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中心城区有4个地震避难场所 可容纳21万人
来源:本站 时间:2012-02-20 10:13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16日凌晨,河源市东源县发生4.8级地震,再一次敲响了抗震避险的警钟。不少市民也提出疑问,一旦地震发生,去哪里避难?日前,记者从市地震局了解到,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共建设有四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达31.5万平方米,可容纳21万人。

  据市地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四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别为体育广场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可容纳6.67万人)、人民广场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4.5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人)、鸳鸯湖广场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6.0万平方米,可容纳近4.0万人)和东城燕山湖广场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可容纳7.3万人)。这四个避难场所面积共31.5万平方米,按人均避难疏散面积标准为1.5㎡/人算,可容纳近21万人。

  记者在市人民广场发现,在广场与东风一路交界的路边,一块“应急避难场所”的牌子非常醒目,牌子内还有广场示意图,划分了生活安置区、医疗救助区等区域。据介绍,中心城区的四大应急避难场所都划分了应急指挥区、生活安置区、医疗救助区、应急通信与治安保卫区、水电保障区、环境卫生区等六个功能区,可供市民应急避难时相应的生活、医护需要。

  市地震局有关负责人还介绍,近年来,市地震局等有关部门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四个一”进校园、地震安全进社区等活动,旨在为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灾害损失打下坚实的基础。除四大避难场所外,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中要求,我市县级以上城区地震安全社区都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和空地,设置一个社区地震应急疏散场所。此外,为进一步满足我市防震避震需要,根据我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将达到12个,总面积为79.5万㎡。

 
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险?
 

  地震来临时,该怎样避震保护自己逃生、该如何自救或救助他人?近日,地震的话题再一次摆在人们的面前——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学会自救无疑是最重要的保障措施。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地震局地震应急与社会工作科的有关人员,请他们为市民普及此类的常识。

 

 避震:应保持冷静,就近避震

 

  在家避震:地震发生的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十多秒钟,地震来时市民要保持镇定,不要惊慌。如果在单元楼内,要就地避险,不要跑,更不要跳楼。家庭成员应马上切断家中火源、电源,暂躲在牢固的床旁、坚固的家具旁,或躲在卫生间、内墙角等小空间内。随手用物件护头和捂住口鼻,以免砸伤或被泥沙烟尘呛到。

  在学校避震:如果是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端在课桌或小床旁边,护住头部,不要乱跑和擅自离开学校,震后听从老师的指挥进行有秩序的疏散。住在高层楼房里的人员不可使用电梯,不要向阳台跑,尤其不可跳楼。

  在公共场所避震:要避开人流,就近选择柜台、柱子旁以及内墙角蹲下,保护好头部,避开悬挂物,远离橱窗和其他危险物品。

  在室外避险: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 、广告牌或吊车等。避开其它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或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自救:身体伏而待定,勿盲目呼救

 

  地震发生时,身体应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消除恐慌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捂住口鼻。尽量处理好开放性伤口和紧急止血。想方设法吃或者饮一些能拿得到的东西,静待救援。不要乱叫,尽量不要睡,保持体力,发现救援人员可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互救:遵循“先易后难”原则

 

  互救是指灾区幸免于难的人员对亲人、邻里和一切被埋压人员的救助。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应当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和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先救青年人和轻伤者,后救其他人员;先抢救近处的埋压者,后救较远的人员;先抢救医院、学校、旅馆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迅速联系救援。救伤者要先暴露其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如有人员窒息,立即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对于埋压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少量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并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