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建设具有阳江特色的“4+4+X”产业体系,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着力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
围绕“推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做强做优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等报告内容,参会的代表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强化科技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产业振兴工程”,推动产业向新向上向强。
“我市依海而兴、向海而强,不仅在物流运输方面具备优势,风电产业、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市人大代表樊尧桂表示,公司将引入无人天车、智慧料场、机器人等实现智能替代人工,打造“国家智能示范工厂”;同时,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园林式工厂”,推进阳春新钢铁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他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新钢铁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漠阳”新钢铁产品向国际市场发展。
“阳西县要持续擦亮‘中国调味品之都’的品牌,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如海运码头,农产品物流园。”市人大代表陈志光表示,如今“一酱成菜”调味料在珠三角区域备受欢迎,广东美味源香料股份有限公司已掌握核心技术,赋能中餐的标准化,助推餐饮连锁企业做强做大走出海外。
市政协委员赵男男表示,海大阳江校区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精准对接阳江产业需求,开设涵盖合金材料、五金刀剪、海上风电、食品加工等专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此外,与本地企业开展“订单班”“双导师”教学模式,搭建校企交流平台,有针对性地培育技术人才。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科研创新、共建产业学院与研发中心等措施,推动阳江产城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升级。
市政协委员黄绍幸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去年,三峡阳江公司引进了张小曳院士工作站,未来将发挥工作站的引领作用,助力阳江在气象预测研究、极端天气观测与预报、发电量长时效精准预测等方面有所提升,并以院士工作站为纽带,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海上风电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写好海洋文章 多维度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向海洋要动力、要未来,在经略海洋上奋力争先,全力擦亮蓝色海洋名片,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市人大代表谢彦举建议,要继续写好海洋经济文章,科学构建海洋空间利用秩序,着力推进海洋能源、海洋牧场、海上航空航天等各类海洋产业,为我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同时,要继续深挖绿色能源潜能,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绿色能源企业落户广东阳江绿能示范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带动,不断提高相关领域制造业水平,推动绿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杨帆表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600万千瓦,这个体量放在全省、全国排名都是数一数二的。布局深远海、漂浮式发展等成为海上风电主流,新技术迭代升级加快,阳江需提前科学谋划下一步发展方向,建议利用海上风电应用场景广泛、完整的巨大优势,吸引更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科研力量集聚,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进如DeepSeek等技术型轻资产项目,为绿能产业弯道超车注入新动力。
市政协委员朱素莲说,我市有2个国家级渔港,远洋捕捞、深海养殖等工作都很好,海产品质量佳,但海产品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不高。她建议政府部门从政策上做好指引,比如海关税收方面,指导企业如何申报、如何退税。其次,企业应该强化学习,深入了解海洋渔业的最新讯息以及其他城市的优秀经验,从中汲取灵感,在海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方面发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把海产品加工这块蛋糕做得更大。
市政协委员凌伟汉表示,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等通道的开通,大湾区往来阳江更便利,阳江可利用自身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海产丰富等优势吸引游客。此外,当前AI、低空经济发展迅速,建议将无人机等低空经济元素融入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消费,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湾区经济港产城融合全面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高标准开展海陵湾经济区规划编制,完成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整合利用海岸、海岛、港口资源,分圈层、有梯度推进湾区经济发展。
黄绍幸认为,港产城融合意味着港口、产业和城市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落户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的风电企业、项目越来越多,他建议,不断完善阳江港的集疏运体系,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推动阳江港从单一物流港向“智慧绿色港”转型,布局风电装备出口专用码头,服务阳江本地海工装备“走出去”;推动绿电直供阳江绿能产业园,打造“零碳园区”,助力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加快落地,增强产业与城市低碳黏性;在风电场周边海域试点“海上风电基础+深海网箱养殖”“海上风电制氢+氢能渔船”,实现资源立体化利用。
市人大代表梁崇边说,大力发展湾区经济,要加强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阳江临港产业园区和阳江港规划衔接。交通便利是湾区发展的核心优势之一,目前阳江港已建成23个泊位,加之海陵岛大桥与阳江港大桥相继通车,进一步强化了阳西县、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与海陵试验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持续壮大先进材料和风电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具备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未来,应着重推动该区域的协同发展,共同促进阳江经济的发展。
市政协委员姚俊宇表示,阳江港吉树港区有3000多万吨吞吐量,而吉树港的疏港大道就承担了2000多万吨的吞吐量的运输,承载量过大不仅影响运输效率,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建议完善港区道路交通设施,搭建水路、铁路联运接驳通道,减少汽车转运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转运效率,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