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红十字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重要论述和红十字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主义救助领域的助手作用,经常深入基层,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强化政治引领
全市红十字工作
迈出新步伐
市红十字会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以创建模范机关为工作抓手,积极推进红十字会改革。
在两次改革中,我市先后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阳江市红十字会改革工作方案》。市县两级红十字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全市44个镇(街道)成立了红十字会,市红十字会在全国率先探索设立监事会,阳春市红十字会2019年在全省县级红十字会中率先设立了党组,全市4个县(市、区)各建成1个博爱家园,其中阳西县儒洞社区博爱家园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评为“2020年全国红十字模范城乡社区”,是全省三个被评单位之一,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国得到推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红十字系统迅速行动,共募集款物2831.77万元,其中市本级红十字会募集款物2071.31万元(捐款1607.79万元、物资折算资金463.52万元),为我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市红十字会组织志愿者1000多人次参与疫情防控行动,服务时数累计达3000多小时。市红十字志愿者协会先后荣获“2020年度阳江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21年度阳江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红十字会工作者吴明朗荣获“中国红十字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志愿者黄秀芬荣获“中国红十字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志愿者”。
创新工作模式
“三救三献”工作有新提升
2014年12月,市红十字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把传统“三救三献”核心业务分别设计成“博爱送万家”“情暖夕阳”“圆梦之家”“爱心桥”“雏鹰展翅”“人道关艾”“心灵阳光”“救在身边”“生命礼物”“水上红鹰”等10个公益项目,通过“互联网+公益”筹款、爱心单位捐款、红十字募捐箱善款、社会募捐等模式,共筹集了3609.01万元善款,救助困难群众3.5万多人次。
2016年“圆梦之家”项目荣获“益苗计划”广东志愿服务大赛省级培育项目,“圆梦之家·七彩假期”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人道关艾”项目荣获阳江市社会管理“十大创新项目”。
2017年建成阳江市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2018年在海陵岛5A级景区组建了集“游泳、救生、救护”技能于一体的阳江市红十字水上救援大队;2020年建成我市首个、广东省第7个5A级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红十字救护站。
建立稳定的市红十字“三献”志愿者队伍,与市中心血站合作设立了5个流动献血站和造血干细胞留样点,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工作任务。十年来,全市共完成造血干细胞动员入库留样2281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成功捐献25人,器官成功捐献185例,器官捐献志愿登记1100人。多年来,阳江市工作站连续被省管理中心评为“年度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优质工作站”。
探索“数字公益”
筹资渠道有新途径
2018年我市在全省红十字系统首次成功上线腾讯“99公益日”公益平台,共动员3.2万人次参与捐款,筹得57万元,在腾讯广东家乡公益参与人次和筹款总额指标中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名。2019年至2022年“99公益日”期间,又动员18.48万人次参与捐款,筹得260.55万元,参与人次和筹款总额均位列全省前列,是全省红十字系统动员力度最大、筹款金额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网络众筹公益项目,得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省红十字会和腾讯公益平台的高度认可。
2020年10月,市红十字会在全省率先建成首个“数字红会”综合服务平台。把实体红十字会组织搬上网,实现红十字会核心业务网上全流程申办,全程数据透明可溯、操作简便,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解决了红十字会业务闭环问题,增强了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上线短短几个月,就接收到捐赠款物92笔30多万元。
2020年12月,阳江“数字红会”的建设经验得到了省红十字会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红十字系统推广借鉴,明确把建设“网上红十字会”作为2021年度重要工作加以推进;2021年5月,市红十字会被邀请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并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举行的互联网筹款工作交流会上,介绍了阳江“数字红会”建设和应用情况,为全省和全国推进“网上红十字会”建设提供了阳江经验和借鉴。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