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苗池检查禾虫生长情况时,陈兴汉俯下身子,一点点拨动泥土,仔细察看并笑称:这些“小虫子”就是自己的“大事业”。
由于常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和实验,陈兴汉的脸庞已晒得黝黑,乍看上去像足了一位地道的农民,完全联想不到他高校教授的身份。
2005年,陈兴汉从中山大学海洋生物学硕士毕业后,来到阳江职院教授水产养殖技术,开启了自己教学与科研之路。
16年来,他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通过科研实现了自己的专业价值,让阳江禾虫人工育苗技术从无到有,并一步步壮大科研队伍,让科学助力农户增收,带动乡村振兴。
禾虫育苗从无到有
陈兴汉是湖北恩施人,刚来阳江时,他还从未听说过禾虫。在一次与朋友闲聊时,得知禾虫是一道昂贵的美味,而且只有野生繁殖,没有人工养殖。这引起了陈兴汉浓厚的兴趣:为什么禾虫不能人工育苗,进而开展大规模人工养殖呢?
在那之后,他经常关注有关禾虫的资料。“当时阳江没有禾虫苗的开口饵料和中间培育阶段饲料,所以无法实现人工育苗。”陈兴汉得出这一结论后,便抱着“做阳江禾虫人工育苗第一人”的信念,开启了漫长的科研之路。
刚起步时,陈兴汉常常弄得一身泥。为了节省经费,他在阳东区雅韶镇租了一小块滩涂地搞科研。那里交通不便、环境艰苦,一下雨摩托车就会陷进泥坑,寸步难行。
除了经费问题,没有正规的科研团队也让他很头疼。“刚开始我是‘光杆司令’,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陈兴汉说,当时阳江上半年没有禾虫苗,他经常下午1点开车到广西钦州拿苗,赶回阳江时,已是凌晨4点多。还没来得及休息,他又要抓紧完成禾虫苗的催产、孵化等工作。
从2012年研究禾虫开始,陈兴汉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从失败的阴影走出之后,他又能重新燃起希望,投入到下一次实验。他说,科研是一个不断总结失败的过程,每失败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经过无数次失败、总结、再实验,2018年,他终于通过实施精准淡化程序,研发出禾虫的开口饵料和中间培育阶段的饲料,成功实现禾虫的工厂化人工育苗,让禾虫养殖产业突破了季节性强、成活率低和产量低的瓶颈,亩产收益有了很大提升。同时,通过精准淡化程序,禾虫变得适宜在淡水生长,实现了内陆山区稻田养殖禾虫的重大模式创新。
他也如愿成为“阳江禾虫人工育苗的第一人”。
“光杆司令”建成“正规军”
说起为什么选择来阳江投身水产养殖,陈兴汉的想法清晰且坚定:“我的定位是基层,希望到水产养殖基础好的地方,做应用型研究,阳江这个地方就不错,对于水产养殖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陈兴汉能成为阳江禾虫人工育苗及养殖第一人,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离不开阳江对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在陈兴汉屡试屡败之际,阳江职院成为他坚强的后盾,鼓励他放开手脚,开展教学改革,并支持他成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第一任负责人,组建团队开展科学研究。2013年,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陈兴汉所在的团队成功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争取到了150万元的科研经费,解决了水产养殖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
如今,陈兴汉研究水产养殖的团队已从当初的孤身一人,发展成为拥有5位博士、3位硕士的“正规军”。省教育厅和市科技局也把他的禾虫研究基地,分别列为广东高校海洋河口特色水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阳江市海洋河口渔业资源保护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支持他推广禾虫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人才是地方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陈兴汉认为,政府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自上而下搭建聚才平台,让科研工作者在阳江“找得到事业,遇得到伙伴,看得到前景,能实现自身价值”。陈兴汉坦言,这也是他选择阳江的主要原因。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