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江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本站 时间:2013-01-23 17:11 【字体: 】 浏览量:-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朱小丹省长视察阳江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全力推进阳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建设幸福阳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之下,有效地遏制经济下行走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 

  

  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 880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17.7%  11.4%。三大产业比例由上年同期20.944.234.9调整为20.045.134.9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7.7%61.7%30.6%,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1.0个百分点、8.0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5800元,增长12%

  1-12月份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1%,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3.2%。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上涨5.4%,居住类上涨0.5%,烟酒类上涨2.7%,交通和通讯类持平,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0.3%,衣着类上涨5.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4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5%

  

  二、农 

  

  全年农业总产值285亿元,同比增长4.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3.5万亩,比上年增加3.9万亩;粮食总产量73.8万吨,增加2.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88.2万亩,增加0.8万亩;蔬菜产量91.9万吨,增加1.2万吨。花生种植面积37.1万亩,增加0.5万亩;花生产量5.3万吨,增加0.1万吨。水果总产量56.4万吨,增加1.0万吨,其中柑、桔、橙产量32.3万吨,增加1.2万吨。

  全年完成造林、更新和低改面积6293公顷,其中用材林2573公顷,防护林3720公顷。森林资源保持林木总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全市森林覆盖率56.3%

  全年肉类总产量18.2万吨,同比增长2.7%其中,猪肉产量14.1万吨,增长2.4%;禽肉产量3.5万吨,增长3.7%

  全年渔业总产值115.4亿元,同比增长6.7%全年水产品产量109.2万吨,增长4.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81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682亿元,增长20.4%。从注册登记类型来看,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完成产值分别增长10.0%27.0%20.9%1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亿元,增长23.9%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65亿元,同比下降10.7%。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46万平方米,下降2.1%,其中新开工面积320万平方米,下降10%;房屋竣工面积235万平方米,下降20.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73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城镇投资429亿元,增长17.7%;农村投资44亿元,下降21.7%。房地产开发投资81亿元,增长3.6%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亿元,同比增长15.0%。从地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356亿元,增长16.0%;农村实现零售额114 亿元,增长14.0%。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8亿元,增长15.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2亿元,增长13.5%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708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批发额280亿元,增长12.5%;零售额428亿元,增长15.4%

   六、对外经济

  

  1-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2.8亿美元,同比增长6.0%。其中出口20.4亿美元,增长6.0%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3亿美元,同比下降36.1%。新签利用外资合同54宗,下降19.4%;合同利用外资6.6亿美元,增长1.6%,平均每个合同协议利用外资1269万美元,增加299万美元。截至2012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358家,其中本年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52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50.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65.4%;水运货物周转量57.6亿吨公里,增长66.2%;铁路货物周转量1.8亿吨公里,增长32.8%。港口货物吞吐量1605万吨,增长43.2%。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30.0亿人公里,增长3.6%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1万户,同比增长4.8%;移动电话用户160万户,增长11.6%;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年末ADSL用户20.2万户。

  全年旅游总收入 86.4亿元,同比增长30.2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4.9亿元,增长 30.7%;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085.5 万人次,增长20.7% 。其中,一日游游客人数507.4万人次,增长15.9%;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人数578.1万人次,增长25.3%。在过夜游客中,国际游客5.7万人次,增长1.8%;国内游客572.4万人次,增长25.6%

  

  八、金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25.3亿元,比年初增长13.6%。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93.7亿元,增长1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4.6亿元,增长14.3%。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0.3亿元,增长20.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2.5亿元,增长31.9%;中长期贷款余额345.4亿元,增长17.6%

  

  九、科技和教育

  

  全年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

  全年小学招生人数3.35万人,同比增长3.8%,小学在校学生17.68万人,增长3.0%;普通初中招生人数2.88万人,下降15.4%,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0.14万人,下降11.9%。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100%,普通初中生升学率95.7%

  全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2.27万人,同比下降6.8%;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03万人,下降0.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96%

  普通大学、电视大学、党校教育、自学考试等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9.4%,电视人口覆盖率99.2%,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99.3%。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含诊所)445个,同比增加41个,其中,县级以上医院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乡镇卫生院39个,妇幼保健院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个,其他卫生机构353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年末实有床位8256张,增加1049张,其中,医院5811张,乡镇卫生院1645张,妇幼保健院567张,其它卫生机构233张。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711人,增加55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284人,注册护士322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99.9%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4座,组织14个项目300多名运动员参加全国和省级各项锦标赛,共夺得5枚金牌和2枚银牌。在残奥会上,我市残奥运动员夺得场地自行车女子500米个人计时C13级冠军并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举办广东省青少年帆船(帆板)锦标赛,我市代表队勇夺团体总分第二优异成绩。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2元,同比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9415元,增长19.0%。城乡居民宜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18.5万人,同比增长3.7%;社会养老保险42万人,增长20.9%;工伤保险20.8万人,增长11.8%;生育保险15.8万人,增长10.8%;基本医疗保险23.9万人,增长5.7%。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15.0亿元,增长7.3%。年末全市基金结余额26.1亿元,增长17.7%

  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5间,床位1205张;敬老院49间,在院人数1509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巩固中提高,低保保障面扩大,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22万人。城镇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68 /亿元,比省下达的0.217/亿元任务指标低0.049/亿元。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死亡率为1.54/十万人。

  

  十二、人口和环境

  

  末全市常住人口247万人,同比增长1.0%。全年出生率16.29,死亡率7.73,自然增长率8.56‰。

  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机构27个,人员400人。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92.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面积80.0平方公里。

  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等级;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8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22个,总面积461.3平方公里。本年环评制度执行率100%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预测数。

  2、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和可比价格两种方法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各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