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阳春市:谈谈潭水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刘再扬 陈建华 时间:2020-08-16 08:51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 猪仔行牛行盛极一时

  “潭水圩的猪仔(苗)行、牛行十分繁荣,出现了许多专职的‘猪中’‘牛中’(经纪人)。”今年71岁的潭水镇退休干部翁华琪说,猪仔行先在红旗北门一带,牛行则因交易量太大,先后变更了几次交易地点,先在沙梨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黄皮园,1982年又搬到了荔枝园,都是在果树下进行交易。由于潭水镇区的不断扩大,前两个地方已建起了房屋,倒是荔枝园还被周围新建的楼房四面包围着,但是园里的荔枝树已经被砍掉,看来也要准备开发了。

  “潭水牛行繁盛于清朝,得益于交通枢纽优势,逢农历‘三、九’牛行日,阳春各地耕牛都会赶到潭水交易,后来扩展到新兴、高州、信宜、电白和合浦等地,廉州牛就是今广西合浦的。阳江的双捷和麻汕有不少牛贩前来买牛。”翁华琪说,以前为了资金安全,各地牛贩与潭水圩上京杭百货等商店老板还发明了一种借钱契约。比如潭水商人到阳江进京杭百货,向阳江牛贩借钱,待到牛贩到潭水买牛时,商人将钱还上,这样就避免了金钱在路上被贼人打劫。

  阳东区红丰镇麻汕桥头村今年72岁的刘齐业以前到潭水做过牛贩。据他说,桥头村从清朝始,好几代人都做牛贩,练就了通过看牛牙齿知牛年龄,看牛外形知牛强健肥瘦斤两等本领,做牛买卖时从不会吃亏。当时从潭水买牛后,再将牛赶到阳江城牛圩卖,已经算是大宗买卖了。“我16岁时第一次和村里长辈步行到潭水,先住一晚,第二天到牛行看牛。”刘齐业回忆,牛行在果园树荫下,一般有四五百头牛在交易,阳春、新兴、高州,电白的都有,也见过高大的廉州牛。从那以后,刘齐业学会了一系列包括识牛知识和多种交易手势以及“行话”“行语”,后来他自己独立做这行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潭水繁盛的“牛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潭水牛行繁盛的年代,带旺了交通、旅业和餐饮业,增加了政府的税收,解决了一些人就业。由于社会发展变化,潭水牛行在新世纪以后不再成圩。

  

  ◎ 潭水圩名字的来由

  潭水,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深水池。那天,当我们将无人机放上潭水上空进行航拍时,发现如今的潭水圩周边确有不少水塘,潭水河绕城而过,源远流长。

  “潭水河古时叫做古良河,是漠阳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阳春双滘七星岭鸡笼顶南侧,从北向南流经七星、蒲竹、古重、大陈,折向东偏南经蒲召、大新、黄坡、乔连,与乔连河汇合后转向东经三甲、荆山、潭水、河口,在河口镇潭梅古良流入漠阳江。全长约107公里。”今年57岁、对潭水的历史颇有研究的当地人冯克林说,隋朝时,在今旗鼓小学附近建有凤凰圩,后来改称旗鼓圩,这地方也被称为凤凰城。今双凤柏木桥附近有柏木桥圩。由于有罗凤河水道,两圩一度繁华,旗鼓圩尤甚。后来地理变迁,罗凤河改了道,交通不便,两个圩场不如从前繁华。当地有识之士决定选择在距旗鼓圩两公里的地方,也即古良河畔,有深潭的地方重新建圩。

  “消息传出,财大气粗的旗鼓圩人放言‘如果新圩能够建成,旗鼓圩愿停三个圩期。’可令旗鼓圩人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有水路相助,10多吨的商船可以自由进出,新圩建好以后,商贾云集,加上旗鼓圩自愿停圩,一时间新圩交易兴隆,人山人海,风头即刻盖过了旗鼓圩。”今年93岁的当地人徐荣河说。新圩越来越繁华,旗鼓圩自然就衰落了。由于新圩附近有深潭,潭水圩因此得名。

  《阳春县志》(1996版)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潭水)始建集市,圩场在潭水河一深潭北岸边。

  “古良河因流经潭水圩,从此改名为潭水河。”冯克林说,借助通往阳江的这条黄金水道,联通沿途乡镇,特别是高州、信宜、电白一带的土特产通过八甲水路进入潭水,渐渐地,潭水成为了春南地区的商贸中心。

  潭水圩建在水网密布的地方,各地商贾及赶圩人士大多乘船而来,坐船而去。一些圩渡应运而生,其中就有大艘“和平渡”客船往返阳江潭水之间。

  

  ◎ 春南地区经济商贸中心

  “祖上曾在今潭水华侨农场(原岗美华侨农场12队)置有45亩庄园,里面有很多大屋,经营着附近山林田地和鱼塘等,收入颇丰,富甲一方。”李百万第12代孙、今年63岁的李其洪说,祖上的富有,被八甲大山上的土匪窥伺,土匪多次组队前来攻打,尽管家丁和工人持枪拼死保卫家园,屡次将土匪击溃,却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康熙年间,祖上将庄园家产变卖,转入潭水圩,在圩上建了18间铺,开了一家当铺,连同在春城等地开的当铺一共9家,每家当铺房屋坚固,设有枪眼,雇请人员进行武装保卫。”李其洪说,其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对祖上的当铺进行了核资,结果每条当铺的资产均超过了10万元,祖上“李百万”名字由此而来。“岗美李惟扬、潭水李百万、三甲刘宗湘”成为了当时阳春民间流传的三大著名人物。

  李百万后人继续在潭水圩上经营当铺、油糖酒米等多种生意,颇具规模。

  民国初期,潭水圩南北走向的圩街约700米,这条街道在新中国成立后名字叫做红旗街。笔者近日在采访时认真地数了一下街两边的商铺,竟有260间之多。

  徐荣河是盘安村莲塘仔村人,1951年6月在潭水参加工作,做政府工商助理,后在潭水供销社退休。他说他伯父徐维石是清朝秀才,自己小时候跟着伯父辗转乡间读了10年私塾。其间多次到过距村7公里远的潭水圩,他回忆当年圩上的房屋大多数都是一层的瓦屋,商铺面前统一建有骑楼式人行通道,圩上有几条横巷,正街上有中和社、南仁首、胜德社、南门里、同安社、德义社和庆隆社七个社。每个社和横巷均设有闸门,严防土匪,圩上当时有商铺30多间。

  “1920年,国民党军一名叫黄伯龙的团长率部驻扎潭水,出于防匪的需要,他动员各界出钱出力,对潭水圩进行了加固性建设。”徐荣河说,当时利用东边的南蛇塘和西边的木头塘以及天然簕竹屏障结合建设围墙、北门楼、南门楼、东门和西门等,构建潭水圩城防体系,保卫圩场和商贾交易。刚入南门楼的地方叫“南门里”,南门楼目前尚在。该楼建好后,曾邀请阳江著名书法家项天雷用正楷体书写了“镇安门”(门头),“镇兹潭水,安若泰山”(门两边对联)几个漂亮大字,再以“红底黑字”做出来,嵌在门楼上。据说当时给项天雷的润笔报酬是3担谷。

  “看到这些漂亮字体,潭水人往往将项天雷的名字说成了广东音乐《旱天雷》。”徐荣河说,可惜的是,“文革”时,这些字都被凿掉了。

  笔者在南门楼看到,该门楼占地约75平方米,两层,砖石瓦结构,一层为花岗岩石结构,四周设有枪眼。从外面看,门楼像三间连在一起的铺位,中间是拱型通道,左右间上下楼原可住人,可惜小房门上贴着镇有关部门于今年2月份的通知,谓该楼为危楼,不能住人。南门楼今年刚好100岁,为阳江地区所罕见,出于保护地方文化,文化界人士呼吁政府及早对南门楼进行“修旧如旧”式保护性维修,让它成为潭水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

  徐荣河说,经过防卫加固后,潭水圩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春南地区经济商贸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逢农历“三、六、九”圩期,周边以及邻县乡民将农土特产运来交易,阳江商人雇船前来大量收购,商贾云集,码头十分繁忙,潭水圩因此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境况。上世纪四十年代,潭水圩上“合兴”油糖酒米铺,“娱松胜”京杭布匹,“同和”油糖酒米铺,“同德堂”中药材铺等成为著名商铺,后两铺的老板为敖匡扶,系新凤村人,他任国民党阳春县参议员兼国民党阳春县第五区(潭水)党部书记长,1950年去了香港。

  

  ◎ 潭水因水上交通发达而繁荣

  在潭水圩旧码头,还有两艘水泥运输船静静地停泊在河边,诉说着潭水水上交通曾经的繁荣。

  笔者走访了曾经的水上人家,如今他们都已经上岸建楼房居住了。今年76岁的老船民杨世权说,祖祖辈辈都是潭水水上人家,以前都是在船上生活,那时岸上即使有房,也是简单的木皮屋或棚子。“我懂事时,潭水有100多艘运输船,主要将潭水农土特产运到阳江,再从阳江载盐和百货日用品回来。”杨世权说,自己在船上出生,父母靠行船抚育五兄妹。自己17岁时也开始独立行船,当时是潭水公社水上航运大队社员。结婚后,他驾着6吨木帆夫妻船,妻背着孩子在船尾持帆掌舵,自己手持竹篙在船头看航向。一般从潭水运出的大米、花生、竹木、三鸟和生猪等,到阳江石觉寺码头转运仓卸货后,报酬是每吨6.6元;在阳江城河堤装载日用品返程,报酬是每吨4.5元。这些报酬一半上缴大队,一半是自己的工资。

  “有时船也到八甲装运竹子和葵扇运到阳江,到春城装运铁矿石运到北津港。北津港是海港,浪大,若不小心,我们这些内河小木帆船就会被浪掀翻。”杨世权说,1972年,大队换了一艘12吨的水泥帆船给他用,收入就增加了。

  “一次,我从北津往阳春春湾运战备盐,10.5吨的水泥帆船碰上无风,又逆水,妻在船尾持帆掌舵,我只好上岸‘拉单头’作纤夫,用了足足8天时间才将战备盐运到春湾。”今年71岁的原潭水水上航运大队社员张亮秀说,碰上无风,上岸当纤夫拉船是最平常的事了,纤夫多则三五人,少则一二人在河边奋力前行,是当年水道上常见的景象。

  “1958年,水上航运大队有近千人,航运船只过百艘,建立了水上小学,至今仍在办学,培养后代。”今年87岁的原潭水水上航运大队治保主任阮贵荣说,1980年,潭水到各地公路交通改善,加上漠阳江河道逐年淤积,潭水水上航运完成了它的使命。社员转产转业,融入了新时代的发展大局。

  走在高楼林立的潭水镇区,可以感受到一种崭新的现代气息,古老的潭水发生了巨变。如今,潭水镇区常住人口已达2万人。据悉,作为广东省中心镇,当地将建设成为春南地区建材基地,大力发展钢铁上下游产业、商贸流通业,发展南药及花卉、鱼苗、蔬菜等特色产业以及观光旅游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潭水。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