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要闻动态 > 县区动态

阳西县:塘口镇横山村挖掘红色资源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林显军 谢绍意 谭文强 来源:阳江新闻网
时间:2020-04-24

  四年前,阳西县塘口镇横山村,村里四处还是泥泞路,也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产业,红色村空有红色资源,还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而今,横山村的困难群众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两倍不止,村村通了硬底化道路,户户通了自来水,出门就是公园荷塘,还要打造“红色景点+绿色生态”的特色旅游线路。曾经的红色村,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新时代征程中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

  

  革命老村戴上“贫困帽子”

  1940年8月,中共阳江县委以战略地位重要的横山小学(泰安堡)为据点,建立了金横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横山小学党支部。党组织在当地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办农民识字班,开展统战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上级党组织“扎根农村”的指示精神,横山小学党支部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主张,开展革命斗争工作,使党组织在横山深深扎下根来。

  “虽然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但村子跟不上外面的发展,越来越冷落,村民也苦于没有致富产业。”村党总支书记陈华清说,横山村也曾风光过,老集市横山圩是镇里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但镇里城里发展日新月异,村子就逐渐边缘化,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2016年,横山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220人,贫困人口多,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根据扶贫干部进村入户的调查,当时村里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30户贫困户仍住在老旧危房里。

  “除了进村的主干道,其他的村道都是后来修的,以前全是泥路,村委会也是一幢旧房子。”谢仲健是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局派驻横山村的扶贫干部,他告诉记者,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更是拖了村民发展产业的“后腿”。

  

  传承红色基因做强村组党建

  2017年12月,横山村被列为第二批省定“红色村”。曾经的中共阳江县委横山小学党支部旧址泰安堡,通过修缮建设,成为了我市的党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教育基地。

  记者走进泰安堡内,阳江横山红色展馆已经建成,馆内布展完毕,详细的历史资料展现了两阳地区特别是原阳江县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古堡的围墙和地面正在施工,这里将会建成一个红色教育基地。

  横山村新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和党建文化广场已经落成。在文化广场上,张贴着村里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党员联系贫困户的分工介绍。陈华清介绍,结合“红色村”建设,横山村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2018年,横山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推动党组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村“三会一课”、党员联系贫困户、村监督委员会等制度落实情况良好。

  红色精神的挖掘传承,在脱贫攻坚战工作中,激发了村里党员干部不甘落后的干劲。村里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一起分析原因,商量对策。驻村工作组还带着村两委班子,走出去到珠三角发达地区参观考察调研,寻找适合横山村的发展路子,提高脱贫造血功能。

  种植新品种甜玉米、发展光伏产业,入股罗非鱼加工项目、为贫困群众购置农机开展服务……一个个点子被提出来,经党总支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后,在村里变为现实。去年,横山村成立了金玉米合作社,47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甜玉米。光伏项目和罗非鱼代加工也迎来了分红。今年初,甜玉米丰收上市,尽管正遇上疫情,仍然供不应求。

  2019年,横山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03元,全部实现“八有”,横山村也达到了全省相对贫困村脱贫出列的标准。

  

  发展“红色景点+绿色生态”旅游

  4月23日,记者驾车走在横山村里,隔一两公里就有项目施工。“现阶段是在做绿化美化,到了下半年,7个自然村都会有公园有公厕,荷花池景观也是‘标配’。”谢仲健说,横山村7个自然村已基本实现道路硬底化,村村户户通了自来水。

  进入垌岗自然村,村内景色令人眼前一亮。在村中心公园,刚投入使用的塑胶篮球场焕然一新,周边环绕着平坦的绿草地,相连的还有一个宽阔的停车场。村民房屋前面的池塘,围上了朴素美观的木栅栏。

  “怎么都不会想到,两年时间,村里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刘再良是村里的退休老教师,家门口就对着公园。他告诉记者,以前这一带是废弃的晒场,杂草丛生,从来没有人打理。开展新农村建设后,村民自发筹钱,每家每户都出劳动力,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为建公园腾出空地。

  在村口处,一座青砖瓦顶的旧房舍修葺一新,门口挂着“农耕文化馆”的牌子。房内摆放着风车、木饭桌、木橱柜、陶米罐等旧时农家物件,墙上挂着反映过去农村生产生活的老照片。谢仲健说,文化馆的房子和物件是村里一户人家的,这家人早已经搬到县城生活,得知村里在建设新农村,主动提议捐出房子用来建设展馆。

  刘再良说,公园建好后,村子里人气越来越旺,到了周末,常会看到外出的年轻人带着小孩回来,县城的居民也会驾车来到村里游玩。

  “这一片田地,我们计划流转过来,连片种植花草。”谢仲健指着公园前方一处田地,高低不平如小梯田,零星种植着荔枝树和蔬菜。他告诉记者,按照扶贫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的计划,泰安堡是红色旅游景点,村子经绿化美化后,也将成为绿色生态游景点,有游客常来,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找到致富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