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地震灾害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首先需要有全面、科学的应急预案作为指导。近年来,市地震局多次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范围涵盖市、县、镇(街道办)和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生命线工程与可能发生次生灾害单位、社区、家庭以及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震时应急、自救互救技能,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我市建立了常规的地震应急演练制度,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地震应急综合演练。
自2007年开始,我市已经成功举办三次综合地震应急演练。演练的模式分为桌面模拟演练和综合救援演练,演练假象我市某地发生5级地震,震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立即到抗震救灾指挥部集合,对灾情进行快速判定,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现场模拟救援。主要的实战科目有:现场应急指挥和架设流动地震台;疏散人员、抢救被困人员和消防灭火;伤员急救与运送以及卫生防疫;安置灾民、发放救济物资等。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对地震突发灾害的应急反应、指挥和救援能力。
在开展其他地震应急演练方面,市地震局每年举办两次常规的地震演练,内容包括室内应急和野外应急;各学校根据防震减灾“四个一”进校园的要求,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依托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机关单位、社区以及医院、超市、企业等人员密集场地所也不定时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建设应急指挥中心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由探测系统、通信速报等系统组成。我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设备齐全,能保障通信信息畅通,拥有大屏幕投影子系统、视频会议子系统、局域网子系统、地震会上演示子系统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与应急指挥决策子系统等软硬件设施,确保地震应急工作迅速展开。
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了一整套指挥统一、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并与省地震局建立了视频终端接收系统,能进行视频会议和远程指挥。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与我市指挥中心能够灵活开展数据传送,进一步提高了地震应急处理水平,做到了“信息畅通、处置快速、管理日常”。
地震灾情速报系统通过平台上报的地震灾害现场信息,及时进行汇总分类,重新评估地震灾情的严重性并通过网络上报上级单位,再下达给相关部门,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部门提供实时信息,为应急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挥决策。
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是抗震救灾的主要力量。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在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率先建立全省地级市首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6年,由市消防局、市公安局、市地震局、市建设局、市卫生局等单位正式组建成立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下设一个指挥部和搜索组、救援组两个专业组,共有队员30多人。2010年,地震应急救援队纳入市政府新组建的阳江市综合应急救援队,由市应急办公室、消防局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调度。
在地震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2004年,我市地震局联合团市委率先在全省建立地震应急青年志愿者队伍。并成立了地震应急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目前,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达到1000多人。2012年,阳江市无线电地震应急通信志愿队也组建成立。
完善应急避难场所
2005年,市地震局编制了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市中心城区共设置9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到89.5万平方米,可安置人员55万人。近两年来,我市以创建省防震减灾示范城市为契机,把建设责任到各个职能部门,城区所有避难场所全部建设完成。
城区主要应急避难场所内设有应急指挥区、生活安置区、医疗救助区、环境卫生区、水电保障区、安全保卫区、应急通信区、应急停机坪等八个功能区,可以在灾后为受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紧急救助。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