”证书,每到收获季节,就有很多外地朋友来寿长村吃蚝,渐成口碑品牌。2022年,寿长村养蚝面积约7000亩,高峰期日销量可达2.5万公斤。接下来,将继续扩大寿长蚝养殖面积,将寿长村打造成为宜业宜居的小渔村。
2022年11月5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的首批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公布,阳东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督促整治(寿长河)红树林湿地公园违法养殖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
“这是全省在湿地资源保护领域唯一成功入选的公益诉讼案例,也是全市所有诉讼案件类别中首个入选最高检指导发布的典型案例。”穆莉萍说,案件办结后,明显感受到蚝农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强。
罗永尚补充说,每逢日落时分,红树林一带百鸟归巢。前些年,有当地村民在公园内跳广场舞,播放的音乐较为吵闹,影响鸟儿栖息。经过开展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科普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周边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他们也理解了“保护公园,就是保护自己家园”的个中道理。
近年来,通过联合良洞小学、寿长小学创建湿地自然学校,开展“爱鸟护鸟”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鸟类专项巡查行动,悬挂宣传标语、立警示牌等举措,有效遏制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2022年,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共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
2023年,是广东阳东寿长河红树林湿地公园正式以“国字号”面貌开门迎客的新起点。兔年春节,不妨到寿长河走一圈,共享共赏这免费的家门口绿色生态福祉。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