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阳西县:沙扒盐场古法晒盐焕发新生机
推动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张文秀 王静 时间:2022-08-04 10:24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盐田蓄海水,赤日凝晴沙。

  柴米油盐酱醋茶,盐被称为“上味”。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盐是老百姓口中不可替代的百味之源,塑造了国人“五味之中,以咸为首”的饮食习惯,延续着惊艳世界的中国味道。制盐工业历史悠久,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刮取海滨咸土,淋卤煎盐。通过日晒,纯净、优质的海水化为绵软、剔透的冰晶,人们才得以享受到这份来自大海的珍贵馈赠。

  在阳西县沙扒镇,历经风雨和海浪冲刷的盐池分布在近海滩涂,得天独厚的地质、气候、环境,造就了沙扒盐场的优良品质。流传1400余年的古盐田和晒盐技艺,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一代代传承,至今仍在演绎着它的古老和神奇。

  千年古盐场传承至今

  盛夏时分,正是晒盐的黄金季节。在沙扒镇渡头村,沙扒盐场的千亩盐田被分割成一块块整齐的盐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日潮水快速上涨时,海水被引入盐场最高处的蓄水塘,新一轮的古法晒盐就此展开。

  从远古的“万灶青烟皆煮盐”,到如今“百亩银滩晒制忙”,沙扒古盐田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南海北边沙扒岛北岸,一群傍海而居盐民找到了一大片平整开阔的滩涂,围上十几里的堤围,取名“双恩盐场”,开始煮盐为生。经过时代传承和发展,人们不断改进制盐技术,最终形成“纳潮-制卤-翻卤-动盐-收盐-整滩”的古法制盐工序。

  1952年,双恩盐场收归国营,更名沙扒盐场。1966年,阳江盐场成立,沙扒盐场是最大最早的分场。鼎盛时期的沙扒盐场,面积达到9000亩,年产盐最多达12万吨,设有职工医院、学校、宿舍等,这是盐工们曾经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走进沙扒盐场,涨潮的海水被引入蓄水塘后,按照高低落差“一步一卡放”,依次在低、中、高级盐田水幅中,在阳光和自然风力的作用下,一级一级进行蒸发,变成饱和卤水后,再引入结晶池生盐。迎着滚滚热浪,老盐工王文忠来到盐池“翻水”,通过把结晶池从头到尾“犁”一遍,让卤水达到相对均匀的浓度,提高盐的结晶率,一般25度左右的浓度可出盐。王文忠和妻子是一对“夫妻档”盐工,在沙扒盐场工作已经有40多年,拥有娴熟的晒盐技术,见证了这片盐场的兴衰更迭。

  “晒盐要看天吃饭,如果是大晴天,2到3天就能晒好一池盐,阴天则需要5到6天,或者更长时间。下雨的时候不抓紧抢收,就会白费功夫。”王文忠告诉记者,每天日出之前收盐质量为最佳,夏日凌晨3点就要收盐。晒盐虽然辛苦,但他对这份工作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退休之后又被返聘,与妻子一同守护古盐场以传承多年的晒盐技艺。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晒盐、打铁、磨豆腐。随着时代发展,盐工们的后代更倾向于另谋生计。自1998年后,沙扒盐场没有再招收新工人,目前仅余30多名职工,用于晒盐的盐池面积也缩小至1000多亩。

  抓机遇谋转型促发展

  漫步在一个个星罗棋布的盐池间,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看上去美轮美奂。一阵微风拂过,水面上泛起了阵阵涟漪,池底沉淀的白色晶体晶莹剔透。沿着结晶池向前,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海水养殖场。

  “我们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一些低产的盐田租给养殖户,转产成为海水养殖场,主要养殖海水鱼苗,但古法晒盐的技艺还需要传承。目前,阳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正持续推进,计划在盐场建设收盐棚,打造盐场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阳江盐场沙扒分场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了解到,收盐棚建筑模仿盐场现存临时收盐结构,集盐场收盐、游客休憩、网红打卡及宣传科普于一体,结合旅游业发展,传播古法晒盐技术、活化盐场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沙扒盐场的办公场所位于渡头村西南面,与之相邻的,是两座具有历史底蕴的骑楼式建筑,即中共沙扒特别支部旧址。1948年5月,中共广南分委决定在沙扒二友盐业公司成立中共沙扒特别支部,直接负责中共广南分委与中共香港分局的情报交通和军用物资的购运工作,有力地支援了武装部队(漠南独立大队)开展对敌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2010年,阳西县人民政府公布“沙扒特支”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渡头村依托“特支”红色文化,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我们计划把特支旧址打造成党员教育基地,通过盐场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向游客展现千年古盐场历史,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鼓励村民就业创业,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渡头村党总支书记邓光荣表示。

  目前,结合阳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渡头村正在建设沙扒特支旧址广场宣传连廊,宣传沙扒特支红色历史,为游客和村民提供遮阴休憩的场所。宣传连廊对面的墙面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沙扒盐场历史,并生动再现了古法制盐的流程,让人想要身临其境进行探访,感受古法制盐的神奇魅力。

  一方水土、一地风物。海边高低纵横的盐池,在岁月更迭中诠释了对古法晒盐技艺的坚守,也在转型发展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一直以来,不少游客都对古法晒盐十分感兴趣。凌晨时分,常有游客来到盐池拍摄收盐过程。紧抓机遇发展盐文化,走文旅融合的路子,是我们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沙扒分场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