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阳光和煦,微风不燥。记者来到阳春市春城街道东湖公园。山色掩映下的东湖闪烁着粼粼波光,环湖而建的绿道草木葱茏,阳春革命烈士纪念碑就静静地矗立在湖边绿道旁的蒲壳岭上,庄严肃穆中透着和谐宁静。
作为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的阳春,曾历经一波又一波的红色浪潮。在那个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年代,涌现出大批爱国爱党的仁人志士。他们是时代的楷模,一心向党、心系人民、不畏艰险,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严中孚、李宗望、邓水生、刘廷创、赖以金……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为了缅怀和追思英雄,褒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人传承革命先烈的伟大革命精神,1985年3月,当时的中共阳春县委员会、阳春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建阳春革命烈士纪念碑。而今,阳春革命烈士纪念碑已成为当地的精神地标。
探访碑址
苍松翠柏慰英灵 清风正气励后人
来到蒲壳岭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段长阶梯,烈士纪念碑正巍然矗立在阶梯尽头。第一段阶梯两侧分布着两幅砖红色的浮雕,从浮雕的画面可以看出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战士们正持枪奋勇前进,眼神坚定而无畏。人物逼真,表意深邃。人们的思绪瞬间被带到那段风云激荡、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阶梯两旁,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给整个环境平添了几分庄严肃穆。
拾级而上,一步一个脚印。“一共160级阶梯!”有群众带着年幼的孩子边走边讲解,还有群众一边缓慢攀爬一边默数阶梯数。踏上最后一级阶梯,再走过宽阔的悼念广场,便是矗立在高台上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18.1米,碑上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岁月流逝,距离建碑已过去36年,纪念碑表面略显陈旧,经过岁月的沉淀却更显厚重,一如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先烈精神熠熠生辉。为了让市民群众更好地凭吊先烈,有关部门已计划对阳春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环境提升建设,包括新建英名墙。
“自1840年以来,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为解放阳春人民群众,为建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他们忠于人民,忠于祖国,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他们在战场上,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不畏强暴,不避凶险,前仆后继,英勇战斗,艰苦卓绝,以身殉职。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千秋万代的学习楷模……”有群众站在纪念碑前,认真地阅读当时的中共阳春县委员会、阳春县人民政府兴建纪念碑时刻下的碑文,深受感动。
光阴荏苒,岁月无声。革命烈士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长存不朽,激人奋进。“正如碑文上所说,这些革命烈士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一名长者表示,即便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英烈精神,树立远大志向,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
缓步绕行一周,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寄哀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纪念碑背面刻着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从诗中重温那些峥嵘岁月,从革命烈士身上感悟革命精神的伟大,既是对历史的深刻缅怀,也是对后人无声的激励。
追忆往昔
热血投身为人民 报国无悔写忠诚
记者从阳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目前阳春市登录在册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烈士共有296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牺牲时还非常年轻,其中不乏十来二十岁的小伙子,正值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生命却永远定格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如一曲演奏正酣的华美乐章戛然而止,让人无限惋惜。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在家乡参加战斗时英勇牺牲,有幸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中长眠。然而,还有不少人在外地的战场上为国捐躯,埋骨何处至今不为人所知。
1965年3月,春城街道黎湖村人刘廷创报名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难从严要求自己,学习认真,训练刻苦,工作积极,遵守纪律,团结同志,进步很快。”刘廷创在部队表现优异,于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等职。由于完成任务出色,刘廷创曾立三等功两次。
1979年2月,刘廷创在中越边境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任某连副连长。2月17日,该连奉命攻打六一二高地,刘廷创率领一排全体战士向一至二号高地进攻。在战斗中,他沉着果断,身先士卒,经过几小时的激战,终于夺取了一至二号高地。首战告捷后,为了扩大战果,夺取全胜,他顾不上休息,又率领三排全体战士向三号高地和无名高地进攻。但由于地形复杂,敌人隐蔽的火力点较多,激战中,刘廷创不幸被枪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
赖以金,1992年入伍,1995年10月17日在广东韶关执行革命任务中光荣牺牲。“他牺牲的前一个月还寄了一封信回来,信上告诉家人他下一个月将会执行一个任务,任务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他必定要去。”赖以金的父亲赖仁通回忆起儿子时说,入伍完全出于儿子个人意愿,执行危险任务既是组织的安排,也是他为家为国的赤子之心使然。初闻赖以金牺牲的消息,全家都感到万分悲痛,但由于先前做过一点心里预设,家人并不觉得十分突然,因为这是他的本色。
在父母眼中,赖以金性格很好,总是与人为善,却也独立而有想法,做事很有主见。他曾告诉父母,退伍后他会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会有稳定的收入,父母不必为他的前程忧虑。就是这么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牺牲时年仅21岁。赖仁通说:“儿子忠于党和国家,执行任务时冲锋在前,我们以他为荣。”
汲取力量
肩负使命向前迈 不忘初心得始终
“纪念碑前的这条环湖绿道在最开始是土路,后来实现硬底化变成混凝土路,直到现在建成塑胶路面。”土生土长的阳春人杜先生告诉记者,环湖绿道几经变化,到此休闲娱乐的群众体验感越来越佳。驾车行驶在阳春市区的主干道上,道路也都平坦而宽阔。以阳春市区的漠阳江大桥为例,经过拆除重建重新通车后,当地群众来往城区东西两面更为便利了,而漠阳江阳春段“一河两岸”的风景也越来越靓丽。而这些,不过是阳春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阳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腾飞,各项事业焕发蓬勃生机,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谁能说我们今天的一切能离开革命烈士们的奉献呢?”杜先生说,幸好,今天这盛世如他们所愿。
记者探访阳春革命烈士纪念碑时,碑前还摆放着一枝枝或一束束的菊花,那是后人敬献给先烈的。今年清明节期间,阳春市组织市府办、团市委、市人武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部门代表,以及德恒实验学校、启智学校的学生代表,还有兵之家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共100多人到此开展“学党史·祭英烈”活动。
近年来,每到9月30日烈士纪念日,阳春市社会各界人士就齐聚阳春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革命烈士公祭活动。“这有助于进一步弘扬革命先烈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阳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人员介绍,革命烈士公祭活动还能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据介绍,阳春革命烈士纪念碑现为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阳江市和阳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阳春市国防教育基地、阳春市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
“从他们身上焕发出来的革命传统的光辉凝聚成巨大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鼓舞我县百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云山屹立,漠水长流,烈士功业彪炳史册,烈士精神永垂不朽。”纪念碑文上所述,正是革命烈士们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阳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叶均盛说,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革命烈士的牺牲和奉献,后辈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阳春革命烈士纪念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地方,也有助于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对社会教化具有促进作用。
采访感言
投身革命舍小家
报国为民取大义
曾卫平是刘廷创的遗孀,虽然已经过去40余年,她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丈夫牺牲的往事,仍然忍不住红了眼眶,说着说着就哽咽了。“他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工作出色我是从别人口中知道的,但生活中我却是亲身感受到他的温良谦恭。”曾卫平说,两人生活中偶有矛盾,也是刘廷创包容居多。
曾卫平与刘廷创结婚时,刘廷创已入伍数年,两人向来是聚少离多,寻常日子里多是通过书信往来。刘廷创牺牲那年,曾卫平突然发现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到丈夫的来信,去信也没有回音,便暗暗在心底有了不好的猜测。当噩耗传来,曾卫平悲痛失语。
“这是他的使命,这是他的事业。”尽管需要承担爱人逝去的伤痛,还有对未知生活的不确定,但曾卫平仍然坚强地扛了下来,一心照顾好与刘廷创的3个儿女还有婆婆。
如此谦谦君子,也是个爱家爱儿女的人。可是,刘廷创却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义取大义的情怀,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像刘廷创这样的革命烈士还有很多,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是一心报国为民的奉献牺牲精神,堪称后世楷模。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燃烧青春热血,自觉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生活?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