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一头连着乡村的发展,一头连着农民的期盼。办好群众满意的农村路,是阳江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我市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聚焦“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目标,全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503.9公里,改造危桥14座,打造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60.3公里、美丽农村路143.7公里。这些数据背后,是阳江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不懈努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2月10日,记者来到完工的阳东区县道X824线雅韶至台丹段联结工程现场,沿着宽阔的公路前行,双向两车道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平坦整洁,焕然一新。据了解,该工程起点与滨河大道相交,途经东城镇丹载村的大圆自然村和竹洛自然村,下穿西部沿海高速,终点位于东城镇石仑村附近,全长约5.31公里。项目总投资约2000万元,路宽由原来的4.5米扩至6.5米,全程按双向两车道标准建设。
“这条道路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当地村民的出行,还有效缓解东风四路和广雅路的交通拥堵问题。”阳东区交通运输局地方公路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广雅路作为连接阳东工业园区与滨河片区、阳江市城南片区的交通大动脉,上下班高峰时经常堵塞。X824线雅韶至台丹段的拓宽,让经此路段的市民避开中心城区,缩短至少10分钟车程。“现在X824线分流了车流,周末来游玩、吃农家菜的客人多了两成!”丹载村党委书记许玉林告诉记者,目前沿线已新增3家农庄,带动几十名村民就业。
大沟镇Y411线寿长村至三丫村路段,原本是下雨天摩托车都很难通行的砂土路,如今变成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驱车行驶在这段路上,微风轻拂,空气中是海风带来的咸腥味,路两侧是生蚝、对虾、石斑鱼等养殖区,好一派“渔牧田园”特色滨海风光。“过去这里是砂土路,货车进不来,生蚝外运全靠三轮车转运,损耗率较高。道路改造后,大型运输车可以直接开到养殖池边,大大方便了农产品的运输。”三丫水闸附近的生蚝养殖户许热声告诉记者,自大沟镇Y411线寿长村至三丫村公路改造后,不仅串联起徐赤、三丫、寿长、沙冈4个行政村,还串联起130多个水产养殖基地,让沿线村民看到了新商机。
“以前路窄坑多,一车海鲜运到市场要颠簸1小时,去年路拓宽后,40分钟直达海鲜批发市场,损耗明显下降。”三丫村党委书记许秋文表示,三丫村是阳东区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此前由于道路狭窄,运输车辆难以通行,水产品运输成本较高,改造后的双车道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带动了当地的水产养殖业发展。
道路的畅通还让“渔村”变身“网红村”。大沟镇Y411线彩虹公路旁,十几根钓竿在夕阳下呈现道道优美弧线。“这里水质好、鱼群多,周末能钓到五六斤重的鲈鱼!”许热声告诉记者,自从道路修建好,周末常有人组团来钓鱼,自己的养殖场修建钓位收费,可24小时接待钓鱼爱好者。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三丫村将推动“农村公路+旅游”“农村公路+电商”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推动“美丽乡村”输出“美好经济”。
近年来,阳江市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已超1500公里,改造危桥达29座,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新(改)建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进一步管好、护好农村公路,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我市出台了《阳江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行“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农村公路三级管护机制,确保每一条新建或改建的农村公路都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从单车道到双车道,从“出行难”到“产业兴”,阳江“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答卷写在百姓的笑容里。“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真正惠及了广大农村群众。”市人大代表李积回说,农村公路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他希望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向纵深推进,让更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红利。
满载生蚝、鱼、虾的货车与垂钓游客的车辆擦肩而过,沿途的农家乐飘来阵阵香气。三丫村这条新修的公路,正托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