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东区:89岁的阳江籍报务员陈明时讲述亲历的抗美援朝战争——
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师战斗往事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刘再扬 时间:2021-10-22 09:52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近段时间,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抗美援朝战争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在缺乏厚棉衣的情况下,忍受着零下40度酷寒、饥饿和疲劳,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的美军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

  10月9日,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阳江日报记者前往阳东区合山镇龙溪村,采访了该村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陈明时。尽管年近九旬,但老人身体硬朗,记忆力好。讲起自己在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师(也称炮兵21师)的战斗往事,老人难掩激动。他说,喀秋莎火箭炮曾令所谓的“联合国军”闻风丧胆,对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作为该师报务员,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入读军校分在喀秋莎火箭炮兵师

  1951年5月,大沟镇沙冈村人陈明时在阳东中学读初三。“一天,学校动员学生报名参军,400多人的学校有300多人报名。” 陈明时回忆,当时是东北军区(后来的沈阳军区)通信干部学校招收学生军,要求很严格。经过有关方面包括学习成绩、体检和政审等的初检和复检,最终阳东中学只有陈明时、雷绍贞和戴佰明(这两人时读初二)3人被录取。

  1951年7月16日,1000多名广东籍学生军集中在广州越秀山,团省委书记在作动员报告。“你们是广东省最优秀的青年,即将开赴朝鲜前线,希望大家为祖国争光,英勇战斗,把美国侵略者赶出朝鲜。你们中有些人要到军校去学习,一定要学好杀敌本领,为人民再立新功……”陈明时说,时隔整整70年,当年团省委书记充满激情的演说,场上群情振奋的场面仍历历在目。

  次日,在广州火车站,陈明时搭乘北上的学生军专列,到辽宁抚顺下车时,被接到位于九堡丁区的东北军区第五通信干部学校,分在二中队六区队。“六区队学习无线电通信,全班48人,全部来自广东,其中13人是女生。我被任命为副队长。”陈明时说,学习内容包括敌后侦察、测试敌电台远近和位置、干扰敌电台收发报、监听敌电台等课程。

  “1952年10月1日,经过一年多的严格学习,我们顺利毕业。我和11名同学(其中6人是女生)分到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师,来到了朝鲜战场,其余同学则分配到国内各部队。”陈明时说。

  12人来到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司令部驻地德川报到,其时司令部有报务员20人,陈明时等人的到来,增强了司令部的通信能力。陈明时说,司令部有8部电台,为30瓦到50瓦大功率电台,分别是解放战争缴获国民党军的美国造和苏联生产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兵师有203、207、208、209、210五个炮兵团。其时战斗十分激烈,32名报务员24小时分班不停地为司令部传达指令,沟通上下,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喀秋莎火箭炮威力强大,打出的炮弹既可以混炸,也可以燃烧。一发炮弹落在方圆200平方米的地方,敌人不被炸死,也被震死和烧死。这种炮弹令敌人十分畏惧。于是,敌人千方百计想搞掉我们的电台,试图打掉我军指挥系统。1952年12月的一天夜里,敌机突然飞到距师司令部50多公里远的元山市立石里209团上空,投放照明弹,指示目标轰炸。其中多发炮弹落在团部一部电台处,只听几声“轰隆”巨响,两名报务员和3名摇机员(人力手摇发电)为保护电台英勇牺牲。

  

  阳江来的“小老广”报务能力强助炮兵杀敌

  前线的战斗十分激烈,209团电台空缺的报务员必须尽快补充。209团4A电报(加急电报)发到师司令部时,师参谋长要求选派一名“技术全面,能够独当一面,保证通信畅通”的报务员接替。

  通过军校严格训练,在实战中又练就了能分辨非常微弱、非常复杂的电波声的能力,陈明时这位“听风者”被师参谋长看中。师参谋长来到师报务室,对陈明时说,你业务能力很强,现在派你到209团电台去,有意见吗?“我坚决服从命令,立即出发。”陈明时回忆,当时自己跑了5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费时8个小时,好不容易来到了立石里的209团,接替牺牲战友的电台岗位。其时前线决战正酣,炮声隆隆,一片火海。陈明时戴上耳机,熟练地使用电台,随着“滴滴嗒嗒”的电报声,一条条的战斗指令通过电波准确地传到炮兵指战员手上。随接着,我军愤怒的喀秋莎火箭炮将一发发炮弹送到敌人的阵地上,将敌人压制住,有力地支援了我步兵战斗胜利。

  一天晚上,轮休的陈明时在团部看电影时,正在放映的电影突然停映,喇叭传出了放映员焦急的广播声:“小老广(当时团部只有陈明时一人是广东人)同志,立即回电台,团参谋长找你。”

  原来,当晚209团需要属下一个炮营转移阵地,有一份4A电报需要在20分钟内发往炮营。由于敌人大功率电台干扰很严重,209团值班的报务员一时未能发出该份4A电报。团参谋长在报务室踱来踱去,焦急万分!

  “还有人吗?”团参谋长问。“有,刚从师部调来一个小老广。”有人答。“马上通知小老广跑步前来。”团参谋长命令通信员。

  通信员跑到放电影的地方,通报放映员后立即在门口等人。见到陈明时出来了,通信员一把抓住他的手说:“快,团参谋长在等你。”

  “当时的喀秋莎火箭炮弹很贵,不到万不得已,志愿军最高首长不会轻易使用。现在需要发电报,说明战斗已经很激烈了,不用喀秋莎火箭弹已无法解决问题了。”陈明时一路跑到报务室。团参谋长语气急促地说:“快上机吧。”陈明时戴上耳机,耳朵即被“嗡嗡”的杂乱声充塞,敌台干扰得太厉害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沉着、冷静、比耐心、比技术。凭着在通信干部学校学到的过硬业务知识,陈明时终于在敌台干扰的高波段到低波段转接中找到了我炮营电台。他发现,炮营电台也在很焦急地呼叫团部。

  又一次的等待,陈明时终于在敌台下一个干扰的高波段到低波段转接中,在不到50秒时间内快速将团部40多字的4A电报发了出去。

  4A电报是发出去了,炮营是否收到?陈明时很是担心。在敌台下一个电波低谷时,陈明时发电报问:“刚才电报收到了吗?”炮营很快回复了“收到”。

  此时的陈明时如释重负,放下耳机,起身向团参谋长敬了一个军礼:“报告首长,4A电报我已经发出去了。”团参谋长高兴地将陈明时抱了起来,称赞说:“小老广,你真行!”

  炮营接到电报后,6门喀秋莎火箭炮立即转移到指定阵地,每门炮12发火箭炮弹连发,地动山摇的炮声,将进攻我军阵地的“联合国军”打得人仰马翻,有力地配合了我步兵痛歼敌人。

  

  拔掉敌特潜伏点,“喀秋莎”大显神威

  209团电报传递工作很出色,多次得到上级表彰。1953年3月间,陈明时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连续两个晚上有敌机在209团司令部附近低空盘旋。“团参谋长,我认为这里一定有问题。”陈明时说当时汇报时,团参谋长说其他同志也有相同报告,嘱咐陈明时加强电台监测工作。

  “通过守在电台不停监听,我终于监听到距离团司令部2公里远的地方有电台发报,而这地方没有我方电台。”陈明时说,朝鲜老百姓说最近有陌生人在附近出入,也有敌机在附近低飞。陈明时将这些情况向团参谋长汇报,团参谋长派出209团一个特务班到附近2公里范围内进行侦察,发现距团司令部2公里远的地方有个地势险要的雁鹰嘴,里面有个山洞,有人活动的踪迹。

  第二天,209团石团长亲自率领一个营,以雁鹰嘴为中心,在500米范围内围成一个搜查圈。陈明时身背着报话机跟在石团长背后参加搜查。

  当搜查圈缩小到雁鹰嘴山洞口时,三连一班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进去看看。”谁知刚将头探进洞口,就被敌人开枪打中,当场牺牲。陈明时说,石团长当时很愤怒,在对山洞多次用多种语言高声大喊“缴枪不杀,优待俘虏”无果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我军无谓的伤亡,战土们向山洞投掷了十几枚手榴弹。待爆炸声和浓烟消散后进洞搜索,发现3名敌人死了两名,受伤的一名也没能抢救过来。山洞里堆满了食用水、罐头、被服、电台、多种枪支弹药和望远镜等。看样子,敌特已作了长期潜伏准备,妄图刺探我军情报。

  “石团长当即用我背的报话机向上级汇报:全歼敌潜伏特务3名,所缴获的大批战利品全部上交。”陈明时说。

  “后来我们查明,这是南朝鲜派出的一个很高级别的特务组,组长有少将军衔。敌人利用军机将特务空降到209团司令部附近的雁鹰嘴,伺机利用各种办法摸清我方情况后,用电台引导敌机轰炸209团司令部,其用心险恶。”陈明时说,可喜的是,敌人的阴谋及时被我军粉碎。

  1953年7月,为了迫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尽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志愿军总部决定对敌人发动最后一战——金城反击战。志愿军集中了1100门火炮投入战斗,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全部的火箭炮也投入战斗。

  “喀秋莎火箭炮是当时苏联支援我们的,威力巨大,‘联合国军’还没有这种武器。战斗打响后,我们的喀秋莎火箭炮一齐连续发射,整个大地都在颤抖,美军惊呼说中国人放原子弹了。”陈明时说,209团12门苏制喀秋莎火箭炮在二昆山一个集火齐射,一条条的火龙扑向敌人阵地,把天空都映红了,敌人阵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有力地配合郑维山将军20兵团作战。我军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从而拉直了金城以南的战线,造就了对中朝方面极为有利的态势。

  “从7月13日至27日,在金城反击战的日日夜夜,我坚守209团电台,用娴熟的报务技术,准确地将有关指令传送,保证了战斗的胜利。”陈明时自豪地说。

  战后,陈明时被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党委授予三等功,随部队到平壤参加城市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5年返国,安排在合山中心小学当教师。改革开放后,他到深圳经商,现经常在深圳和合山两地生活。

  “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这些年来,在深圳、阳江两地,我多次应邀为中小学生、志愿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时,反复讲述了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陈明时说。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