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要闻动态 > 部门资讯

阳江市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进展顺利

来源:本网
时间:2022-12-09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从根本上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并提出要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阳江市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政策相关文件,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方式不断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快、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快,为我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贡献了阳江力量。

  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进

  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创新资源向本市优势特色产业集聚。一是组织实施省大专项项目。围绕合金材料、五金刀剪、海上风电、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布局实施省科技创新专项,撬动企业投入研发费用,争取加快形成科技产出和社会实物工作量。二是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项目。围绕海上风电领域风险研究、现代农业产业、种质资源保护、农业数字化升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优秀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一批市级科技项目。三是谋划2023年大专项项目。根据省科技厅要求,在任务清单框架范围内,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于11月发布2023年项目入库申报指南,组织项目入库。四是落实科技创新资助措施。对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等资质认定的企业给予资金资助,激励企业创新发展。

  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大力推进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园创建省级高新区,成功新增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阳江阳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是高质量推进省实验室建设。布局实验室建设体系,重点推动两省实验室建设,组织两省实验室积极申报省市科技项目。三是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出台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和补助办法,鼓励各园区、企业结合我市产业建设孵化载体,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成阳春市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同时推动双向离岸孵化器建设。

  三、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方式不断优化

  实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构建创新联合体。在我市有限财政科研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围绕如何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今年首次试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面向我市合金材料、海上风电和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凝练了3项核心技术需求为发榜项目。通过全国悬榜,吸引了国内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合作攻坚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快

  多渠道多途径多机制引才育才,为科技创新注入人才动能。一是深化省实验室与我市高校的人才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我市高校通过人才联合引进、共建共享机制,深入参与实验室建设。二是组织实施人才专项。聚焦合金材料与五金刀剪产业实施人才振兴计划,积极对接高端人才智库,柔性引进创新团队。三是政企联动靶向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实施“揭榜挂帅”项目为契机,面向全国张榜纳贤,为我市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人才支撑。

  五、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重新修订并印发系列规范性文件,在科研经费使用、项目管理、支持高企提质增效以及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释放科研活力。推进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模式。在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两大省实验室建设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实行政府所有、实体化建设、独立法人运作,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充分赋予省实验室人事、财务、薪酬、科研组织等自主权。二是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全面落实科研助理制度。深入了解各单位对科研助理专业需求方向,做好政策解读、答疑等工作,组织双方见面会,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政策上倾斜支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科技和人才结合的新模式。我市今年完成了280个科研助理岗位指标任务,完成率700%,在2022年科研助理岗位落实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地市排名中名列第6名,在2022年科研助理岗位落实工作完成度较高的地市排名中名列第3名。

  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快

  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强化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搭建平台等方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特别是注重围绕区域特色和支柱产业发展,集聚和整合技术创新要素,把活跃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阳江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