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市气象局:阳江市气象工作者以诗歌形式推送天气预报信息
把四季天气化作诗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陈海涛 时间:2022-05-06 09:28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阳江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4月初做客CCTV-4中文国际频道《鲁健访谈》栏目时,主持人分享过他的一首诗:“晕生前夜月朦胧,晨起鹅毛白絮浓。雪欲融时天更冷,热心却与麦心同。”曾庆存院士在这首诗里,描述了四季节气的变化。曾庆存院士是我国气象学界的泰斗,素有“诗人科学家”之称。

  在曾庆存院士的家乡——阳江,有一群年轻的气象工作者从2020年开始每天写诗,将天气预报藏在诗句里,推送给市民。慢慢地,这些蕴含天气信息的诗词因其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积攒了一批“忠实粉丝”。有读者每天都关注天气信息,就为了读一读那里面的诗句。

  

  理科生的浪漫,把天气预报写进诗歌

  近年来,市气象局尝试转变服务思维,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平台,扩大气象信息传播面,给市民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从2020年起,市气象局(即市气象台)5名天气预报员成立气象服务组,以诗歌形式编辑天气信息,向社会公众提供气象服务。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黄小丹是其中一名组员。黄小丹2004年6月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毕业后,同年8月进入市气象局工作。18年来,她一直从事天气预报服务工作,是一名天气预报员。

  不同于古时的“看云识天气”,现在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是用数值预报模式计算出来的。据预报员们介绍,数值预报模式是使用大气运动方程建立的数值模式,按时间顺序来计算不同高度全球各处气象要素的值。这个过程计算量巨大,需借助超级计算机来进行。

  但天气形势时刻在变化,也就是数值模式的初始状态也时刻变化,小数点后一个数字的变动都可能会让模式计算结果由一场小雨变成大雨,因此各个模式的预报结果发散度很大。这时,计算机得出的数值预报需要预报员凭借丰富的经验进行人工订正,才能更准确。

  以前,黄小丹每天刷着雷达、卫星云图,盯着计算机里的数值预报,预测天气。如今,她要根据天气“写诗”。黄小丹说,分析天气实况时,需要“理科生”一丝不苟的理性思维,现在要把天气写进诗词里,又掺杂了些许“文科生”的诗意浪漫。

  “我一般是根据天气实况写诗,不会因为写诗而变得感性,感性的是殷宏南。”黄小丹笑着说。殷宏南来自内蒙古,200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市气象局工作,在气象观测岗位干了14年后,一年前调至气象服务岗位。他说自己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心情、心境编辑天气预报信息。同事们常常调侃他说:“那些豪迈的,直抒胸臆的,一看就是宏南写的诗。”此外,1999年出生的年轻小伙梁伟豪作为生力军,去年也加入这支“气象写诗”队伍,为读者提供更接地气的天气信息服务。

  

  反复斟酌字句,考究气象信息准确性

  热难消——天公已然嫌晴长,唤云遮日缀疏雨。奈何太阳归心重,急忙破云复生辉。

  天干物燥,谨防山火——北风定“晴”,一往而深;秋穹不“雨”,一碧如洗;水汽缺“湿”, 一点即“燃”。

  开渔有雨——百舸开渔出漠阳,鱼肥虾美蟹膏香,偶遇风雨燕不落,沙细浪白酒一觞。

  开学啦——开学期已至,神兽将归笼,阳光风雨送,书山有路行。

  黄小丹他们写的诗句里,有四季更替、冷暖变化,有暖心提醒,还有专业科普。黄小丹说,他们原本是一群理科生,和数字打交道,如今面对编辑天气信息的文字工作,不仅要准确地表达天气信息,还要斟酌字句构思诗句,既想表达得有趣生动、通俗易懂,又希望体现出诗词的美感来,因此平日里必须要加强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一开始,气象服务组的预报员们编辑天气预报信息时,首先在意所写的诗词是否对仗,之后慢慢会考虑平仄、押韵等,同时斟酌诗句的用词是否准确。有时候,他们会反复推敲一个字,就为了确保表达的天气信息准确。

  去年12月8日,天气持续晴朗。当天预报员编写的天气诗句名为《不了“晴”》——晌听穿林吹叶声,暮看余晖染天橘。何妨山头迎斜照,不将岁月话枯荣。这是黄小丹看苏轼的《定风波》有感所写。其中,“暮看余晖染天橘”中为何用“橘”而不用“橙”。黄小丹说,那段时间,市区天空的晚霞绚烂,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橘味晚霞令人治愈”,因此结合当时情境,用“橘”字更贴合。

  3月23日,我市迎来一场春雨。当天,市气象台推送的天气预报信息中,包括这首诗——春雷一声扰蛰虫,时雨涤尘润东风,小城寻梦飞花散,难辨凡尘碧瑶宫。发布信息前,黄小丹、殷宏南等人商量后,最终决定将原句中的“细雨涤尘润东风”改为“时雨涤尘润东风”。一字之差,只因当时预测的天气实况并不是“细雨”,而是一场缓解旱情的及时雨。

  预报员们写诗,并不是每一次都有灵感,因此也常有焦虑的时候。不过,一旦碰撞出灵感来,又会让人激动不已。一次雷雨天,殷宏南在工作群里发了一首提醒大家打雷时不要靠近栏杆的诗。黄小丹看见信息,不知怎的,想起了她钟爱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别号“稼轩”),便调皮地回复了一句:“辛稼轩:我偏要把栏杆拍遍。”

  这来源于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次日,殷宏南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事主题,写下了“乡村秋景海天蓝,鱼肥酒美思稼轩,若逢盛景如今日,何须登临拍栏杆”的诗句,推出当天的天气预报。

  对此,殷宏南感慨,公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而且对预报精细化服务的需求也是在日益增长,“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我们预报员不仅要提高预报的精准度、精细化程度,还要考虑将预报信息更有效地传达出去,因此需要不断地学习”。

  

  获得群众认可,今后将继续诗写气象

  阳江时常经受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气象信息能够为交通、能源、金融等行业提供决策依据,因而,气象部门会针对各行业需求提供定制式气象服务,以保障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

  “当一般的区域性天气服务无法满足一些企业的生产要求时,我们会提供定制式的气象服务。”殷宏南说,对于公众性的气象服务,我们预测到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会发布最低等级的暴雨蓝色预警。但对于核电站来说,如果降雨达到30毫米就要启动防洪工作。盐场也会更加关注降雨,而风电企业则更关注海浪和风力的大小。

  黄小丹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天气预报精细化和精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会质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黄小丹对此解释道,阳江位于亚热带低纬度地区,受到影响的天气系统多且复杂,尤其是一些小尺度的天气系统较多,从而影响预测结果。

  “打个比方,气象工作者利用目前所有的天气探测设备、探测手段织成一张网,来捕捉各类天气系统,作为预测天气的依据。”黄小丹指出,大尺度的天气系统如台风、暴雨、冷空气等如同“大鱼”,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如局地暴雨就似“小鱼”。目前,这张网能轻易捕捉到“大鱼”,但由于密度不够,总会出现漏网的“小鱼”。对于这些“小鱼”,我们无法确定它到底在什么地方出现,只能给出局部暴雨的天气预报,这时常会给市民造成预报不准确的印象。

  黄小丹说,提升预报准确性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预报技术和能力是逐年提升的,只是还有很多问题目前不能解决,但我们一直在追求准确的路上不断进步。

  一年四季,天气总有不安分的时候。冬春季节冷空气频繁,夏日强对流天气高发,秋季天气干燥森林火险高。晴时担心空气污染物扩散问题,雨时留意海陆交通安全,冷时提醒添衣保暖,热时叮嘱注意防暑,预报员们为此“操碎了心”。“每当工作很累的时候,听到市民反馈说‘每天都很期待气象诗词’‘起床第一眼就是看阳江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出行、穿衣’,这更坚定了我们选择从事气象专业的初心,今后也将继续诗写气象。”他们说。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