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及市委“433”工作安排,充分发挥人社职能,聚焦就业、培训、社保、人才等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10项重点工作任务69条任务清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截至2024年底,涉及人社服务“百千万工程”的10项重点工作任务,5项量化指标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包括就业驿站建设完成了10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完成了118.18%;“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培训人次分别完成了102.55%和101.1%;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者人数完成了108.13%;社保“镇村通”工程延伸至镇村实现100%全覆盖。其余没有下达量化指标的5项工作以及69条清单措施也按要求有力推进。
全面落实城乡就业政策
促进县域就业扩容提质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进“稳就业16条”落实落地,2024年全市发放就业补助资金6958.43万元。积极开展“南粤春暖”“春风行动”等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农村劳动力搭建供求平台。加强创业孵化基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农村电商培训促就业创业工作。
去年11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中国邮政阳江分公司共同建设的“人社+邮政”就业驿站,在阳东区红丰镇塘围邮政网点正式揭牌,标志我市首个邮政网点就业驿站投入运营。通过政企合作,充分发挥邮政部门服务资源及乡镇网点布局优势,促进广大群众多渠道灵活就业,以“小驿站”服务“大民生”,助推我市“百千万工程”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我市首批就业驿站投入运营以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指导各站点开展各项就业服务,进一步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如开展就业招聘会“巡回”活动,突破传统招聘方式,创新结合辖区整合性公益宣传和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设摊宣传、“活动+就业”等形式,深入各大楼盘小区挖掘劳动力就业需求,主动出击将就业供需对接“送到家门口”,帮助企业与求职者实现招聘就业“双向奔赴”。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还强化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帮扶,组织开展新春“惠企暖人心”行动,精心谋划引导企业员工有序返乡、开展招聘活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工伤预防主题宣传等14条惠企利民措施,为春节留岗和返乡员工人群送上具有针对性的春节慰问品,对留岗人员送上新春温暖包,为返乡人员发放油费补贴,做好春节前后企业用工服务保障。
2024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南粤春暖”招聘会45场,进场企业1534家,提供岗位3.9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9391人次。同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认真落实就业援助措施,强化困难群体兜底帮扶,加大公益性岗位特别是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实现兜底安置。
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908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8.18%。全市共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213场,进场企业5170家,提供岗位9.01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85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笔3627万元;全市建成农村电商培训和创业就业基地1个;培育农村电商基层服务站121个,认定农村电商基层示范服务站15个。
加强城乡技能培训
提高职业技能和收入水平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结合“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打响“粤菜师傅”招牌,打造名店名菜名厨,健全“人、菜、店”评价标准,激活全市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阳春组织当地特色美食摊位参加高流河墟和重阳墟系列活动,开展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阳春)春砂仁丰收宴活动,实现旅游和美食的有机结合。阳西举办2024年阳西县“粤菜师傅”中式烹调师竞赛暨“十大长寿菜式”评选活动。阳东举办2024年阳江市阳东区“广东技工”职业技能竞赛。
与此同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还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首次举办全市无人机技能大赛,指导县区、行业单位开展“三项工程”相关工种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培。去年以来,我市职工、学生收获世赛金牌1枚,国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省赛优胜奖11个,并有2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
根据我市四大产业群,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遴选推荐广青金属参与2024年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主企业并成功入选,正在培育鸿丰小刀成为链主企业,大力开展学徒制培训、技培生培训,为产业培养储备技能人才。同时,鼓励阳江核电、阳春新钢铁、广青金属等重点企业开展特级技师评聘,推动阳江技师学院成功入选广东省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之一。
我市还推动技工教育扩容提质,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落实员工制家政企业补贴政策,积极推荐省级“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申报和基层服务站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建成1家国家级和8家省级培训基地、4家省级大师工作室、29家职业培训机构;整合建成“1+5+46+4”的市、县、镇、村四级人才驿站,不断夯实培训基础,提升培训服务能力。
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市开展五金刀剪与合金材料项目制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4122人次,加大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开展电子商务、电商直播带货等农村电商培训1350人次,不断提升农村电商培训质效。全市共开展“三项工程”相关工种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140人次,全市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0813人次,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机制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认真贯彻落实省提出养老保险提质增效工作目标,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累计新增参保24104人,居保转职保12588人,累计新参保人数共36692人,完成2024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提质增效任务的129.14%;居保提高缴费档次共4993人。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4.54万人(含领取待遇人数41.1万人),为符合条件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共50213人。
社银合作是推进社保“镇村通”工程的有效路径,在2024年8月13日召开的全市社保“镇村通”工程社银合作推进会上,市社保部门与我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广发银行、阳江农商银行、阳春农商银行以及阳西农商银行等9家合作银行签订《合作银行经办社会保险业务协议》,我市社保“镇村通”银行服务网点由原来的81个扩充到163个。
银行经办业务包括10项社保卡业务,以及城乡居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业务和企业待遇业务、工伤保险待遇等30项业务指导目录,把社保服务事项延伸至银行将有效补充我市社保服务经办力量,解决片区服务人口多、经办业务量大的民生难题,真正实现“社保业务就近办”,满足群众“门口可办”“多点可办”的需求,形成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多方积极参与的社保经办服务机制,着力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社保便民服务圈”。
实施社保“镇村通”工程是我市人社部门发挥职能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服务“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该项工程自2023年8月在我市启动实施以来,我市社保经办机构以“破解社保服务城乡区域分布不平衡”为主攻方向,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实现服务网点提质扩容,提升社保服务便利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截至2024年底,我市6个县(市、区)、48个乡镇(街道)、841个乡村(社区)实现城乡居保“柜台办”“自助办”全覆盖。
强化人事人才队伍建设
激发城乡创业创新活力
2024年以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围绕阳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需求实际,不断完善人才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营造“近悦远来、成就人才”的环境,在推动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上积极作为。
我市以推动创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博士工作站人才服务平台功能。聚焦农业和制造业,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以企业为载体,引导高层次人才到县、到镇、到村精准服务,极大提高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度和成果转化率,成为县镇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推力。
2024年,我市再添10家省级博士工作站。此次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的企事业单位,除一家市直单位外,其他均分布在各县(市、区),其中江城区、阳东区、阳西县和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分别有2家,阳春市有1家。截至目前,全市省级博士工作站共有52家,分布在县区的有46家,占比88.5%,招收博士人才250多名。大部分企业长期扎根镇村,有力助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我市还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招募220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引才育才和服务人才平台作用,采用市、县、镇三级建站模式,推进人才驿站项目建设。全市已建成市级人才驿站1个、县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5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46个、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4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基层服务基地(点)69个,推动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发展。我市人才驿站连续六年在全省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2024年以来,我市赴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南方人才市场等地开展事业单位招才引智17次,共为我市引进了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473人。同时,聚焦两大支柱产业——千亿级合金材料和500亿级五金刀剪产业,通过搭建各类平台,主动拓宽渠道,组织重点科研机构和企业赴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开展产业人才引进活动。
此外,我市还严格执行卫生、教育、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基层职称倾斜政策落地落实。落实基层一线农业技术人才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连续从事农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可不受学历、资历条件限制申报高级职称的政策;落实在革命老区连续工作满4年以上人员,申报中高级职称的,资历年限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减1年等政策。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各级人社部门还积极找准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推动人才入县下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领域的突破口,培育了一批反映地方特色、体现人社亮点的标志性成果,挖掘出“县域得发展、群众得实惠”13个典型案例,分批上报省人社厅及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其中有2个案例被省人社厅列为重点典型案例推广宣传,还有多个案例在省市内部工作信息及新媒体平台采用刊登,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