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要闻动态 > 县区动态

江城区: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加快建设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地

砥砺奋进正当时 首善之区谱新篇
作者:曾宇萍 杨广恒 来源:阳江新闻网
时间:2021-06-30

  “十四五”开局之年,江城区重点项目建设就奏响了强音。3月28日,投资总额341.33亿元,涵盖激光、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五金、硅胶制品等产业的156个项目同步签约、动工、投产,形成新一轮产业聚合效应,江城区“十四五”发展前景广阔,后劲十足。

  砥砺奋进正当时,扬帆起航再出发。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江城区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启动“六个一百”行动,在用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同时,正努力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4+3+2”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地、广东省现代海洋经济强区、粤西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我市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并建设以临港先进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快速交通和其他市政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体系、以优质教育、卫生和美丽家园为重点的宜居生活体系,贡献首善之区的江城力量。

    

  强党建

  “六个一百”办实事

  党建引领开新局

  近年来,江城区的党建工作亮点纷呈。2018年打造的“漠阳党旗红”党建品牌,入选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同年,被广东省委推选为全省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2019年又被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3年来,江城区攻坚克难完成全区68个村(社区)、学校、“两新”党组织、村民小组党群服务中心提质升级。

  今年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江城区紧紧结合“我为党旗添光彩”“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深入开展“六个一百”行动。全区广大党员积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营造起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百场党课进基层,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江城区积极开展“百堂党课直通车”活动,实施“书记课堂、党校课堂、支部课堂、榕树课堂、老干课堂、专家课堂”六个课堂,特邀市级优质师资,先后到全区10个镇(街道)、117个村(社区)为基层党员和群众讲授专题党课,在全区迅速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吸引基层党员、群众踊跃参与,用接地气汇聚人气,形成浓厚的红色氛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

  百个村社齐行动,春风送暖入万家。村(社区)“两委”换届完成后,为提高新一届村级干部的履职能力,江城区开展“春风送暖入万家”“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活动,组织全区村(社区)“两委”干部走访群众,重点走访辖区的困难户、五保户、低保户、孤寡老人、军属、退伍军人、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等群体,把党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目前,共走访困难群众2800多人次,帮助解决难题270多个。

  百个单位双报到,四级联动办实事。江城区结合“党员亮身份、党群心连心”活动,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强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加强市、区直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共建共治,以小切口为抓手推动解决民生大问题。自活动开展以来,江城区50个社区共接收了118个市、区直单位党组织和5765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451次,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337件。

  百名博士进江城,助力乡村大振兴。“以前不敢扩大养殖规模,是怕技术不过关赔钱,现在有了陈博士的技术支持,就吃了定心丸,今年先来个500亩。”种粮大户黄创礼满怀信心地说。为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江城区大力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在认真总结去年柔性引进130名博士与企事业单位对接、合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继续深化“百名博士进江城”活动,柔性引进100名博士与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交流对接。目前,江城区引进博士专家45人,与15间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对接,助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

  百名干部下农村,服务群众解民忧。江城区把锻炼培养干部与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坚持“一线选拔、一线培养、一线储备”、大力推进“墩苗培养123工程”,选拔年轻优秀副科级干部到镇(街道)挂职副书记,双向挂职11名工作一线干部、挂钩结对培养30名选调生(公务员)到基层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选派115名优秀干部任村(社区)“第一书记”,到基层锻炼,为群众服务。在听民意、解民忧过程中增长才干。

  百亿项目进园区,高质发展开新局。江城区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漠阳党旗红”“党建+”系统工程,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在党建引领下,从项目签约到投产全方位提供好、便、快服务,多个重大项目从动工到投产仅用时半年,创造了江城建设新速度,得到企业认可。“党员是好样的,党员是企业干事创业的主心骨,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广东史特牢紧扣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万应龙在企业投产的同时,向园区党工委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谋发展

  筑巢引凤完善园区环境  规划引领壮大产业集群

  “两园一区”(阳江工业园、环保工业园、对岸国家一级渔港经济区),是江城区推动产业集聚升级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江城区积极克服资金瓶颈,通过融资、债券和土地滚动发展等方式,投入15亿元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全面推动园区扩容增效。

  目前,园区收储土地4320亩,盘活土地1285亩,回收土地1050亩,有效解决“土地闲置不投产”“供而未用,批而未供”等历史遗留问题,为项目顺利落户提供了用地保障。阳江工业园银岭片区已建成道路25.7公里,打通所有路网的断头路,实现园区市政道路全贯通,28公里污水管网落成,推动园区所有企业的排污问题得到解决。园区内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完善园区环境的同时,江城立足自身发展特点,长远谋划,提出构建“4+3+2”制造业产业集群。即做优四大支柱产业——金属制品、高分子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农海产品加工;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推动两项传统优势产业——服装鞋帽、五金刀剪。明确了产业定位,江城区全面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十三五”期间,新引进项目184个,投资总额384.64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涵盖了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服装鞋帽、金属制品、硅胶制品等产业。今年第一季度引进项目64个,投资总额93.8亿元。

  走进江城的产业园区,火热的生产建设场面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景田纯净水、澳澜高分子硅胶制造、史特牢金属紧固件、海壹饲料生产、宏财金属制品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已建成投产。江城区首个投资百亿的项目万洋众创城,目前38幢厂房已封顶,余下30多幢厂房将于今年底完成封顶,交付后能实现部分投产。该龙头项目已带动引进企业76家,其中三分之一属规模以上企业,将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服装鞋帽产业基地,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作为国内刀剪行业翘楚,阳江市张小泉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将充分运用5G+AI技术,在生产线上引入自动化数控设备,打破刀剪行业传统手工制造的局限。投产初期,公司的刀具生产线预计年产能可达3000万支,年产值达到4亿元左右,预计今年7月试产。阳帆豆豉项目目前也已进入设备安装及调试阶段,预计今年年中试产。友华、铭钰等激光龙头企业的落地建设,将为阳江建设激光智能制造百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江城的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推动工业园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为对接融入“双区”、加快粤东西北的发展和合作共建提供了新典范。

  提高城市功能品质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同时,江城也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民生福祉上狠下功夫,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市民群众。“十三五”期间,江城区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就业、社保、养老、住房、食品安全等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绘就安居乐业的幸福底色。

  城市规划管理提质提效,展现宜居新风貌。“十三五”期间,江城区助推协助市收储城市建设用地约25000多亩,助力高铁站场、新325国道(江城段)等市政配套工程以及省、市重点工程项目高效推进,扫清多年来影响滨海新区“六路一桥”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新江南路的贯通,实现了城市东部、北部与城南新区的便捷对接。拆除了城西市场周边的棚屋,一举解决了困扰阳江几十年来住家船乱停乱靠问题,帮助257户住家船户上岸安居。完成了双捷镇岗元村危废点和白沙大岗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面封场整治。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推动“网格型”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实现所有社区“有网格、有组织、有队伍、有活动、有服务”,江城区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经验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宣传报道。1个镇、5条村被认定为2020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物质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愈加繁荣。2019年,江城区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之一。目前,全区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26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建立了235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共2000多场,接受宣传教育群众3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阳江市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

  纵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结硕果。投入2.29亿元实施380个项目,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农村环境更宜居。加快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绿萝产业园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绿萝生产基地,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关山月故居”为核心,投入1500万元在那蓬村打造最美乡村,荣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多项殊荣。

  话初心

  江城区委书记陈基文: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  构建首善之区发展新格局

  记者:江城作为阳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定位为“首善之区”,请您谈一谈对这个定位的认识?

  陈基文:首善之区,意即最好的地方、模范的地方。江城区要打造“两个定位”的首善之区,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和阳江“两个定位”的要求,深入理解市委提出的建设“三大体系”的核心要义和工作重点,充分利用江城资源优势,以更高起点、更宽视野、更深层次规划谋划江城高质量发展,推进“活力江城”建设,在阳江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好主城区重要而又关键的作用。

  要打造枢纽引领的多功能城市中心,一体推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事业、文化建设、平安建设、生态环境、党的建设等,以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周边“聚人聚产”,为阳江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发挥“凤首”的活力和动力,助力阳江“凤凰展翅”。

  记者:作为中心城区,江城面临着哪些新的发展机遇,今后将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通研发、工业设计、销售等全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陈基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将阳江纳入在内,加快推动珠中江协同发展,共建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联动阳江协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粤西地区发展重要增长极。江城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接下来,江城将围绕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的首善之区,围绕落实好市委提出的建设“三大体系”,加快建设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地、广东省现代海洋经济强区、粤西产城融合示范区。

  一是做大做强“两园一区”平台,全力推进产城融合。阳江工业园银岭片区今年投入资金6.5亿元,力争扩园4平方公里,进一步完善商住、学校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银岭东扩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万洋众创城时尚产业园项目建设;奕垌片区加快污水处理厂、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阳江市环保工业园重点加快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有效推动电镀和制革产业转型升级,为阳江五金刀剪、紧固件、汽车配件、服装鞋帽提供产业配套。对岸国家一级渔港经济区争取今年下半年启动建设,努力建设成海洋经济的集聚区。

  二是加快打通产业链,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功能定位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的“4+3+2”制造业产业集群。全面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平台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合作新途径,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培育引进专业化创客团队,完善供应链创业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万洋众创城招商平台作用,继续加强在高端装备制造、激光设备制造等创新产业的招商引资,突出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创新产业集群。

  三是促进现代商业新业态发展。探索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促进产供销各环节企业和相关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和生态链。

  四是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宜居的理念,推进城市微改造。挖掘 “九街十二巷”和阳江学宫等历史建筑潜在的资源和优势,尝试探索空间修复、步行体验、文化传承等旧城改造的路子,激发老鼍城新活力。

  记者:江城将如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发展好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事业,让群众享受更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陈基文:一是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纳入网格化管理,加快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实行挂点帮扶制度,指导、协调和帮扶基层解决城市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强化市、区共建共管,推动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社区下移,提高基层自治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是全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加快共青湖学校、城南新区第二小学(绿地小学)项目建设,今年预增学位4400个,缓解城北、城东和城南片区学位紧张问题。加大力度推进区人民医院新院一期工程和岗列、城南、城北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新建20个体育公园,打造15分钟城市休闲圈。完善镇区和龙湾、麻演、龙涛三个集聚区雨污水管网建设,7月动工建设江城区固废处理环境园项目。

  三是配合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扫清金城路、金郊路、中洲大道北段等市政道路建设的障碍,加快推进沈海高速雅白线扩建、国道G234、滨海旅游公路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征地拆迁。

  记者: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江城区将如何加强党的全面建设,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造福群众的实际成效?

  陈基文:江城区将结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城、法治江城。

  一是实施村级干部“朝阳工程”,组织全区新当选的197名高中文化村“两委”干部报读电大大专班,实现一线服务群众的党员干部队伍提质升级。

  二是实施“帮扶行动”。从区直单位选派30名中层干部到全区30个村挂任“第一书记”,全力帮扶建设。以“机关单位+新进公务员选调生+百名博士进江城+农科技术员+‘三支一扶’人员+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组建10个乡村振兴帮镇扶村团队,帮助基层党组织强党建、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

  三是牢牢把握“为群众办实事”这个着力点,结合“党员亮身份、党群心连心”等活动,围绕乡村振兴、城市治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推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造福群众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