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阳西县:八元堂 两阳武装据点 见证红色历史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梁驰 梁文栋 时间:2021-04-23 09:29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在阳西县织篢镇冲口村仁和自然村西北面的马仔窝小山岗上,一座古朴的祠堂安静地坐落于群山之中。放眼望去,在这片苍翠的大地上,这小小的祠堂显得如此渺小,但这座毫不起眼的陈氏祠堂背后,却承载了一段让人应该记住的风云岁月。

  这座祠堂始建于1935年,当时由仁和自然村8名乡贤倡导陈氏乡亲建成,初时名“八贤堂”,后改名“八元堂”。抗战时,共产党领导的两阳抗日武装筹备领导小组在八元堂谋划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八元堂始终静静地站在这里,穿过岁月的尘埃,向人们无声地诉说那段革命历史。4月16日,在仁和村两位耄耋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八元堂,推开八元堂的大门,木门“咯吱”一声响,连同那段尘封的红色岁月一同向我们打开。

  

  开办樟木油厂

  建立革命据点

  八元堂是典型祠堂布局,占地约500平方米,分前后两厅两进院落,中间设大天井,两厢有房屋,是一座硬山顶的砖木结构回廊式建筑院落。沿着八元堂前后相连的回廊前行,墙上有介绍漠南地区武装斗争过程的宣传栏,一路走来,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1944年秋,中共中区特派员委派谢鸿照任中共两阳党组织指导员,与两阳地下党领导人郑宏璋、陈国璋筹划组建革命武装。秋冬期间,陈国璋到阳春县(今阳春市)金堡、阳江县织篢、冲口(今阳西县织篢、冲口)一带联系廖正纪、庞瑞芳、邓其锋、陈天衮(陈历)、李世谋等一批党员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同年8月,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由冲口人陈天衮(陈历)牵头筹资,先后在八元堂周围的土瓜村、茅坪村及仁和村开办了3间樟木油厂,作为秘密筹备抗日武装起义的据点。陈国璋挂名当老板,秘密动员集结了一批进步青年。

  88岁的陈德侵是仁和自然村人,他坐在八元堂厅前的台阶上,向记者描述了他第一眼见到陈天衮(陈历)的印象:“陈历高高瘦瘦,读过书,很有精神气,是名共产党员。”当时年仅12岁的陈德侵对陈天衮(陈历)印象深刻,不仅仅因为他的外貌,更因为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陈天衮(陈历)以樟油厂作掩护,以接待樟木油厂老板及往来商人名义,将两阳武装筹备领导小组成员及一批党的干部,安排到八元堂居住。全部人员的伙食供应,都由陈天衮(陈历)从家中支付。八元堂名义上是樟油厂,实际上却是党的秘密工作地点,同时也作为交通站,加强阳江和阳春的沟通联系。

  “原来祠堂门口有两棵很大的樟树,为了支持革命事业就砍了,刮成一片一片拿去熬油。”陈德侵回忆道,抗战时期,夜晚照明主要靠火油,也就是煤油,由于价格昂贵,很少人买得起。仁和村周围有许多樟木,可以制作灯油,于是陈天衮(陈历)因地制宜开办樟油厂,售卖樟油的钱财都用于支持革命事业。

  

  筹措粮款枪支 谋划武装起义

  1945年1月,陈国璋、梁文坚先后离开阳江城,到阳春县先农、金堡和阳江县织篢、冲口与谢鸿照、郑宏璋、罗杰、陈天衮会合,研究加速领导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

  2月19日,陈国璋、廖正纪、庞瑞芳、罗杰等10余人在阳春轮水田寮村黄选盛家,研究实施武装起义的具体细节。由于田寮村保长探知消息向敌人告了密,20日晚,敌人将村子包围实施搜捕,起义中途受挫未获成功。武装起义负责人黄选盛为掩护廖正纪、庞瑞芳安全转移,被国民党阳春县警杀害。21日,谢鸿照、陈国璋、郑宏璋等一批参加起义领导工作人员迅速撤离先农乡,转移和集中到八元堂。谢鸿照在八元堂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两阳武装筹备领导小组,谢鸿照任组长, 陈国璋、郑宏璋任副组长,并成立党支部,谢鸿照任支部书记。会上还决定由陈历负责阳江方面筹粮筹款筹枪支工作。陈历除了捐出家里的枪支弹药和发动群众借到一些枪支外,还做通太平乡乡长工作,从乡公所和公堂取出长枪8支,共筹得枪支10余支交给武装起义筹备领导小组。

  “陈天衮(陈历)人缘好,明事理,当时感化了同是本村人的太平乡乡长,让他支持我们的革命事业。”曾经担任冲口小学校长的李万政恰好于1945年出生,从小就对陈天衮(陈历)的故事耳熟能详。两阳人民抗日武装队伍第六团成立前,由陈天衮(陈历)、陈朝波、陈贡等革命青年做当地的太平乡乡长工作,将乡公所和公堂的8支步枪取了出来,供人民武装队伍使用。1944年10月,根据党的指示,陈天衮(陈历)打入国民党太平乡公所,担任副乡长。

  此后,八元堂便成了谋划两阳武装斗争的大本营。筹备领导小组成立后,继续以八元堂为中心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织篢、蒲牌、儒洞、新墟一带建立了秘密据点,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积极筹粮筹款,筹备枪支弹药。

  

  以八元堂为中心 开展武装斗争

  1945年2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计划成立两阳地方武装,派吴新率几名武装骨干到冲口配合陈国璋、陈天衮(陈历)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并由吴新负责军事指挥。

  3月,陈国璋、吴新、陈天衮(陈历)等在织篢、冲口发动组成秘密武装队伍,称“漠南独立营”,吴新任营长,陈国璋任教导员。3月中旬,两阳人民抗日武装正式成立,番号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团长黄昌禧,政委郑宏璋,政治处主任陈国璋。3月下旬,第六团接受开辟新区、牵制敌人、打通南路联系等任务,由郭大同、郑宏璋率领部队挺进漠南地区。与此同时,漠南独立营在织篢鸡笼笃村宣布起义,并加入第六团,随后整编为第六团第二连。武装部队建立以后,以八元堂为中心的革命活动仍继续开展。

  “陈天衮(陈历)当时动员了很多青年参加革命,他家是当地的首富,他又读了大学,在青年中很有号召力。” 李万政对记者说。1945年3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第一连在阳春先农建立,接着第二连在阳江蒲牌组成。当时冲口一带约有30多人参军,除当地共产党员外,大部分青年农民都是经陈历教育出来的。“他的房间当初还有很多士兵在那睡觉,那些枪这里一支那里一支放着。”陈德侵补充道。

  解放战争期间,八元堂仍是两阳人民武装斗争的重要基地。陈国璋等领导同志和地下党员罗杰、李世谋等仍在八元堂开展革命活动;原六团二连指导员姚立尹也常到八元堂联系工作。因此,八元堂及附近乡村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队多次搜捕清剿。

  1946年6月,原六团二连副连长陈朝波被敌人逮捕后杀害于织篢圩。为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1949年3月,中共路北区委在八元堂召开有1000多人参加的反“三征”(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誓师大会。会后,在八元堂附近的仁和、冲口、冲仔表、大洞村等村庄成立抗征会和壮丁队。自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三征”和“双减”斗争。八元堂为两阳地区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祠堂焕发新颜 续写红色故事

  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里,八元堂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时间流逝,时代又赋予了八元堂新的意义和作用。为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激励人们学习革命前辈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01年6月25日,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政府决定将八元堂定为市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阳西县委、阳西县政府出资,于2001年3月至5月对八元堂进行维修,并恢复室内原有摆设。同年6月,中共阳西县委党史研究室把漠南革命斗争史资料在此布展,并于2001年6月28日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2005年6月,中共阳西县委党史研究室、阳西县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在进一步征集、丰富漠南革命斗争资料的基础上,对八元堂进行了全新布展。2012年5月,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政府命名八元堂为阳江市党史教育基地。2013年6月,中共阳江市委组织部、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八元堂为阳江市首批党员教育基地。

  2001年7月,八元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后,市、县领导同志和革命战争时期曾在两阳战斗过的老首长、老领导、老前辈,仍然十分关心支持这一基地的各方面工作,他们经常前来检查、指导工作。每年尤其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大批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前来基地,向革命烈士敬礼献花,参观红色展览,聆听历史讲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这里,由浅入深地了解那段红色历史。

  时光流转,曾经沧桑的八元堂重获新生,成为阳江一处红色历史传承打卡地。

  

  采访感言

  信仰的力量代代相传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中国共产党历经重重艰难险阻,付出无数的鲜血与牺牲,才换来了如今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回望历史,我们正是凭着信仰的力量,才一步一步走到新时代。

  走进八元堂,武装筹备领导小组会议厅、游击队饭堂、队员床……八元堂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时刻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牢记来路。墙上烈士的遗容连同青色的砖瓦,都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这段烽火岁月。革命烈士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用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信仰,展现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

  烽火岁月虽已远去,青少年只要自觉接过历史接力棒,延续信仰,点亮初心,让信仰与时代的需要同频共振,在奋斗前行中,不负美好年华,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荣光。

  

  注:本文部分材料来自阳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阳江市革命史迹选编》以及中共阳西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红色印记——阳西革命遗址遗迹概览》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