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供电巡查、农田飞播、人员搜救……我市无人机应用广泛,“低空经济”蓄势待发
“飞”入生产一线的“好帮手”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陈海涛 时间:2025-03-19 09:55 【字体: 】 浏览量:-

  阳西县上洋镇的农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化身农民小助手,仅用1小时便完成上百亩农田的施药;市区金鸡岭森林公园的山岭间,无人机载着检测设备腾空而起,跨越森林飞向远处的输电线路;在应急救援演练现场,无人机迅速升空,将实时画面传回现场指挥中心……

  随着无人机的应用、普及,低空空域变得热闹非凡。“嗅”到产业机会的各地争相入局,竞逐低空经济赛道。在阳东区低空经济办公室,工作人员正谋划用“机场+产业+场景”组合拳撬动低空经济市场。无人机在我市各个行业应用得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南方电网广东阳江供电局、应急救援队、农业合作社等单位,探访无人机如何“飞”入生产一线,成为各行各业的好帮手。

  场景一

  操控无人机成供电岗位技能评价指标

  3月6日早上,阳江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智能作业及技术管理专责冯炎炯和两名同事来到市区金鸡岭森林公园,操控无人机对110千伏输电线路随奕线的杆塔、通道进行巡检。一台搭载着激光雷达的无人机转动旋翼平稳起飞升空,自如地穿梭于纵横交织的输电线路之间。它身上遍布高清摄像头,可实时回传图像。作业人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及工况分析后,相关信息将为电力设备的运维提供决策支持。

  当天,他们还操作了一架可同时搭载可见光和红外摄像头的双光无人机。冯炎炯介绍,这架无人机配备了行业领先的双光云台,56倍混合变焦相机可实现远距离小目标的精准复拍,无损还原作业场。4800万像素广角定焦镜头可执行大范围场景拍摄、精确红外测温、远距离探测微小热源,对输电线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巡检。截至目前,阳江供电局累计投用540架专业巡检无人机,近5年累计发现线路隐患点29362处,缺陷AI识别准确率达95%。

  “过去巡检一基复杂地形的杆塔需要花费2个人半天时间,现在用无人机10分钟就能完成,效率提升超10倍。”冯炎炯表示,应用无人机开展智能巡检后,过往行业的诸多痛点均被有效克服,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工作人员登塔作业风险。“是否会操作无人机作业技能,已经成为电力巡检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考核条件。”冯炎炯称,目前供电部门每年都要组织无人机操控及取证培训。

  据悉,阳江供电局在全市全量234条主网输电线路均已实现无人机自动巡检,可建模的565条配网线路建模工作已完成83.67%。当前,阳江供电局正持续开展配网线路无人机航线验证及精细化巡检工作,已完成航线验证480条,完成率近84.96%。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阳江供电局主网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作业占比和巡检数据图像识别数量均排名全省前列,无人机团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无人机竞赛中荣获嘉奖。

  场景二

  村干部兼职农业“飞手”每月增收4000元

  35岁的许永照是阳西县上洋镇那西村一名村干部。白天处理完村务,下班后的许永照化身农业“飞手”,操控无人机为村民的稻田、果树喷洒农药、灌溉。无人机的兴起正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

  许永照成为“飞手”纯属偶然。2020年,许永照所在的农村合作社有两个无人机操控的免费培训名额,他作为代表之一被派去学习。培训结束后,许永照自掏腰包买了一架无人机。往后半年,他一有空闲时间就拿着无人机去练习,用无人机绘制地图、制作飞航路线等。学有所成后,许永照开始“接单”,在村里兼职农业“飞手”。

  许永照介绍,留守在农村干农活的大多是中老年群体,他们对无人机这种新鲜事物接受度比年轻人要低。但许永照心里十分清楚,无人机迟早会成为农民的得力助手,改变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

  当时,不少农田还依赖传统的人工植保,需要农民背着喷雾器在田间吭哧吭哧打药。然而,1架无人机1小时的洒药面积,农民用喷雾器得花5天。“在用水量方面,使用无人机喷洒每亩农田用水量为2.5升,而传统人工使用喷雾器每亩需要用水100升。”许永照说,不仅如此,无人机植保每亩农田的施肥量能精确到克,比人工植保节药30%、增产15%左右。

  “天气晴好时基本每天都有订单。”许永照说,忙时他得凌晨1时就起床帮农户喷洒农药,加班到晚上11时也是常有的事。农忙时节,农业“飞手”这份兼职让他每个月增收4000多元。“无人机操控入门容易,学精难。”许永照笑着说,他的无人机每年都要更新换代,目前正使用的无人机价值6万元。在许永照的带动下,那西村还有3名村民陆续考取农业无人机操作证,成为农业“飞手”。许永照期望着未来有更多农民能将无人机等新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

  场景三

  无人机成应急“空中骑兵”受救援人员青睐

  “无人机搭载的热成像模块,能在夜间穿透烟尘识别生命体征,这是人力难以企及的。”阳江蓝天救援队队长黄俊林回忆,去年阳西县一名老人走失,该队协助当地公安、应急部门紧急寻人,借助一架红外热成像无人机仅用两个小时便把一座山排查完毕。如果靠人力上山排查,需要50个人进山一个星期才能把这座山的全部角落排查完毕。

  今年38岁的黄俊林自2008年开始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洪涝、泥石流、地震……一直以来,黄俊林和队友参与救援时只能以身涉险,一头扎入救援现场,靠丰富的救援经验发挥作用。2020年,随着无人机应用的逐渐普及,黄俊林自费学习操控无人机,让他在救援中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通过无人机的镜头,我们可以快速寻找救援路径,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提高救援速度。”黄俊林把无人机比作救援人员的左膀右臂,如今面对突发救援事件,不少救援人员都能熟练操控无人机,迅速、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不过,尽管无人机在救援方面具有极大的效率优势,但昂贵的设备价格让它无法在救援队伍中完全普及。黄俊林坦言,动辄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元的无人机设备,对一个民间救援组织来说很“吃力”。

  今年1月,市无人机应用协会联合阳江蓝天救援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双方携手成立市无人机应急救援大队。演练中,他们应用了无人机行业最新发布的尖端设备。这些设备搭载的检测、热成像、激光标注测量等一系列功能,对精准救援具有重要意义。市无人机协会计划围绕队员技术培训、设备优化以及救援队伍扩充等多方面与阳江蓝天救援队开展合作,为提升我市应急救援能力贡献“无人机”力量。

  凭借优势空域资源 着力发展低空经济

  “‘飞手’的官方名称是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无人机航线规划是考试的项目之一。考官给出设定的参数后,考试人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航线规划出来。”市无人机应用协会会长司徒斌介绍,航线规划最常见的用途就是农业植保,让无人机根据参数设定农药的喷洒路径。据统计,目前我市农业植保方面的持证“飞手”在300人左右。

  司徒斌表示,目前考证的学员既有还在上大学的学生,也有50多岁的中年人,年龄跨度大,但主要以“90后”居多。“不少企业单位高价购入设备却闲置,关键是没有合格‘飞手’。”司徒斌提到,我市无人机培训机构少,专业人才缺口仍较大。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少地方“摩拳擦掌”入局寻求先机。阳东区紧抓发展机遇,以高标准精心规划产业发展蓝图。2024年,阳东区专门成立低空经济办公室,负责阳东区低空经济产业规划和阳东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申报等工作。

  坐落于阳东区合山镇的阳江合山机场,是阳东发展低空经济的飞翔引擎。它凭借约2500平方公里的广阔管制空域,3900米以下的管制高度及超过300天的年可飞行天数,在全省通用机场中独占鳌头。兼具海洋与陆地的试飞环境,让合山机场在无人机试飞、性能测试及适航取证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阳江市海上风电综合保障飞行基地、阳江市无人机测试试飞基地相继在合山机场挂牌成立。

  阳东区低空经济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梁宏统表示,他们经过走访调研发现,成都、深圳和广州无人机制造企业都缺少陆海兼有的试飞机场。阳东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积极发展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为产业提供总装测试、试飞和适航审定等方面的服务。阳东区将构建“低空+综合服务”“低空+物流集散中心”“低空+两个飞行试验区”“低空+生产制造运维基地”等特色应用场景,推动阳东区低空经济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