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市教育局:种田、栽培、买菜……今秋起,劳动课成为中小学独立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实”功夫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盘聪颖 时间:2022-10-12 11:09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今秋开学,劳动课列入了我市各中小学新学期课程表中。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各中小学已按照要求独立开设劳动必修课。

  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劳动教育面临着新挑战,我市中小学校如何落实劳动课程标准?又如何做到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中小学校。

  

  小课堂上出“实”内容

  劳动课是什么样子的?“来我们摊位买菜!”“我们这儿的蔬菜便宜又新鲜”“胡萝卜2元一斤”……在阳江二中附小的一节五年级劳动课堂上,小小的教室变成了菜市场,课桌上摆满了青菜、胡萝卜、青瓜、苹果等蔬果,几名同学正拿着购物清单买菜,坐在摊位上的同学则化身摊贩老板,同学们或在一来一回地讨价还价,或仔细地拿起蔬果挑选、称重,吆喝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活跃。这是记者日前走进阳江二中附小看到的上课场景,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为《买菜的学问》,老师从空间设计、课桌椅摆放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并提前派发了导学案,同学们课前需先了解家人的饮食喜好、食物禁忌搭配并拟好购物清单等,课堂上与老师围绕“如何花钱少又吃得好”“去哪里买菜”“购买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如何识别蔬菜的新鲜度”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学习,课后还要完成评价反思、列举买菜小技巧、写劳动小结等内容。

  一节精彩的劳动课堂背后,离不开学校的重视与布局,我市多家学校均对此展开了相关探索。上学期,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选取了部分班级“试水”,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劳动课。该校办公室副主任黄义敏表示,劳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四大版块:一是帮助学生了解柴米油盐、茶杯如何清洗等生活常识;二是学习农作物种植知识,让学生自主观察豆芽、小葱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三是学会使用钳子、剪刀等工具;四是掌握使用和清理家中小型家电的方法。“那个月的劳动课教学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和效果,为这个学期落实好新课标、提升劳动课育人价值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黄义敏总结,建立完善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是避免劳动课流于形式主义的关键,如学生完成“煮一道拿手的菜”这一家庭劳动作业时,需要详细记录下买菜、煮菜等每个步骤的过程,再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进行分享,大家一起评价这道菜式的做法正确与否,引导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得到反馈、收获经验。

  小基地种出“大精彩”

  如何让劳动课堂“活”起来?在新课标落地前,我市不少中小学校已经开始书写劳动教育的答卷,打造劳动基地先行先试劳动课教学实践。早在去年,江城一小对学校的8块空地完成了清理和改造,成为该校的“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并让四年级学生“承包”打理,定时浇花、施肥、松土、浇水等。“经过一年的劳作,玉米、香麦菜、红苋菜等农作物相继长出,形成了校园内一道别致且美丽的风景。”该校副校长蔡晓静表示,今年打算优化劳动基地建设,开拓成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场所,以及举办丰收节等活动,让同学们在劳动中了解传统文化和享受丰收的喜悦。

  从“纸上谈兵”到“挥锄下地”,劳动基地为学生创设了劳动教育新课堂。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阳江二中附小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创造空间,于2021年与奕垌小学共建起“农趣园”劳动基地,并纳入阳江二中附小劳动课体系一部分。今年4月,阳江二中附小首批学生走进“农趣园”,开展了第一次劳动实践活动。除草整地、挖坑播种、培土浇水……在老师的讲解和带领下,学生们相互协助、分工合作,将一颗颗种子撒进土壤,种下紫苏、豆子和番薯等农作物。

  “那是玉米!”“花生原来是长在地里的!”“有四季豆!”……今年5月27日,阳江二中附小再次组织四年级学生到“农趣园”开展第二次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先跟着老师的脚步有序地参观了“农趣园”里的农作物,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习性、特点后,开始各自忙活起来,有的拎着小桶捡起拔出的小草,有的正挥锹铲土,有的给农作物施肥,园内一片欢声笑语。该校学生李堃达回忆,尽管老师已经提前在课上讲过拔草、使用农具等方面的知识,但体验农耕劳作后,发现这些劳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他在此趟旅程中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学习了农作物的相关知识。

  “劳动基地是延伸学科教学活动、拓展校本课程的渠道之一,我校每个学期都会安排学生前往‘农趣园’。”该校教导副主任雷淑贤介绍,该校以“农趣园”劳动基地为依托,让劳动教育“活”起来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并在其中学习种植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劳动教育为学校生活添色彩

  青翠欲滴的盆栽植物,姿态各异的花朵……走在江城十三小的校园走廊上,芬芳扑鼻,各班教室门口摆放着的各类绿色植物,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该校校长雷月香表示,为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该校在教学楼的走廊上都放置了绿植盆栽,并实施班级责任制度,归纳为班务劳动的一部分,让学生有意识地养护盆栽植物。

  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的教室内外也不乏盆栽绿植的身影,校园环境因有了绿意的点缀而富含生机,吸引了学生们纷纷趁着课余时间打理或观察植物。黄义敏介绍,该校设计了“小活动大德育”实践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融合劳动教育、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和进行生活教育,通过课后家务、习俗文化、种植制作等活动,建立劳动与学科学习之间的联系,让劳动教育渗透入学生生活中的每一部分。比如,在作业设计方面,有母亲节帮妈妈按摩、做家务,植树节为学校种植一棵小树苗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到商场购物或菜市场买菜时运用数学知识,在美术课上带领学生制作纸艺、剪纸、黏土等传统工艺,在体育课上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收纳体育器材等。

  市实验小学则在去年开展了“劳动技能和职业体验进课堂”活动,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家校共育为劳动教育添彩赋能。那次活动,该校邀请了有不同劳动技能和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授课,在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中,学生们跳出书本,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如何预防常见的疾病”“气象工作者的一天”等知识,以及做饭、烘焙、种植、剪纸等劳动技能。该校教导处副主任张淑娴表示,目前该校的劳动课堂以两种形式开展,一是按照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劳动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二是构建“家庭+活动+学校”模式,通过举办劳动比赛、实践操作活动等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之中。

  持续探索劳动课教学新方向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不少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铺开劳动课程且做到“落地有声”目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难题。“如果全校学生同时参与劳动实践,将会涉及场地、安全、师资等方面的问题。”黄义敏表示,下一步,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会根据劳动课校本教材和新课标完善教学体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增多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市实验小学同样受到条件限制,暂时不能开设劳动基地和劳动课场室。“我校当前的劳动课程更偏向于理论的教学,学生只能回家实践,老师难以实时监管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张淑娴表示,该校打算聘请各个专业领域的家长作为校外辅导员,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优势,项目化、系统化地开展劳动课。此外,还会定期开展劳动比赛,创立劳动技能闯关、劳动知识问答等有趣的考核方式,让劳动课更加精彩。

  阳江二中附小则围绕拓展劳动基地的教育影响空间进行探索,针对评价体系单一、劳动基地使用频率不高等问题,将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种植计划,活用劳动基地探索多学科融合之路,如语文课让学生到劳动基地观察及写作文,科学课让学生深入劳动基地识别植物,美术课带领学生到劳动基地开展写生活动等。

  该怎样上好劳动课?在雷淑贤看来,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强、注重生活化的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好劳动课不能脱离实践,建议要以学生为主,多让学生观察、发现、分享、互相监督。而老师也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眼光从办公室、教室投向课间十分钟、田间地头,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劳动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努力向实践型和研究型教师迈进。

  黄义敏则认为,劳动课的意义在于增强孩子的劳动观念,引导孩子崇尚和尊重劳动。“有学生曾向我分享,以前看见环卫工人会下意识地产生厌恶情绪。在参与一次劳动实践活动后,他体会到了环卫工人工作的辛苦,明白任何职业都值得被尊重。从此,他会主动打包好垃圾,等待环卫工人上门收垃圾并送去温暖的问候。”黄义敏说。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