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已经一周年。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成效初显,课后服务治理全面提升,作业管理精细规范,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负担有效减轻,“双减”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双减”之下,学生和家长们的感受如何?我市学校有何新面貌?近日,本报记者聚焦群众关心的问题,深入我市部分中小学校走访调查,采访了部分校长、老师、学生、家长,了解“双减”落地一年的“阳江答卷”和其中的“加”“减”之道。
学生
可以腾出时间
提升综合素质
一直以来,中小学生课业“包袱”沉重,“抢跑文化”“超前教育” “培训乱象”等成为基础教育之痛。近日,记者就“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的成效,向多个小学、初中的家长群发放了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567份,有80.6%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作业负担减轻了;86.95%的家长表示,“双减”以来,孩子没有参加学科类补习。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见,学生减负效果明显。
“以前,放学回家的时间几乎都用于做作业,现在大部分作业可以在学校里完成,晚上写作业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每晚10点之前就可以上床睡觉。”江城十三小五年级学生陈琳陶说,“双减”后,她多了许多和爸妈交流、拓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市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家长黎女士也表示,“双减”之前,孩子经常写作业到晚上11点,家长也要跟着“陪写”。而“双减”后,孩子的作业量明显减少,现在晚上8点多就可以完成作业,孩子和家长的负担都减轻了不少,偶尔还会趁着周末带孩子到乡村游玩或参观红色展馆。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是“双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在作业管理方面,全市各义务教育学校一年以来的作业质量有所提升,取得初步效果;在课后服务方面,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65所,应开展课后服务学校193所,已开展课后服务学校193所,达到全覆盖。参与课后服务学生150834人,参与率65.41%,做到有需求学生全覆盖,所有学校执行课后服务“5+2”模式。“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共有12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暂停、转型或注销,压减比例为100%。
为让课后作业更丰富有效,在作业布置上,我市中小学校各显神通。江城区国际城实验小学积极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合理布置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鼓励布置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语文作业有跟爸妈分享故事,英语作业有学唱英文歌,数学作业有24点游戏,还有洗碗、洗衣服等劳动作业,跳绳、仰卧起坐等体育作业,变废为宝、制作手抄报等手工作业……”该校四年级学生敖铭芯说,“双减”后,作业形式和内容愈加丰富,逐渐成为了她生活中的“调味品”。
家长
焦虑缓解亲子关系改善
“‘双减’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增多了,可以利用孩子‘减’出来的时间一起做运动、聊天,学校布置的亲子作业也能有效促进亲子关系。”吴女士是一名“二娃”妈妈,大儿子正在读初一,小女儿上小学六年级,她表示,“双减”后,她的教育理念有所转变,从以前的“唯成绩论”,到现在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等方面,孩子的课余生活不再沉浸在“题海”、奔波于各类补习班,而是根据孩子的意愿适当安排艺体类课程,她给儿子报了羽毛球和游泳兴趣班,给女儿报了拉丁舞兴趣班,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此外,她在周末还会带孩子到书店买书或图书馆借书,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像吴女士一样,在“双减”背景下主动转变教育思想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双减”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更多机会。在调查问卷中“对孩子教育方面的焦虑缓解了吗”一栏,13.05%的家长认为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36.51%的家长表示“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还有接近5成的家长认为“有些迷茫”或“没有缓解”,其中“担心孩子成绩下降,跟不上学习进度”“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身边仍然存有教育‘内卷’现象”是引发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
“对于一些成绩好、自律性强的孩子来说,‘双减’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但对于一些自律性差、做事拖延懒散的孩子来说,减少作业量、不上补习班会让他们在赛道上越跑越慢。”家长王女士向记者诉说了她的焦虑。家长罗女士也表示,升学压力与日俱增,当前的教育环境并不能让她停止“鸡娃”。“我的孩子现在读小学一年级,除了篮球兴趣班之外,我还给他报了英语阅读班。尽管平时没有书面作业,但是我会买练习册,让他在课余之时做一些基础练习,一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作业的自觉性,二是我认为孩子不抓住课余时间学习,会很难提高学习成绩。”罗女士说。
学校
减负提质逐步探索新路子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让学生在校内学得足、学得饱是为教育做“加法”的关键。对此,我市各中小学校立足“减负提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等方面均作出了探索。江城十三小校长雷月香表示,“双减”后,该校不断丰富学校课程内涵,运用“学科+”教学模式,做到三个“强化”:强化课堂常规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强化“学练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学科融合”,提升学习兴趣。
记者日前走进江城十三小四年级的一节英语课堂看到,老师通过各类有趣的课堂游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参与,或戴上扮演的动物面具玩起了“小剧场”,或开动脑筋将黑板上的英文字母拼凑成英语单词。“以前的课堂多是老师在讲台上讲,现在老师会设计很多课堂游戏,比如语文课会让我们猜谜语,英语课表演话剧,数学课做九宫格、数独等游戏,现在上课越来越有趣了。”该班学生陈倚莹说。
除了课堂上的“增”,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也上了新台阶。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落实课后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很多学校推出“基本服务+拓展服务”服务模式,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项目的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双减”落地后,江城区国际城实验小学选择全面开设兴趣课程,在设有28个班级兴趣班的基础上,引进第三方公益性机构,开展围棋、机器人制作、3D硬笔书法、陶艺等12个校级兴趣班,共吸引了700名学生参与。
阳西县丹江小学同样引入了社会资源,开展“艺术特色”公益课堂,并与阳西县文联合作,成立“文艺进校园” 志愿者服务基地,携手全县各艺术家协会开展文艺志愿者进校园活动,以及开设艺术特色课程,上学期参与文艺公益课堂活动的学生达400余人次。
阳春市兴华小学则有趣味体育、篮球、足球、合唱、古筝、街舞、阅读、户外劳动等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基本满足学生每周选择参加1次兴趣项目的需求。
我市各校课后服务百花齐放,也相应地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老师中,多位老师表示,目前的工作量和教学压力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双减’后,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了,这也有利于我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作业布置、设计课堂问题等方面实施针对性教学。”江城十三小五年级语文老师冯友花说。
未来
继续落细落实“双减”政策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针对“双减”工作,目前主要问题有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后服务质量不高、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难度大、家庭教育观念有待提高,我市教师结构性缺员、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作业不多、课后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等情况仍然比较突出。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会从以下几方面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落细落实:一是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压实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常规管理的常态化检查,制定市级教学质量监测常态化机制,加大名校长、名教师、名教研员引进力度,建立校长和教师的培养、考核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强作业管理,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化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基础性作业。三是部门联动落实保障,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在教师培训、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快建立我市校内课后服务财政性保障长效机制、制定课后服务代收费指导性意见、引进第三方开展课后服务的指导性意见,各级政府尽快推进学校饭堂、午休室等课后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和常态化督导检查,持续抓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四是家校协同,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五是落实保障,关心爱护教师,统筹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