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我国34个教师节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阐述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阳江市委市政府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全力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上半年,我市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在不断巩固教育创强成果的基础上,我市于2016年下半年起全面启动推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围绕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前教育扩容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等十大教育工程,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综合实力。
目前,我市江城区、阳东区、阳春市和阳西县4个县(市、区)获得“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称号,实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全覆盖。今年9月,我市成功获得“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光荣称号,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批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的四个地级市之一。
固本强基 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推进依法办学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我市不断强化中小学校党建、法制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确保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市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建设,理顺中小学校党组织管理体制,配强中小学校党支部书记,强化党建工作责任,进一步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确保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中小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各中小学采用“一校一聘、校聘校用”或“多校共聘、县聘校用”的形式聘请法律顾问。加快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办学的能力和法治化管理水平,为促进我市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全市有219所中小学校被认定为省级依法治校达标学校,占我市中小学校的80%,其中129所中小学校被评为“阳江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8所中小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科学谋划 切实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切实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包括在工作布局上优先列入、事业发展上优先排序、规划建设上优先安排、财政投入上优先保证、教师待遇上优先落实、政策环境上优先保障,保证阳江教育快速发展。圆满完成《阳江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落实《阳江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阳江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实施方案》,顺利完成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和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目标,统筹引领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金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等各方面工作,推动阳江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加大投入 为实施教育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
阳江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履行教育职责,持续加大教育人、财、物的投入,筑牢夯实我市教育发展基础,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刚性保障。市和各县(市、区)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供持续动力。全市教育经费保障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有力支撑和推动了全市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
2012年至2015年, 创建教育强市,全市教育累计投入18亿元,围绕学校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狠下功夫,使学校环境焕然一新,学生有了更加舒适和亮丽的学习环境。2016年到2018年,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建设,全市教育累计投, 15.4亿元,重点对学校设备设施、信息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升级改造,包括新建校舍、新增常规仪器设备、新增教学平台、新增教师办公电脑等。同时,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学校,不断推动教育新发展。
优化结构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
按照“师德为首、能力为重、结构为优”要求,深入实施“强师工程”,促使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共有专任教师33657人,围绕“强师工程”的总目标,一是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年9月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 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培养培训补助资金4000多万元,使6000余名教师达到高一层次学历水平。三是加强教师校长培训力度,每年骨干教师培训占教师队伍总数的比例超过15%,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学时任务的比例均达到95%以上。四是试点委托公费定向培养,从2018年开始委托省内师范院校定向培养本专科师范生181名、教育硕士19名,学生毕业后到我市乡镇及乡镇以下农村公办学校任教,解决农村学校体音美等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五是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县域内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六是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开展两年一周期的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养对象培训项目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项目,培养建设一支理念先进、实绩卓著、示范引领的专家型教师队伍。
全市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达到49人,获得省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教师达到448人,在职特级教师达到36人。
铸造特色 深入发掘内涵特色促进质量提升
我市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普及水平有效提升。以建设现代化学校为目标,以创建特色学校为重点,我市同步大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校长参加多次学校文化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特色学校建设的先进经验,每个县(市、区)重点支持10所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建设示范窗口,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示范带动其他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2018年9月,我市对学校文化建设特色项目进行评选,全市共22所学校获得奖励。目前,我市学校文化建设初见成效,涌现出了一批文化校园、特色学校,如阳东区合山镇中心小学“书香校园”特色、那龙学校田园特色,阳春市春洲小学的如春文化、春城街道第一小学的书香墨韵特色,阳西县第一小学的足球特色、方正小学启蒙养正教育特色等,其中阳春市春洲小学获得第一届广东省文明校园称号,初步呈现了全市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形成了“一校一品牌”的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格局。
扩容提质 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编制未来5年幼儿园建设专项规划,到2022年全市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8万个,扩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全市100%镇(街道)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镇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66%,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2.78%。二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启动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编制我市未来五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当前城镇学位供给不足的矛盾。2018年,我市启动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55所,新增学位45940个。三是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内涵发展,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5所,省一级1所,市一级7所,优质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占比达100%,等级学校全覆盖。普通高考成绩逐年稳步提升,2019年高考取得了更大的成绩,总上线17230人,比上年增加3048人,其中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4人。四是打造职业教育培养新模式,建成粤德合作阳江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率先在全国推行“双元制”园区化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完成阳江一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推动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市每年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近万人,近三年就业率达98%以上,年培训转移就业8000多人,有效服务“双转移”战略。五是深入实施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全市建设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特殊教育幼儿园,实现3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建有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8.72%,达省规划目标值。六是推动高等教育扩容提质,鼓励和扶持辖区内高校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快车道,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办学实力不断提升。2019年,我市启动建设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规划总投入28.2亿元,预计2021年完成第一期建设并招生,将结束我市无本科高校的历史,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综合竞争力。
促进公平 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助力脱贫攻坚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力打好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组合拳”,突出学生资助工作的政治责任,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总体目标,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基本要求,以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重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多形式全方位深入宣传国家扶贫战略和资助政策,持续拓宽资助渠道,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都有平等接受教育机会,有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提升学生资助水平,助力脱贫攻坚,教育精准资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
2016年至2018年共筹集近1700万元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进行资助,惠及学生达1200多人。2019年,全市教育精准资助困难学生76399人,发放金额1.24亿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有困难的学生成功办理了3844人,贷款金额3085.562 万元,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顺利完成学业。在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我市位列全省第三,已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位列前位的优异成绩。阳春市教育局获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
共融共通 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现代化
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先后印发了《阳江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和《阳江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启动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基础设施环境提升和完善。通过阳江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第一期工程建设,投入4400多万元,完成全市“三通”建设,目前我市“校校通”已达100%(含教学点),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网络出口带宽均达到500兆以上,农村教学点学校网络出口带宽达100兆以上,实现网络全覆盖和全市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终端比例达100%。二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根据省教厅、省教育技术中心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通过“虚拟影射”建成了阳江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省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共享省级资源平台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我市增添更多优质资源。建成“阳江市平安校园管理平台”,该平台是集通知、校园监控、学生在校管理、教师备授课和家校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阳江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了具有阳江特色的综合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培训,强化学习,提高全市教师、校(园)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