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而言,供销社是个充满时代色彩的字眼。那时候,不管是日用百货、水果蔬菜、布匹鞋帽还是烟酒副食,家庭生活生产所需的大部分东西都要从供销社购买。
1978年改革开放后,各种小卖部、批发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商品的种类和供应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供销社所属的店铺接连关闭。新一代年轻人更多从影视作品或者父母口中了解到供销社,仿佛那是仅存于上个世纪的事物。
事实上,供销社从未离开过我国的经济体系。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视,作为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2024年,阳江供销社全系统销售总额为48.23亿元,同比增长6%。
曾经的“超级市场”如何浴火重生,在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市供销社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票证时代的供销社
“我只是打酱油路过。”“我的小孩都会打酱油了。”网络用语中,年轻人看到“打酱油”一词总是疑惑:酱油不是论瓶卖的吗?怎么还要打呢?
原来,在以前物资不充裕的时候,酱油是散称零卖的。今年61岁的李向东,小时候住在老城区的横石街。他回忆,20世纪70年代初,南恩路有一家较大的供销社商店,每当大人发现家里酱油用完了,都喜欢让孩子带着瓶子和钱去买酱油。供销社的酱油被装在一口大缸,售货员会用油提子和漏斗把酱油灌装进瓶子,因此买酱油才叫“打酱油”。
今年53岁的陈挺,在平冈供销社任职已有38年。他介绍,当时的买卖跟现在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计账是用算盘,买点心、白糖等东西是用报纸包,酱油、南乳等调味品是散称零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特点是凭票购物,买米、面要用粮票,买肉要用肉票,买食用油要用油票,扯布做衣服要用布票。只要是紧俏的商品,在当时都需要票证才能购买。
据了解,票证制度起于1953年,终于1983年,历时30年。票证制度与供销社一样,都是国家应对物资匮乏的举措。票证可以保障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物资;供销社可以凭借其产、供、销全产业链覆盖优势,平衡不同地区间物资的流通,以稳定物价、保障人们对生产生活物资的需求。
“当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凡列为统购统销的商品,均由国家集中管理,按国家规定的品种数量和价格,由指定的商业部门统一经营。其中,镇村的商品全部由供销社负责供应,它们分门别类,有日用百货门市部、农资门市部、饲料门市部、建材门市部等。”平冈供销社主任林华国介绍,平冈镇以前有3家日用百货门市部,建筑面积最大的超过了1000平方米。
供销社起于哪一年?据了解,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有了供销合作社的身影。1922年7月,位于江西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个合作社。1949年11月,新中国设立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统一领导管理全国的合作事业。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修改社章,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
改革转型破茧重生
从1954年更名以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到省市县各级供销合作社一直存在。人们之所以觉得供销社“存在感低”,是因为缺失了供销社系统中“最后一公里”的基层供销社。
市供销社副主任周雄琳介绍,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步推进,属于供销社的卖方市场一去不复返。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许多供销社转型为企业化经营,也有供销社因资金困难和经营不善退出市场。
“那是最困难的时期。受市场冲击,平冈镇的农资门市部、饲料门市部、建材门市部等门店都先后承包出去了,不再由平冈供销社负责管理。但是在阳江,所有镇级供销社一直都保留了下来,维持着基本的供销网络体系。”林华国说。
全国层面看,陷入重度亏损局面的供销社开始不断改革,提升市场能力。从1982年开始,供销合作社进行了由“官办”改民办、回归合作经济组织的体制改革。1999年,《国务院关于解决供销合作社当前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正式出台,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重点转向扭亏增盈。2000年,全国供销社系统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3.77亿元。
2002年,全国供销总社提出“四项改造”任务,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全国供销总社启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对传统网络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完成了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服务的根本转变。
此后,供销社继续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通过全资、参控股、合办经营、租赁挂牌等各种形式,发展出一大批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粮食收储加工等覆盖生产不同环节的组织,将服务延伸到农户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目前,阳江供销社拥有25个镇级供销社,下设阳江市春之鲜农产品有限公司、阳江供销优禾公司等直属企业。”周雄琳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供销社的定位是服务农户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超级市场”。
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销售一直是农户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把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迅速、高效地输送到市场,是助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走进海陵试验区新盐村的富悦生态农场,102亩凤梨郁郁葱葱,大部分凤梨已经长出拳头大的果实,将从4月底起陆续成熟上市。“我2022年才返乡创业种植凤梨,目前销售主要靠微信朋友圈和政府推广。”该农场负责人梁荣华介绍,去年阳江春之鲜农产品有限公司帮他销售了上千斤凤梨,今年该公司计划把他的产品推上省供销社的销售平台,届时双方合作的销售量会更高。
在市区一家“春之鲜”直销小店,货架上摆满新鲜丰富的农产品。阳江春之鲜农产品有限公司经理梁先介绍,这里的产品九成是本土的,有阳东北惯镇的桑葚,阳春马水镇的青枣,阳西溪头镇的莲雾等。此外,店铺还与省供销社直属企业、外地供销社有着农特产品互通互销的合作关系,售卖着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的粮油、韶关市的香菇、潮州市的牛肉丸等产品。
相比线下实体店,线上的“春之鲜商城”种类更丰富,有“漠阳味道”“蔬菜蛋品”等11大品类,阳春小生花蛋、东平黄虾条干等产品。该商城分外部和内部两种平台,外部平台面向市民,有200多种产品。内部平台面向部分政府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多了肉菜等保质期短的产品,有600多种产品。
创办于2023年4月的“春之鲜”,是市供销社为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的综合平台。2024年至今年2月,该公司已创造300万元的销售总额。“产品基本采购于本地的农户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养殖户、农产品供应商。”梁先说,今年该公司计划深化与省供销社直属企业、“广东省总工会助力‘百千万工程’消费帮扶平台”以及本地政府机关单位、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同时新增一家面向市民的供销品牌形象店,进一步拓宽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
在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能力方面,市供销社正在加快建设供销公共型冷链物流骨干网。目前,投资5亿元的市区冷链物流产业园一期主体工程已完成,阳西天扬冷链物流园已启动海产品预冷加工项目建设,均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
“有了专业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去年这64.6亩撂荒地不仅实现了复耕,水稻的产量还是全村最高水平,亩产达到550公斤。”在阳春市松柏镇青山村,村干部严成东对去年的收成很满意。“去年阳江供销优禾公司提供的全程生产托管服务,让农户每造水稻能获得240多元的亩产收入,在家就能获得额外的收入。”
这是市供销社为推动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创新之举。2024年,市供销社选取青山村为试点,通过“公司全程托管+村集体整合资源+农户出租土地”模式,助力推动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阳江地处丘陵地带,田地普遍呈碎片化,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小田变大田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愿不强,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大。”阳江供销优禾公司总经理梁健认为,青山村委会主动将小农户田地集中流转,与公司开展合作,给村集体和农户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青山村试点的成功,对外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公司今年将在各县(市、区)选择条件成熟的村谋划试点复制,逐步推广。”
对阳江供销优禾公司而言,全程生产托管服务是一次尝试,多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才是他们的主业。“耕种管收的任何环节我们都可以为农户提供服务。”梁健介绍,对于广大想要自耕自种获得“口粮”的农户而言,多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省时省钱省心的选择。以病虫害防治项目为例,目前在优惠政策下,每亩水稻的收费为80元。公司对“三虫一病”(指钻蛀性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全程负责,若是定损超过10%会给予农户赔偿。若是农户自己施药,正常管理的情况下每亩水稻至少要施3次,农药钱至少都要花费上百元,遇上病虫害严重的年份这个费用将更高。
2024年,依托省市县三级共建的3家供销农服公司,全市供销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86万亩次。“2024年,市供销社新建了江城埠场、双捷,阳春松柏3个农产品综合服务站,累计建成了11个村级综合服务站,均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海产品购销、物流快递、金融保险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了镇村供销服务网络。”周雄琳介绍,今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将继续整合本地机手和农机具,壮大农服队伍,扩大农服覆盖面,力争完成90万亩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
实现“社村”合作共赢
“下面有请6个村集体代表上台领取分红!”这是3月16日,阳西县“社村”联合会首批入股村集体分红仪式的现场。仪式为首批6个“社村”合作试点村预分红共计40万元。其中,塘口镇周南村分红最高,为14.54万元。
在分红机制的激励下,周南村的村干部干劲十足。今年春季,他们挨家挨户走访了340多户农户,将原本闲置500多亩的稻田临时托管给阳西县社村合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阳西社村公司”)。如今,这些稻田都耙了田,呈现出往年没有的春耕气象。
“村里田地零散,很多村民习惯不种早造水稻,只种晚造水稻当口粮,其他农业公司都不愿意临时租赁这些土地。”周南村党总支书记陈世翕说,如今阳西“社村”公司愿意帮村民种田,答应将八成收益通过股份分红的方式返还给村里,对村民而言,相当于不用出力就能获得收益。
周南村的土地流转案例,是阳西县作为全省推进“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的一个缩影。阳西社村公司总经理高加乾介绍,“社村”合作模式由省政府于2024年5月首次提出。其中,“社”指供销社,“村”指村集体,“社村”主要是通过“社有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利用供销社的完整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整合村集体的土地和人力,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涉农项目的合作,带动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
“供销体系有完整的资源链条,从农资农技到冷链物流到产销对接等,而农村拥有土地、人力等资源,双方可以互相成就,合作共赢。”高加乾说,阳西社村公司要做的就是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农资集采、农业社会化服务和订单种植等方式,帮助当地农产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户创业就业增收。
2024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阳西社村公司已服务26个村集体,累计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约2.5万亩,发放劳务费用251万元,有效带动本地就业和村民收入。“富硒水稻、辣椒、五彩薯是阳西的特色优势产业,今年公司将与农户签订5000吨的水稻、2000亩以上的辣椒和五彩薯的收购订单,同时对接省农科院经信所编写水稻、辣椒及甘薯三大产业规划,帮助产业打响品牌知名度,提升这些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高加乾表示,该公司今年还将培育10个供销农场,建设3个镇级综合服务站,开展50场以上农户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完成5000亩紫云英种植项目,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