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2年以来,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狠抓任务落实,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严抓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
2022年以来,市民政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及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及时更新修订防控指引和应急预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民政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并更新整理了儿童、养老、救助等民政重点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和应急预案,指导督促各级民政部门抓紧抓严抓实民政领域疫情防控工作。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市民政局通过上门走访排查,摸清低保、特困人员中的重点人群和阳性人员底数。2023年1月,该局联合市慈善会,向我市低保和特困对象免费发放500份“防疫健康礼包”,在春节来临前向他们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爱。
兜牢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2022年9月,市民政局向我市79519名困难群众发放每人1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共795.19万元。当月,《阳江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明确了认定条件、申请审核确认程序、救助措施、监督管理责任等内容。经认定后,救助对象由民政部门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相关职能部门在医疗、教育、住房以及就业等方面提供专项救助。
除此以外,2022年以来,市民政局还通过完善城乡供养标准增长机制、扎实推进特困人员基本照料护理工作、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完善临时救助政策等措施,为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切实提升了困难群众的保障标准。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以社会救助机制体制改革为契机,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坚决兜牢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进一步提升我市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2022年以来,市民政局通过组织开展敬老公益行活动、普法宣传、实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多措并举提升养老水平,让敬老爱老之风深入人心。
近日,市区鸳鸯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热闹非凡,数名年过花甲的乒乓球爱好者动作娴熟地挥动着球拍,书画室里的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周边居住的“老伙计”们排队体验按摩椅……
作为我市社区养老的示范点,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了周边老人们的休闲好去处,持续发挥社区养老功能。此外,在德信华城、中集国际城等小区,老年人也有了自己的“地盘”构建朋友圈,小区内的老人活动中心提供着日间照料、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精神关爱等服务。
与此同时,市民政局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持续提升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当前,市民政局持续实施特困供养机构(敬老院)三年改造提升工程,推动44家敬老院的设施和软件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完成了70家养老机构的消防审验。
持续提高儿童保障水平
2022年,我市召开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扎实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同时,市民政局牵头印发了《阳江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工作制度、职责,细化工作措施。
在加快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工作方面,市民政局积极推进孤残儿童的区域化管理,将孤儿数量少、机构设施差、专业力量弱的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儿童,集中在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养育,让孩子们舒适、愉快成长。2022年3月,阳东区福利院内37名孩子已经前往“新家”——市社会福利院。
近年来,市民政局全方位落实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成立了市、县、镇、村四级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全覆盖建成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点)和配齐镇(街)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进一步兜牢儿童保护网。
有序推进城乡社区治理
2022年,市民政局牵头起草《阳江市贯彻<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印发了《关于贯彻广东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方案》《关于公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第二批)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建设。
市民政局积极推进“一站式”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试点建设,全市12个社区(村)“一站式”综合服务示范试点取得较好成效,并形成《阳江市“一站式”综合服务示范创建成果汇篇》,充分发挥典型经验示范引领作用。
在基层治理工作方面,市民政局围绕党建引领基层自治、乡村治理,通过打造并形成了江城区那蓬村村级议事协商示范点、阳东区智慧乡村+村务管理、海陵区十里银滩社区“党建+物业服务”等基层治理创新探索案例。市民政局还积极组织参加广东省优秀村规民约评选活动,江城区岗列街道对岸村、阳西县上洋镇上洋村、程村镇莲花村、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平冈镇周村等4个村入选广东省优秀村规民约。
推动慈善事业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发展
2022年以来,市民政局开展规范慈善财产投资活动专项行动,印发了《2022年规范慈善财产投资活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运用年检年报方式对本市的14家慈善组织进行了财产审计,全面对慈善组织的慈善财产投资进行自查,确保慈善财产投资活动规范化发展。
在寒潮来临、疫情防控等群众需要帮助的时间节点,市慈善会持续发挥着筹集物资、善款等力量。2022年2月和11月,我市遭遇强冷空气袭击,市慈善会及时开展“善暖鼍城”活动,多方筹集资金,共购置900张御寒棉被,向城乡低保、孤儿和散居特困户、敬老院困难老人送去温暖。
2022年3月,我市发生本土疫情,市民政局联合市慈善会向市公安局及江城区的一线疫情防控人员捐赠一批总价值约为27.6万元的防疫物资,积极助力我市疫情防控工作。
在困难群众需要帮助之时,“双百”社工的力量无处不在。去年第9号台风“马鞍”登陆前夕,市民政局动员我市 “双百”社工深入村居,对散居特困、留守儿童、困难残疾人等重点对象进行房屋安全排查和普及防风知识,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对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人员,积极动员其做好转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生命安全。
在服务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方面,“双百”社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我市建成了49个镇(街道)社工站和229个村(居)社工点,社工服务辐射全市846个村(居),共有868名“双百”社工,累计联系服务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超10万户40万人次,实现了全市社工站(点)、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的“两个100%全覆盖”,有力打通了兜底民生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米”。
稳妥开展
区划地名工作
2022年,市民政局联合市公安局等6个部门印发《转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的通知》,并通过宣传标语、海报、折页、微信公众号、电子显示屏以及举办宣传咨询会等形式,全面加强新条例的宣传。
市民政局认真做好规范地名管理工作,通过加强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梳理住宅区、楼宇相关材料,完成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的历史资料移交工作。2022年,全市共审批地名命名、更名44件,其中建筑物命名16件、建筑物更名1件、道路命名27件。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进一步规范区划地名工作,认真抓好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完善区划地名管理与服务,稳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同时,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及时做好界线勘定和界线领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确保边界地区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