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江城区:江城访古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钟剑文 时间:2021-09-11 09:22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生活在江城,兴之所至,总喜欢到旧城区溜达,走过一条又一条满布着青苔的石板小巷,以及留着斑驳痕迹的小拱桥;看看不时从身边闪过的一张张朴素而生动的脸庞,偶尔还会看到一两个拄着竹杖在小巷里徜徉或斜靠在墙角里半闭着眼睛晒着太阳的老妪的身影,感受着那久违的时光。其实,我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努力寻找着什么,是一段古城墙,一座古建筑,一方古遗址,抑或是一段动人的传说?

  

  古城墙

  隐没在民居之中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报纸上看到一则“一段古城墙藏在民房里”的消息,我也不会知道一千多年前的阳江古县城至今还留有一段古城墙的痕迹。这段古城墙就隐藏在偏僻的鸭巷一座普通的民宅里。从喧闹的南恩路右转,穿过窄小的巷道来到鸭巷,外面车水马龙的喧嚣到此已听不到了,形成一方幽静的居所。午后的阳光从高高的楼顶上斜斜地落下来,打在墙上映出斑驳的痕迹。这堵古城墙就暴露在眼前了。也许是为了节省材料吧,这户人家在建房时顺势将这堵古城墙镶进了屋墙里,也将一个千年的梦想藏进了记忆。由于年代久远,地上满是脱落的墙屑,露出淡黄的颜色。用手按了按古城墙,一阵厚实的感觉从掌心蔓上来。

  这就是阳江古县城西门的一段古城墙。翻开厚重的县志,我追溯着阳江古县城兴废的沧桑步伐。今天的江城在历史上一直作为州、县、郡的治所。据民国十四年的《阳江县志》记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知州丁琏在南恩州治旧址筑土城,城外周围挖有护城河,河深一丈,阔三丈,周长970丈,这大概是阳江古县城最早成形的时间了。明洪武三年(1370年)砌以砖石,城高二丈、厚1.5米,周长892丈,上设周庐(窝铺)44个,凿开垛口1353个,分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门名承宣门,西门名威肃门,南门名宁海门,北门名镇安门。此后几经修葺并逐步完善。

  阳江古县城曾经在抵御倭寇侵扰时发挥过积极作用。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今龙津、太傅、渔洲等路段为当时居民最为密集、商业最为发达的区域,有的商民甚至搬出了城外。到19世纪时,古县城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并被逐步拆除,阳江县城也就由一座封建城堡向着现代城市蜕变。到今天,我们只能从这段仅存的古城墙,搜寻着当年的痕迹,感受着那一段远去的繁华。

  

  鼍峰书院

  最早的书院已成记忆

  最初的书院原为藏书之所,赵宋以后才逐渐成为学生读书的地方。据载,阳江历史上共有七所书院,其中最早的书院就是鼍峰书院。鼍峰书院建于明万历年间,院址就在漠阳江畔的鼍山西麓,几年后鼍峰书院改名为尊经阁,书院被废。一座历史沧桑的书院就这样永远地钩沉于人们的记忆中了。其次就是濂溪书院,濂溪书院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近贤里附近,坐北向南,是一座平衡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的平房,平面呈长方形。书院几经荒废又几经修建,于民国初年改为濂溪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又改为江城第八小学。此外还有南恩书院,建于清同治年间,也是一座平衡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该书院于光绪年间改为学校,后废。除了书院,古阳江教育文化机构还有试院、学宫等,成为阳江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

  岁月的足音匆匆走过,留下了一片狼藉。到今天,鼍峰书院、南恩书院、试院早已荒废了,湮没于漫漫的岁月长河里,没有留下一鳞半爪供后人凭吊,不禁叫人扼腕顿足。濂溪书院的旧址上建起了江城第八小学,书院的建筑被拆除一空,现代宏伟的建筑把书院的痕迹层层掩盖着。在一个冬日的早上,我敲开了紧闭的大门,在学校的角落里找到了濂溪书院门口由姜自驺撰写的一副对联石板,上面阴刻着“视听自民凭依在德,鉴观有赫彰瘅无私”,字迹依稀难辨,布满尘埃。也许假以时日,这副对联石板也会被毁坏或丢弃,我们就连仅有的一点记忆也会丢失了。

  只有学宫,因用作学校的缘故,古建筑基本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让后人依稀可以感受到先前的风范。学宫后面的鼍峰书院也早已荒废了,古朴庄重的鼍峰楼也被拆除改建成一座壮观的办公大楼,只有“鼍峰楼”几个大字还在昭示着昔日的辉煌。鼍峰楼旁原有两棵连在一起的木棉树,一棵高大挺拔,苍劲有力,一棵枝叶婆娑,婀娜多姿,它们像一对恩爱的夫妻,被当地人称为“合欢树”。据说,每到盛夏季节,“合欢树”就开出满树的红花,像一片燃烧着的红云,辉映着鼍山漠水,就连站在城外几里之遥的石觉码头也能清楚地望见那片隐藏在青山绿水中的一树绯红,这就是有名的古阳江八景之一的“鼍江春树”。只是如今“合欢树”早已消失,现在从原地又长出一棵小木棉树,也许是“合欢树”的后代吧,传承着先辈不屈的神韵。

  

  巍峨古塔

  诉说着远去的沧桑

  阳江有塔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代,而矗立于江城北山顶上的北山石塔就始建于南宋宝祐年间。历经上千年风雨的淘沥,在附近的文昌塔荒废、顿(东)砵塔和岗背塔仅剩有一堆断砖残垣时,北山石塔却巍然屹立,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北山石塔用花岗岩石块叠砌而成,塔身呈八角形,共九层,每层八面均有向外延伸的塔檐,玲珑别致却固若磐石。古塔四面隔层开窗一个,二至三层十字连通,隔层错开,中间有通道可直上,五层以上为实心,第三层南面阴刻着“福禄来朝”四字,字迹依稀可辨。塔前石阶两侧嵌着一对石狮子,由于年代久远,日晒雨蚀,石狮子威武的轮廓已渐渐褪去,现在看去活像两只沙皮犬了。站在巍峨的塔前,眺望着塔顶,两只不知名的小鸟正高高地站在塔尖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飞进飞出,也许它们把古塔当作自己遮风避雨的家了。

  建于清同治年间、位于江城环城东路北侧的风水宝塔文昌塔早已无迹可寻了,现代建筑将古塔最后一丝痕迹深深掩埋了。而位于漠阳江西畔顿(东)砵山上的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顿(东)砵塔也只剩有一个塔基了,断砖残瓦遍地都是,一撮撮荒草顽强地挤占着古塔的四周。年年寂寞芳草侵古道啊,也许不用多久这里又将是荒草一片了。

  我怀着瑟瑟的心情,穿过繁闹的街道来到了位于岗背山顶的岗背塔前。据记载,岗背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康熙年间重建。这是一座笔锋圆形光塔。砖灰结构,塔身内层为未烧透而带红色的砖。塔身外表均以蚬壳灰涂饰,塔心内部十字砖架,直到塔尖顶。这是一座无层次的别具一格的空心塔,但现在呈现在眼前的古塔,颓废不堪了,南面和塔顶塌了下去,露出了虚空的塔心,仅存的北面墙上吊生着两棵细叶榕,枝叶婆娑,根须牢牢地伸进砖缝里,古塔也显得摇摇欲坠了。

  岗背古塔四周生长起许多高大的树木,透过摇曳的树林,南望是新开发的那霍工业区,远处是一片绿色平畴,北望则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市区。绕着古塔我慢慢地踱着步子,一条正在瓦砾间觅食的四脚蛇受到惊吓,慌慌张张地往砖缝里钻去,带起一阵枯叶的清响,让人更觉得清幽,我不禁停下来用心感受着,那远去的一切。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