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一片的对岸渔港、初具规模的司丆眼镜博物馆、充满文艺气息的关山月故居……无数明珠一般的景点,彰显江城区“山月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带独特的文化底蕴。从漠阳江沿岸放眼望去,别具特色的田园景观,犹如一幅文旅产业兴盛、乡风文明和谐的新画卷。
近年来,江城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规划理念,以对岸渔港为起点,依次经过岗列街道对岸村、岸东村、大朗村、司丆村、新朗村和埠场镇端逢村、那蓬村、埠场圩社区8个行政村(社区),打造“山月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长约20公里,惠及3.4万名群众。
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碧海边、蓝天下,蜿蜒栈道依海而建,小贩吆喝声从码头远远传来,对岸村的渔港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气息。多年来,这个小小的村落靠渔业为生,现在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大踏步走在“以海兴村”的康庄大道上。
结合对岸国家一级渔港、金朗岛游艇文旅小镇建设等项目,对岸村布局建设200平方米的海鲜交易市场、400米栈道等,还计划打造渔船修造区、水产品养殖捕捞区、水产品贸易市场、休闲渔业区等功能分区,吸引和集聚现代渔业要素,谋划打造对岸现代渔港经济区。“我们将牢牢抓住国家一级渔港建设的发展契机,加快海鲜交易市场、美食一条街等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对岸村的产业发展。”渔港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近年来,对岸村建设了2300平方米文体综合楼、3500平方米老人康乐中心,另有1.6万平方米的休闲公园及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1.8公里一河两岸工程让对岸村有了“城市范”。这些市政基础、生产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将帮助对岸村建设成一个集渔船安全避风、水产品加工贸易、渔业生产服务、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功能于一体的渔港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中心。
打造特色村落名片
阳江眼镜行业有句话流传甚广,“眼镜师傅多司徒”。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司丆村走出了无数的眼镜行业企业家,可谓是阳江眼镜行业的发源地。在这里,一座眼镜博物馆大楼已经初具雏形,年底完工后,就可以向观众展示司丆百年眼镜发展史。
据介绍,整个眼镜博物馆馆共规划为一楼、二楼两个展示空间,占地1200平方米。眼镜博物馆不仅规划设计有常见眼病及危害的展示,包括如何矫正视力、合理使用眼镜、保养眼镜等知识。还有手工眼镜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包括手工眼镜制作的相关工艺、设备、流程、展品以及文化等。
“现在全村在做眼镜的大概有600多人。”村党支部书记司徒尤汉介绍,目前司㙟村的眼镜行业从业者约占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村里常住人口只有206人。”他希望,通过展示、梳理司㙟眼镜行业的历史变迁、现在与未来,弘扬眼镜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联姻,创造独特的司㙟眼镜产业发展模式。
描绘诗画田园好风景
白墙黛瓦、树影婆娑、流水潺潺……走进埠场镇那蓬村,一幅幅乡村美景跃入眼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游玩。如今,那蓬村的关山月故居、写生广场、洗笔池等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那蓬村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村,也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那蓬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以名人故里为核心重点打造旅游示范片区,依托现有的关山月故居建筑群、作品馆、生活馆和写生广场等场所,打造文艺创作基地。同时,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把肉鸽养殖作为村重点扶贫产业项目来发展。充分结合文化艺术传承、特色种植、沿线景观等当地优势资源,通过在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植入产业,推动“文农旅”深度融合。
江城区“山月江湾”乡村振兴示范带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山月江湾”示范带一期项目已累计完成投入2.1亿元,已完成工程量90%。一期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沿途渔港码头改造300米、农房微改造2100户、道路提升约35公里、水塘整治及绿化约16万平方米,以及对沿途各村增设文化广场、眼镜博物馆、海鲜交易市场、美食城、四小园建设、路灯亮化等,不断提高示范带沿线景观观赏性,确保沿线村庄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提升。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