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阳江要坚定不移加快“融湾入圈”,着力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具体路径为:深度对接融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参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设,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加快打造深度融湾先行区。
阳江“融湾入圈”过往实施成效几何?当前发展短板在哪?未来如何精准发力?代表委员们纷纷打开话匣子,针对完善交通设施、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品牌等方面提出多元化的有益见解,促进阳江与大湾区城市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推动阳江综合实力加快实现新跃升。
加快交通硬联通 完善城内外路网
融湾入圈,交通先行。展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力争阳江机场年内动工”“推动广湛高铁阳江段和阳信高速阳江段建成通车”等工作目标,让代表委员们眼前一亮。
市人大代表林鹏表示,围绕省委赋予的“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的“融湾入圈”战略定位,过去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工作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突出成效,如: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复制推广事项落地率超97%、居全省前列;在深圳、珠海分别设立科创飞地和产业飞地面积共23万平方米,居全省第一。
“作为一个海滨城市,阳江处在大湾区与粤西地区之间的中心位置,占据地理优势,能更好地承接大湾区辐射,未来在制造业、旅游业和新能源等领域都必有长足发展。”林鹏建议,首先在交通网络完善方面,要加快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与珠三角及周边城市的连通性;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优化交通流量,减少城市拥堵现象。
市人大代表杨高峰表示,2024年,阳江在加快“融湾入圈”先行先试,迈出坚实步伐,特别是阳江机场选址获批、广湛高铁阳江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阳江港大桥通车等消息让人欣喜,为阳江与大湾区城市的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各方面沟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下了融湾发展的“加速键”。
杨高峰建议,阳江应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交流合作,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列车开行频次和时间点,更好地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对标大湾区各城市,完善站点周边的配套设施,增加公交车站点、商业设施,利用好站内的服务平台等,提升旅客的出行便利性。
市政协委员梁超建议,在对外联通方面,应加快现有高速路包括广湛高铁阳江段、阳信高速公路阳江段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尽快高质量完工并投入使用。在城内道路方面,要加强完善市区交通网络建设,因时因地制宜,对人流量大、安全隐患多的交通衔接点进行升级改造,为市民日常出行和广大游客谋福利。
强化机制软衔接 创新协作新模式
如何与大湾区城市构建联动发展、创新协作的体制机制?市政协委员茹立岸表示,融湾入圈首先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做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支持本土企业的发展,凝聚起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大力量,为阳江经济提升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此外,还要加强区域合作,强化与大湾区城市群联动,在推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方面展开合作,增强发展动能。
市政协委员冯贤安建议,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比如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阳江与大湾区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
梁超表示,体制机制优化要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市民办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近年来,阳江作为珠海的定点帮扶对象,在信息和技术方面获得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2025年,阳江应继续加强与珠海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林鹏建议,一方面,要持续优化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提升办事效率,吸引更多企业来阳江投资;同时完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促进资源互通,加强与珠三角及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和资金的跨区域流动;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提升物流效率,促进商品流通;制定和落实高端人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科技创新型人才集聚阳江,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提升城市形象打造阳江新名片
以城聚产,以产聚人,以人兴城。2025年,阳江力争擦亮“国际花园都市”招牌,打造与大湾区城市同频共振的优质生活圈。
“目前,阳江当地著名品牌少,高端人才密度不足,科创生态亟待完善,公共服务、商业配套与广深珠存在差距,从而影响人才留存。建议政府部门大力培育更多阳江品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市政协委员江万泽表示,阳江文旅资源非常丰富,应以“湾区所需、阳江所能”为核心逻辑,在交通硬联通、规则软衔接、产业深融合上持续发力,加大力度培育打造更多阳江著名品牌。他建议,策划“大湾区人游阳江”主题线路,把“中国长寿之乡”“海上风电之都”“中国蚝乡之都”这些城市IP打响,吸引更多大湾区游客来阳江游玩、投资、创业、居住。
冯贤安表示,阳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港的交汇地带,是连接珠三角西部与香港、澳门的重要桥梁,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承接大湾区辐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建议,应依托阳江富硒土地、温泉等特色资源,发展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产业体系新名片。
林鹏表示,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名片”,阳江应加强城市绿化和市容提升工作,提升城市宜居宜游指数。同时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举办文化主题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通过旅游推广和媒体宣传,打造具有阳江特色的城市品牌。
“在旅游旺季,前往海陵岛的游客数量激增,优化交通站点建设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建议阳江完善相关公共交通乘车标识,增加往返海陵岛的班车车次,在阳江站点内建设文化长廊,展示阳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特色产业,为旅客提供优质的出行体验。”杨高峰表示,阳江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底蕴,应加大对城市形象和旅游资源、产业优势的宣传力度,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大湾区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